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工科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过该文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并分析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和实践多元化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智慧教学方法,并经多年实践探寻出解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问题的途径,期待进一步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学位硕士;多元化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教师跨界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教高厅函〔2018〕17号);2019年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汽车构造智慧课堂教学研究”(1901JF0201)
[作者简介]金智林(1978—),男,江西乐平人,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208-02[收稿日期] 2019-11-27
一、概述
新工科专业主要是指针对新兴产业所开设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要求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新工科的自主科学发展。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的热门方向—智能网联汽车正是新工科要求的一类。为适应我国社会现阶段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招生方式不合理,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方式与学术硕士(简称“学硕”)趋同,未能凸显“专硕”专业硕士特色;指导方式较为单一,双导师制有待完善;培养环节尚不完善,校外实践活动不能有效落实[1]。目前,我国“专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政府“一刀切”推进、导师主动性不强、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2]。
针对目前的问题,很多高校进行了培养方式方法改革及和探索实践,包括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拟定、知识构建、研究开展、论文形成、综合评价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规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和改进教学模式等[6]。
三、“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方法
笔者所在院校(简称本校)车辆工程专业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备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整车或零部件研发能力,以及车辆性能计算与仿真分析能力;掌握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方法,熟悉车辆行业的相关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竞争和合作的技能。为实现“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本文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多元化培养的智慧教学方法,包括如下方面。
(一)以政策为导向,创建了多元化智慧教学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创新体系
“专硕”专业学位硕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团队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文件精神,积极申报获批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指导“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江苏省创新基金项目,积极编写出版研究生特色教材。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又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出优秀的成果,为培养时代需要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保障。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着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研究生高级人才。
(二)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创建了多元化校企合作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多地要求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因此“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横向项目合作、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开设研究生企业课程、建立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聘请江苏省产业教授、建立校企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元化合作方式,既能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统一,又能培养企业需要的研究生高级专门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实行多元化合作模式,着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研究生。
(三)利用区域优势,打造多元化教学平台
江、浙、皖三省是汽车相关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本校我校具有特色鲜明的工科教学与科研平台。本校我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搭建校内创新、企业短期实习、校企联合培养等多元化的车辆工程“专硕”专业学位硕士教学及科研平台。既能培养“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研究生他们的工程实践水平,做到创新服务实践,实践促进创新。
四、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教学实践效果。
(一)解决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学硕”的区别培养问题
通过申请“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教改项目、“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导师针对“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探索了新的培养方法,既能提高导师对“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又可有效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硕”的培养要求,精准培养优秀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二)解决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培养问题
通过多元化培养制定“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侧重于理论创新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江苏省创新基金项目,或结合导师与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制定培养计划;侧重于工程实践的“专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通过研究生工作站的平台深入企业实践制定培养计划;兼顾创新及实践的“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聘用企业导师合作指导,制定培养计划。这种多元化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法不仅激发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满足“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
(三)解決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没有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往往降低了自我的创新要求。我本校通过申请江苏省创新基金项目及校研究生创新基地项目,给学生施加学术创新的压力与动力。通过研究生企业课程的引导,使研究生获得创新的目标。
(四)解决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及就业渠道问题
“专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要求至少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过程,并设置了相应学分,很多导师经常因为找不到实习企业而放弃招收“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团队研究生导师除了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课题外,还通过共同申请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聘用企业研究员为研究生导师、聘用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开设研究生企业课程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不仅帮助“专硕”研究生拓宽了实习及就业的渠道,还为研究生他们和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五)解决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研究生利用校内多元化教学与科研特色平台开展创新研究,并将创新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产品及生产工艺流程中,可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成就感。而在企业实践过程获得的经验和创新需求又可成为研究生创新的动力来源,从而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六)解决了“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
面对本校优秀生源不愿意攻读“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校外生源不足的问题,团队为“专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搭建了多元化教学和科研平台,有效地吸引了本校优秀学生及其他“985”和“211”高校的本科生源。
参考文献
[1]李忠云,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2]常方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机制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7+18.
[3]李艳翠,冯洪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7):104-106.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JIN Zhi-lin
(Institute of Energy and Pow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China)
Abstract: New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are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aking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diversified training method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a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are solved through many years of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level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are improved.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diversified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