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浅议

2020-08-13 06:51张勇詹清光李昊赖昌南高睿迪黄荣晓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社团组织

张勇 詹清光 李昊 赖昌南 高睿迪 黄荣晓

摘    要: 本文介绍“学生党建中心”的建设背景意义、组织体系、运行模式及实际工作成效,总结运行实践经验,分析讨论现存的一些实际问题。结果表明,建设高校学生党建社团组织,打造青年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成长发展的实践平台,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学生党建中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但可以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而且可以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提高高校学生党建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学生党建    社团组织    党建育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在各领域都得到全面深入的推进,大学生党建作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具有为党组织输送政治合格、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新鲜血液的作用[1](42)。2014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成立了学生党建专门性社团组织——学生党建中心(简称“中心”),该组织的建设旨在搭建平台,建立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青年学生党员、团员和群众高效沟通桥梁;加强管理,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大宣传,促进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针的宣传和传播;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党建工作,增加学院党建队伍力量,提升学生党建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真正实现党建育人目标。

一、“中心”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我们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95)。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高校的基层党建包括学生党建的形式、任务、内容和矛盾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建学生党建工作载体,更好地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人員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党建工作的客观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工作模式单一,高校学生党建主要以支部为抓手,业务工作传承难,辅导员单向地传输和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相应的党建工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且学生和党建工作者的流动性会造成文化断层难以传承的现象,需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3](129),借助力量建立专门性的学生党建社团组织补充人员队伍,用制度和文化传承优良作法,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实际工作需要。

党建育人平台的建设运行需要。高校学生党建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学校院系和行政机制引导的育人,虽能实现党建育人的目标,但是缺乏吸引力和灵活性,党建育人效果仍有增强的空间。建设由学生主导党建社团组织,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的党建育人平台的不足,在新时代建设和利用好党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党建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深远。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4](209)。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党建专门性组织是大学生社团,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更可以挖掘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中心”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

根据学院学生党建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成长实际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参考传统的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模式,对“中心”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主要工作职责、保障体系等进行初步的探索。

组织结构:“中心”主要由秘书部、组织部、宣传部、培训部等四个部门组成,由党员组成(包括中共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2名,各部门设部长1名,副部长1名—2名及干事3名—6名。“中心”由学院党务专职老师(辅导员兼任)负责具体指导,主任全面负责“中心”各项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工作,主任和副主任具体分工指导各个部门。秘书部主要负责撰写文案工作、联系学生党支部和管理档案等工作,组织部负责支部建设、党员管理、党员发展、材料审核等工作,培训部主要负责人分党校、专题和专项培训、党员教育等工作,宣传部主要负责理论政策传达、新闻报道、评奖评优等工作。

职责内容:根据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实际和学生党员、团员及群众特点及学生党建中心主体的能力水平,“中心”的主要工作分为四个部分:负责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建队伍建设;负责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基层党支部及党员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能力建设等工作;负责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党校培训、教育培养及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和学生党建宣传等工作,负责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其他各项专项学生党建工作。

条件保障:“中心”是一个新型的学生组织,工作性质具有极强的政治要求、纪律要求等,工作内容具有极强的现实需求,要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系统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和不断完善“中心”的章程,理顺主管层及部门关系,可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法理依据保障[5](235)。二是组织保障,由学院党委直接领导,由党委副书记直接分管负责,有专职的党务老师指导,主任和副主任由学院党委从优秀的学生党员中选拔和任命,各部门干事均是党员,从组织上为“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是经费保障,以学生党建工作经费为“中心”提供基本运行经费保障,还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其他社团组织开展活动,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形成了党建经费为基本保障、专项经费为有益补充的经费支持体系。四是平台保障,在平台建设方面,设有“中心”工作室、党员活动室、谈心谈话室、党代表室和党建宣传栏及配备其他专用硬件、软件设施,为日常工作和服务广大同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

三、建设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

(一)实践成效

“中心”是学生党建专门性的学生组织,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党委的领导下,在不断完善中建设,在不断建设中完善。经过5年的建设、运行及实践,“中心”已成为一个学生党员、团员及群众的服务窗口、学生自我成长的平台、学生党建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抓手;不仅成为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且是开展党建育人的重要示范基地。

一是充实队了伍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中心”每年进行一次换届和吸收新成员,成立以来超过160名党员、预备党员参与基层党建服务工作,极大地充实了基层学生党建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党建工作效率和水平。二是坚持服务理念,提高了服务水平。“中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强化“中心”成员的主体服务意识,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值班制度,现场解决或处理咨询者的实际问题,建立了联络员制度,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全方位、多时段不间断的服务,全面提高了学生党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了成长发展。经过在“中心”的历练,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作风等方面都能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中心”已然成为学院培养优秀学生党员的“蓄水池”。

(二)经验总结

实践表明,高校学生党建专门性组织建设可行性高、针对性强、实效性显著。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和从事党建工作,能有效提升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提高党务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增长见识,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一是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是学生党建社团组织的根本性建设,决定了部门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心”属于“又红又专”的学生组织,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政治建设放首位,坚守学生党建正确方位。二是常抓队伍建设。学生组织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党建工作队伍,学生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引导和教育,学生党员是敢于担当、作风优良、踏实能干的党建力量。队伍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素养的提升、内部团结性建设、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三是注重基础保障。建立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制度引领、经费投入、组织重视和党建平台,确保学生党建社团组织的正常运行发展。

(三)问题分析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建社团组织育人功能,提高“中心”服务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促进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学生组织,也是“中心”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优化工作条件保障,形成支持学生党建合力是关键[6](6)。

一是制度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章制度建设和完善一直都在路上。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断调整变化,部分部门可能需要优化、整合、新立等,各部门的细化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队伍成员是正式党员或者预备党员,主要是本科生,成员结构相对单一,科学调整业务分工,探索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加入组织,吸收更多研究生加入,甚至吸收部分教师加入,并将服务对象扩大,形成多元化、梯度化、科学化的队伍格局。三是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指导老师和学生均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与时俱進,掌握最新的政策要求,更加规范地、科学地、专业地完成目标使命。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同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遵循。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广受重视,且任务繁重,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党建工作,既是学生党建工作本身的需求,又是满足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基层党委与党支部、党员和群众之间需要构建一个桥梁纽带,既能实现共赢,又能凝聚更大的合力,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真正发挥党建育人的作用。“中心”为学生参与党建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不仅可以增强高校党建工作力量,还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是高校党建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抓手。

参考文献:

[1]张贵礼.新时代大学生党建育人的新使命[J].高校辅导员,2018,9(5).

[2]任虹,徐玉洁,罗文萍,等.高校社团型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8,9(30).

[3]刘智,杨军伟.党建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探析[J].新西部,2019,14(27).

[4]唐忍雪.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0).

[5]宋志军,谈国凤,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专业性学生组织的建设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5).

[6]王雷华,赵学智.北京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J].北京教育(德育),2015,8(4).

基金项目: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以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华南师大生科院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建设为例(课题编号:2018JKDJ024)。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社团组织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功能的思考——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社团组织在新闻传播中的效用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
河北省遥感应用协会被评为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
群体决策中隐性社团组织的识别
全国各省、市、区期刊工作社团组织名录
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