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飞
内容提要:敬老崇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票志。该文以贵州文史研究馆为倒,通过五十五年工作回顾,将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老有所养”赋予新的含义。针对后工业化和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省情,强调以新的视角,将“多彩贵州、绿色贵州,文化贵州”展示于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真QL文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现和谐贵州建设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113-116
50多年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成立的文史研究馆是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中一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和中华民族敬老崇文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重视文史研究馆建设,充分调动馆员积极性,发挥文史馆独特优势有不可替代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贵州发展,构建“和谐贵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从“老有所养”至“老有所为”——文史馆工作的新变化
1文史馆是一个崇高的荣誉机构,誉称“现代翰林院”,它是统一战线重要组成部份
文史馆作为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机构,是在建国之初由毛泽东主席倡导而设立的。其宗旨是敬老崇文。其目的是团结和安置文化界学术界名流耆宿、使之颐养天年,服务社会。在建国之初财力有限、百废待兴之时,党和政府拨出专款设立机构,以便对一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文人耆宿,专家学者的生活有一个安排,确是一件得人心善举,受到社会各方面赞扬欢迎。一时文史馆人文荟萃,名流云集,誉称现代翰林院。1952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在全国各省及中央直辖市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1953年4月28日贵州省文史馆成立,首任馆长由时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被毛泽东席誉为“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的周素园先生兼任,副馆长由著名文人桂百铸先生担任。通过调查和举荐,首批聘任周沆、刘莘园、孙竹荪等33位社会名流为馆员,他们都是有一定社会声望,是文史书画方面的知名人士。其中有前清进士、举人;有民国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老年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参加过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老人。此后,在各个时期又陆续安排聘任若干馆员,到文革前夕,馆员已近百人。文史馆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结馆员和广大知识分子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馆员亦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敬老崇文精神感召下或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或整理古籍,撰写回忆录。在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在研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贡献。即使在“左”的思潮泛滥,甚至十年动乱时期,广大馆员也没有动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共产党的拥护。他们同中国共产党一道经受考验,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2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185)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根本变化后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联盟”。(《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185)强调“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议强国而奋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185)从而为统一战线,也为文史馆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史馆开始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的转变。
20世纪50-60年代,文史馆并没有具体任务,只明确“有馆员愿意做些文史研究,而且精力允许的,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文史馆应“与当地的文化机关和科学研究机关建立经常联系”,协助他们进行适当的研究工作。1990年贵州省政府根据1988年国务院文史馆要求按照“拾遗补阙、各展所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组织馆员开展各种文史、书画、编史、修志、著书立说以及海外联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贵州省文史馆自1979年恢复建制后,相继聘任一些文史书画界知名人士为馆员,后经省政府同意开始自行聘任文史书画方面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艺术水平的中年知识分子为特聘研究员。参加文史馆组织的各项活动。文史馆现有馆员57名,名誉馆员7名、特聘研究员57名。正是依靠这支队伍,贵州省文史馆在为社会做贡献中不断发展,作了许多受到社会好评的事情。如:
创办全国文史馆系统的唯一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贵州文史丛刊》;对民国《贵州通志》进行了点校整理;倡导编写五卷近三百万字的《贵州通史》;建立中国书画函授学院贵州分院。
由文史馆倡导与一学术研究单位举办“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年)“贵州文化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丁宝桢诞辰15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2000年)等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1995处馆员杨思藩先生举办“贵州风景名胜诗画展”,作者以诗书画一体艺术形式宣传贵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991年文史馆与在台的贵州籍人士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是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盛会,开创两岸书画展览先河,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产生重要影响。
正如人们所说:但凡有贵州文化历史,就有文史馆的目光和声音;但凡有贵州古代文献,就有文史馆的心血和汗水;但凡有精美书画的地方,就有文史馆先生们的影子。
改革开放为文史馆创造了天地,而文史馆又乘改革东风为贵州添彩。
二、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文史馆工作的新思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显出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既为文史馆工作指明了方向,又为文史馆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文史馆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为党的总任务服务的。文史馆聚集的一大批造诣深厚,学术精湛,影响广泛的文史诗书画方面的饱学之士和艺术大家,使文史馆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实践证明,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其“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民为本,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精神至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史馆馆员发挥优势大有可为。而文史馆只有抓住和谐社会这个关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出自
己的贡献。
2005年,文史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五年发展规划》(2006年一2010年),提出了“1223”,的五年规划。即:
树立一个中心: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教老崇文传统。更好地体现统战性、荣誉性特征,建立起和谐有为、持续发展的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建设两支队伍:即文史研究馆馆员和特聘研究员队伍;机关工作人员队伍。
搞好两个服务:即机关工作人员为馆员和特聘研究员服务;文史馆员、特聘研究员为社会服务。
突现三大目标:一是努力争取在五年内,将有价值的、尚未整理出版的贵州古籍、古代文献整理出版;二是凝聚各地学者(包括台湾学者)学术资源,通过刊物引导、学术讨论等方式,为建立贵州学派、贵州画派、贵州书派、贵州诗派而努力;三是努力改善硬件设施,使贵州省文史馆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窗口。
贵州地处西南,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使外界对贵州知之甚少,在贵州走向世界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开放交流力度。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弘扬、宣传,将贵州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秀美山川等展示于人,就是交流开放一个途径。正因为如此,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史馆适应文化建设需要,制订把自己融入“和谐贵州”建设的规划,从一开始就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注支持。近年来文史馆也以自己不懈努力,用开放的精神和特有视角探索前进,这几年亦作了不少工作。
1“围绕和谐贵州”建设。
举办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2007年举办的纪念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推动人李端棻学术思想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北京大学赵存生副书记代表北京大学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2008年举办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吸引国内知名学者参与,给予高度评价。一位国内知名学者在给文史馆的函文中说:贵州近代人才倍出,值得很好研究。
2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展示贵州形象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文化丰富。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文史馆亦不断选出自己的作品,派出自己的画家,文史专家参加各种交流,让贵州的文化、作品、画家、文史专家充分展示贵州风貌。2007年3月《“中华情”全国文史馆书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众多观众参观,很多中央领导出席。贾庆林同志参观贵州画家作品时,高兴地说:“贵州我去过!”更多的观众则表达去贵州旅游的愿望,有的专家甚至说贵州山青水秀,是一个孕育艺术大师的地方。一些多年寓居省外的黔籍专家更表现出对家乡的关注,一位离开贵州近50年的老教授更是将多年收集整理的贯州古籍送给文史馆。
3主持召开《贵阳赋》研讨会
2007年“光明日报”举办“百城赋”征文,贵州一作者一举成名,“贵阳赋”响誉贵阳。文史馆及时邀请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进行座谈。专家对贵阳文化建设提出很好建议,受到好评。
4积极承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编写任务。
该书是中央文史馆牵头的一部巨著,贵州文史馆成为全国第一批承担任务九个文史馆之一
5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黔南丛书”整理项目。
该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古籍项目工程,也是我省建国以来承担国家最大古籍出版项目。文史馆与贵州大学承担该项目工程,目前已完成史学、经学部分点校工作。
6支持馆员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为重点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关心国家大事和关注民生疾苦的传统,文史馆员亦是如此。2008年凝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牵动老人的心,纷纷捐款捐物,老人们说:我们虽然是老人,但我们也要出一分力。画家们更是以高度热情参与“赈灾笔会”为灾民献上一片爱心,随后又参加了。“奥运书画展”。
7先后在贵州和台北举办“海峡两岸贵州同乡书画联展”
通过这些活动,以增加相互了解,促进海峡两岸往来,并形成两岸文化交流协议。
正因为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文史馆按照五年规划不断前进。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文史馆在“和谐贵州”建设中的作用
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在分析我省“欠发达,欠开发”基本省情后,提出了贵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任务,强调构建“和谐贵州”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这是文史馆发展的新机遇,又是文史馆面临的重大课题。
1抓住“和谐社会”建设这个主题,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强调重视制度建设,又强调文化建设,在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强调“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凸现更高价值,认真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其意义尤为重大。当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到末路,人们力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回四大和谐(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时,研究贵州历史文化,以科学发展观建设贵州,以新的视角研究,宣传贵州“欠开发”地区体现的和谐,是历史提供的机遇,也是文史馆发挥优势的最佳切入点。文史馆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才能在“和谐贵州”建设中找到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从自身特点出发,发挥文史馆组织及馆员德才优势,地位超脱特点,不断拓宽工作领域
文史馆作为崇高的荣誉机构,有着组织名人两个优势和地位超脱的特点。其组织优势可以围绕中心,集中力量开展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工程。亦可有选择地与文化团体,社会科学单位建立联系举办学术活动,亦可以加强与中央文史馆、各地方馆联系交流,宣传贵州。文史馆集聚一批有才识馆员,其名人效应十分显著。其开展研究,创作,宣传中体现的精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点和个人效应,以文会友的交流方式,则可团结团结更多的知识分子和海外同胞,为凝聚人心宣传贵州,促进祖国统一作出特殊贡献。如在贵州大学建校105周年纪念活动中,文史馆组织省内书画馆员,特聘研究员37人举行笔会,成为贵州历史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笔会,也成为贵州大学校庆一亮点。
3改善馆员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文史馆员是文史馆工作的基础,其队伍建设关系到文史馆生存发展全局中。由于其自身规律,馆员80岁以上老人已近1/2,其现行体制、机制使其结构改善的努力短期难以实现。从目前来看,队伍建设应坚持高标准引进一批“德、才、望”俱佳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馆员是当务之急;同时加强特聘研究员队伍以增强创作活力;并发挥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和文光书画研究会作用。但从长远看,适应文史馆工作转变则必须转变机制,可考虑采取设立名誉馆员称号,将部份德高望重的老馆员转为荣誉馆员等措施。
4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
与时俱进,是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则是其必由之路。文史馆发挥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研究优势组织馆员开展历史研究,文化交流等多种活动,挖掘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产品,赋予时代内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和谐贵州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发挥文史馆“和谐贵州”中作用提供有力保证
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建设“和谐贵州”关键在党。能否充分发挥文史馆在“和谐贵州”建设中作用则关键在于文史馆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文史馆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其由党外学者担任行政一把手格局对文史馆党组织提出特殊要求。
首先要加强党组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处理好党政关系,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勤政、廉政,要做到人格好、形象好、人缘好,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
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统一战线政策。支持党外馆长有职有权地开展工作,发挥文史馆在和谐贵州建设中作用。
党要管党,党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乎,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推动文史馆建设的标兵。
责任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