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龙
摘 要: 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100周年诞辰的纪念日。这位伟大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始终以一根温暖的笔杆,记述传播着伟大中华民族悠久深沉的民族美德和文化力量。小说《大淖记事》正是作家创作历史中一颗闪耀的明星。重读《大淖记事》,透视并发掘文本背后先生温暖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于当下社会的个人思想健全成长、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皆有弥足珍贵的意义。
关键词: 《大淖记事》 民族美德 人道主义文化力量
一、美丽纯净的世外桃源
《大淖记事》,全篇洋溢着静谧美好的人性光辉,与沈从文一般,“中国的最后一名士大夫”汪曾祺,将这篇小说的环境落脚于远离都市喧嚣,不受物质欲望冲击污染的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环境,刻画的是诗性的、自然光洁的苏北“边城”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祖祖辈辈生长着性格顽强坚韧、心地善良澄澈、手脚勤快、吃苦耐劳的平凡人民。他们是最紧贴大地、俯身世俗的人民,他们的生存、发展、繁衍、传代都是踏实地依靠双手的劳动、努力,活得纯粹、自然、干净。当然,他们也粗俗、乡野,但是他们的粗俗和乡野正是出于干净自然的人性本质。如莲藕一般,有着粗糙脏污的外表,包裹着雪白洁净、芳香甘甜的实质。世世代代的大淖人民,自然有着独特的传统,这里的一切都和城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人、生活、风俗、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城里念子曰诗云的人都不一样。怎样不一样呢?汪曾祺温情脉脉的文字,凭借此处的传统外壳展现出了一种伟大内在品德是民族美德——自然纯净、善良坚韧、勤劳耐苦。大淖西边都是外来的小生意人如兴化帮世代做锡匠、东边的本地人世代都是挑夫,可无论什么职业,所有人的生命状态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民族美德中——自然纯净、善良坚韧、勤劳耐苦。文章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充满诗性和韵味的故事,彰显着一种高尚自然的民族美德及美德背后深沉的文化力量。
二、民族美德与文化力量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一片自然洁净的世界下,一群传统的乡民生活。水墨画般的笔调勾勒出水乡的静美后,便引出了兩位主人公:锡匠十一子和巧云。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是小说故事的重点。对于两人的爱情,汪曾祺借乡民的目光这样描写:“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都到岁数了,心里都有爱,可是更有苦,也便只能在一处谈谈坐坐了。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匆匆岁月平淡艰苦,有情男女萍水相逢。二人爱意的诸多细节不是干柴烈火、勃勃奔腾,而是春夜细雨、润物无声。在苦难生活中,两人虽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意,却早已能够感知对方的爱。虽没有肌肤之亲,但是两人在贫困艰难的生活中互帮互助、互相扶持,已经是这对身处苦难的青年男女能够给予对方最大的安慰。理解、扶持、包容、感恩,两人青涩朦胧的爱情处处显露着这般美好的词汇,这些美好词汇的背后彰显的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身上的民族美德。汪曾祺设计在文章开局,两人在困苦环境产生的朦胧羞涩的爱情描写中,已然是满溢着一股温暖纯净的民族美德。二人以温暖纯净的民族美德为支撑的美丽爱情,亦为后文渡尽劫波见真淳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小说的人道主义文化力量随之彰显。
命途多舛,造化弄人。刘号长的出现,肆意地伤害了巧云。充满意外性的悲剧、包含着强烈的命运因素。好似一股狂暴酷烈的外来力量,对自在的大淖“边城”世界进行了残酷的破坏和突入。不难猜测如果放任如刘号长这一类外在力量肆虐,大淖将会出现更多的悲剧。
但是,《大淖记事》全篇散发的并不是外在力量对诗性的大淖世界突入、伤害后,所展现的刻骨仇恨、剧烈疼痛甚至惋惜哀叹之情;往往不是汪曾祺小说喜于表达的东西,相反,全篇文章自始至终洋溢着柔和美丽的人性光辉和诗意的生命色彩。支撑这种生命色彩的便是一种自然纯净、善良高尚的生命所展示的民族美德,以及背后强大深沉的人道主义文化力量。汪曾祺常常将中华民族脉脉相传的民族美德和文化力量中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内核,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在文章中。这种思想在《大淖记事》中的表现,就是用大淖乡民稳固坚韧、自然纯净、善良勤劳的生命状态(或生活传统)诗意地包容化解悲剧命运(以刘号长等为代表的不可抗拒的外在掌控性力量)的肆虐和突破,使这股残酷的力量自觉远离了诗意的大淖“边城”世界,它所造成的伤痕将在自然纯良的大淖传统中被慢慢化解、慢慢抚平。
贯穿这篇小说整体文脉的民族美德与人道主义文化力量,集中表现在几个大事件和相关人物上面:十一子面对强暴的刘号长硬铮到底,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灾难屹立不倒的抗争美德;巧云面对飞来横祸忍痛平静接受、顽强生存的同时坚决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于灾难面前能屈能伸的隐忍韬晦美德;所有乡民主动伸出援手、把十一子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彰显着中华民族人民延续千年的仁爱美德;老锡匠率领兴化帮,用清朝的民众习俗向悲剧性命运、外在的破坏性力量甚至带有黑暗色彩的权力世界(县政府、县商会、保安队)相抗衡、成功地赶走了刘号长,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美德;巧云主动担起了挑子,为了爱情更为了一家三口的生存,再次融入大淖传统成为一名女挑夫,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与敦亲的美德。
其实,如此满溢诗性的乡村爱情故事就是为了简约自然地道出这样一个思想:首先,平凡的“桃源世界”大淖乡民的自然纯净、善良高洁的生命状态中蕴含的民族美德及人道主义文化力量,在强大的外邪侵袭面前能够始终维护坚韧不屈、独立自尊的生命尊严;尊重生命、高扬尊严。十一子顽强不屈的抗争引起所有乡民的赞扬,乡民在内心情感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豪与骄傲感油然而生。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大淖乡民的生命状态所展现的民族美德并非使人民如五四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所要展现的麻木乡民一样无所进步泥古不化。相反,这种自然纯真、稳固坚定的民族美德,能够凭借背后的人道主义文化力量坚实地抗争苦难、包容化解灾祸,同时获得成长的契机;个体生命将会在艰苦岁月中始终被深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潜移默化,获得更加成熟真淳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