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德
5月15日,葉永烈先生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享年80岁。惊闻噩耗后,我就考虑调整“翰林风采”栏目的文章,编发叶老师的《我创作“上海三部曲”》一文。副主编崖丽娟有天带着探询的口吻问我:“你的编后记是否要写写叶老师?”他是少数几位从创刊至今仍在为《世纪》写稿的老作者。《世纪》创刊号发表他的《张学良通往延安的热线》一文,标题还上了封面要目。那时他从事纪实文学创作,蜚声文坛,已成为出版社和各种报刊竞相邀约的热门作家。我约他写稿可追溯到《世纪》的前身《上海文史》,但我已全然记不清具体何时与他联系、交往。我想或许可从他的书札中得以反映,但费力翻找后只有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92年9月27日,内容很简短,兹录如下:“小沈:谢您一直热情约稿。寄上《江青传》中关于《纪要》一段,已删了一些。还可再删些,以使篇幅不要太长。我今夜飞北京,匆匆。大约在京三天即返沪。祝好。永烈92.9.27”这是封挂号信。查阅《上海文史》目录,就知道叶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快以《江青炮制上台“宣言”内幕》为题发表在那年的第4期。《上海文史》是季刊,叶老师9月的来稿,12月就发表了。这篇文章所披露的历史内幕,在“文革”史上十分重要。
叶老师在信中称呼我小沈,见了面他也这么叫我。2016年他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后,我与他相见的机会多了。小沈的称呼,在我听来特别得亲切。我也依旧尊称他叶老师。回想与叶老师的初次交往,始于1989年《上海文史》创刊,转眼已有30多年了。那时我刚刚入行,人头不熟,有些作者是由时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兼主编王国忠介绍引荐的,也就从那时起我养成了勤于写信约稿。印象中叶老师就是由王馆长引荐的。王馆长早年在上海少儿出版社组织编辑《十万个为什么》,尚在北大读书的叶老师是该套丛书的主要作者。有次我到漕溪新村他的家中拜访,临别已是午餐时间了,他热情邀请我留下吃饭。
叶老师在科普和纪实文学创作方面都成就卓著,享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上海三部曲”的创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和《邂逅美丽》接连面世。我觉得这三部长篇小说倾注了叶老师一辈子的积累和才思,因而他特别看重。去年中央文史馆组织编辑《馆员履职轶事实录》一书,委托我负责编辑工作。7月3日我发微信给身患重病在治疗的叶老师,说:“您是否可写一篇《我创作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着重讲履职故事,三四千字,配三四张照片。”他马上发来一个身穿盛装的青年女子鞠躬施礼表达谢意的图片。我不解他是欣然应允还是予以婉拒,就带着疑惑回他“哈哈,行吗?”他很快回复了,仅一个“行”字。继而他又问“什么时候交稿?”“本月25日前给我行吗?”他没有回复我,但7日早上,他用微信发来近万字的《我创作“上海三部曲”》,并客气地说:“遵嘱完成命题作文。长了点,请斧定。”我一直敬佩他写作的神速,这次算是领教了,也就理解了他这一生怎么能写下约3500万字的著作。次日,我请他提供近影,写250字以内的简介。他第二天就发来了“叶永烈简介”。他是这样介绍自己文学创作成就:“纪实文学代表作为‘红色三部曲及《‘四人帮兴亡》”,长篇小说代表作为‘上海三部曲。”
叶老师在完成《我创作“上海三部曲”》不久,就在医院等待手术,发微信告诉我他“每天在病痛中度过”。我约他写的这篇从事“上海三部曲”创作心路历程的文章,没想到成了他写作生涯中最后一篇长文,思来不胜悲切!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