苏达 叶德练
[摘 要]作物栽培学全英文课程是在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学计划设立的基础上,以专业必修课和校选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结合生命科学学科特点,主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考核形式、课前问卷征集、课后问卷反馈等方面对全英文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相关教学实践有效训练和提高了本科生科学思维方式及思辨能力,为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专业能力深厚、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教学实践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作物学;全英文授课;多元考核方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作物栽培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11416X0109)
[作者简介]苏 达(1983—),男,山西长治人,农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作物品质调控、营养生理机制研究;叶德练(1988—),男,福建莆田人,农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讲师,硕士生導师,主要从事作物抗逆高产优质的栽培、营养生理机制及其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248-02[收稿日期] 2019-11-27
随着教学、科研以及访学过程中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全英文授课可切实推进高校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战略进程,也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1-2]。同时,为适应中外合作办学以及人才交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或全英文教学。
全英语教学模式已在国内部分高校的一些专业试点被实践,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环境微生物学[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3]、基因组学[4]等课程。但总体而言,全英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之中,经验还不充分,普及率也相对有限,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总结[5]。作物栽培学全英文教学在国内农林高校教学实践中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通过作物栽培学全英文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思考,对传统教学进行合理调整并设计相关教学试验,通过构建全英文教学模式的系统框架,尝试将传统授课与小组讨论、Seminar汇报、文献阅读/写作等模块相结合,并配套国际主流的教学方法,最终提升学生在全英文学习环境下的逻辑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课程准备
1.授课对象的调研。本次授课对象为福建农林大学全校本科生。部分学生来自创新班。多数选课学生有毕业后继续从事研究生学习的意愿。
2.课程设计。作物栽培学是农学及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全英文作物栽培学针对全校本科生。本课程主要以通识性教学内容为主,主要从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调控、产量形成、品质调控等模块进行讲授。
3.课程教材的选择。课程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授课程内容集中、连贯、有层次性以及有内在逻辑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教学实践的授课内容采用国际上经典作物学相关英文教材:Plant Physiology,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2018),作者为Satish C Bhatla, Manju A. Lal。
4.课件与辅导材料的编写。在保证大框架的前提下,课件制作更多将作物学或植物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给学生,如来自论文、最新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网站的信息。同时,我们还从专业学术期刊网站下载了较多视频动画,其涉及本课程大部分原理内容。视频动画的呈现,可以将复杂的生理过程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对抽象的生理过程有一个相对直观的认识。此外,在文献阅读部分,我们选用了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的多篇阅读材料并展开讨论。全英文授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体系,因此学到专业知识要比提高英语水平更为重要。
5.教学内容的优化布局。全英文作物栽培学主要通过章节主题进行授课,包括农业生产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量肥料投入对作物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未来作物栽培学发展方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形成及其调控方式,作物品质形成及其调控方式,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另选用权威期刊的综述文章进行拓展学习和讨论。
二、课程教学
1.课前调研、课中互动、课后反馈。为减少学生在听力环节的顾虑,任课教师会在上课之前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材、提纲、背景材料以及文献列表等资料发给学生预习。为保证阅读效果,还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和综述。
2.协调选课学生自身英语能力差异的影响。选课学生中除农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少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学生自身的英文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强,而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我们为此创立了一个互动环节,要求非农专业的学生向农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提问,同时鼓励农学专业学生从专业角度予以回答。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来自专业之外的提问,往往涉及的内容较为宏观,却更适合作为讨论的话题。这种来自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提供很多的思考角度。基于这些现象,任课老师需了解各个学生的专业背景,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前课后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对课程进度进行调整。而对于重点和难点,则需减缓速度,确保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理解。
三、多元化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采用结构化评分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7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Seminar专题、小组汇报、文献阅读。期末考试为全英文闭卷考试,成绩占30%。
四、教学启示
作物栽培学全英文教学,依托选修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
1.全英文授課环境的准备。总体来看,听力是全英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关。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将作物栽培学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中文课作物栽培学相邻的学期。这样,学生既不会忘记专业知识,也能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除此之外,针对选修课中的全英文作物栽培学课程,鼓励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选课,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2.互动与反馈。上课之前,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将课程内容中重点高频专业词汇打印出来,还需在黑板上对重点专业单词进行双语提示,便于学生对生僻词汇进行及时的理解。建议教师在初期授课时注意控制语速,适时通过补充图表、图片、影像和动画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
3.多元化授课模式及考核。在课程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授课模式,除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还增加了Seminar讨论、小组汇报、文献阅读及论文写作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多元结构化考核。
五、结语
作物栽培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本科教育的有效拓展,也是本科教学资源多元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主要手段。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性以及在原理讲解过程中过多专业词汇可能造成的干扰,授课教师还需要结合选修学生的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以及课前/后问卷调查,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规划和调整,并及时在每次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了解学生的跟进状况。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初期就能同步接触到世界主流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全英文授课的方式也可以为学生在高年级适应其他双语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简.莱特,别敦荣,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J].高等教育研究,2006,(01):12-21.
[2]余冉,王玉敏,杨安康.“环境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S2):172- 173+176.
[3]李敏.“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全英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7):178+180.
[4]方玉洁,蒋金金,王幼平.基因组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318-319.
[5]李锐,黄婷婷,王素青,等.通识课“营养学”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106-10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ll-English Teaching Model of the Course in Crop Cultivation
SU Da, YE De-li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all-English course in Crop Cultivation is 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gram launched b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one for crop related majors and optional one for those from other majors.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science cours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all-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urse set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ssessment form, pre-class questionnaire collection, and after-class questionnaire feedback. And on this basis, it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future teaching model. The relevant teaching practice effectively trains and improves undergraduates's cientific thinking style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t also provides a teaching practice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explor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compound talents with profound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Key words: Crop Cultivation; crop science; all-English teaching;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