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语言艺术札记

2020-08-13 06:51蒋静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通俗语言艺术西游记

蒋静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除去故事情节饶有机趣之外,语言艺术也是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西游记》用当时的白话写作,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运用俗语、詈语、方言,使小说极具生活气息和戏谑色彩。

关键词: 《西游记》    语言艺术    通俗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人物及故事,简洁俏皮、通俗市侩、嬉笑戏谑的语言风格,使作品的语言描写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运用口头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西游记》是作者在几百年的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加上奇思妙想而形成的一部文学巨著,包含了中国民间文化和智慧的历史积淀,在语言上必然呈现出鲜明的口语倾向。《西游记》使用大量俗语表现风俗情理、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

(1)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第1回)

(2)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第5回)

(3)自古云:“泼水难收,人逝不返。”(第11回)

(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第12回)

(5)这厮真个如烧窑的一般,筑煤的无二。(第17回)

(6)教训不严师之惰,学问无成子之罪。(第17回)

(7)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第72回)

(8)常言道:“一打三分低”。(第73回)

(9)在家不是贫,路贫贫杀人。(第73回)

(10)常闻得有云:“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第96回)

(11)俗语云:“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第99回)

俗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己经出现,《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描写民间故事、百姓生活、民俗事象是较为充分的,《西游记》中大量引入俗语,更凸显《西游记》的通俗性。这些俗语以谚语为主,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气象、伦理道德教育修养、为人品性处事等方面,在句中可以单说,用来叙述,也可以充当句子作为被引用的成分。语言简洁生动、质朴形象,大部分通过字面意义就能得出其实际意义,少量的需要从字面意义理解其引申义,如例(11)并非与字面的“时日”“水滩”有关,而是对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种调侃:“无事闲个够,有事加紧忙。”这些民间口头俗语,多用浅显化、形象化、描绘性的语言,在句中主要起提示性作用,下文一般都有后续句,句式上往往上下两句对仗工整,下句一般都以平声收尾,韵律和谐舒缓。

因为俗语本身就是起提引、形容、修饰的作用,描摹人情事故、世态炎凉,所以它的形象色彩极其浓厚,再加上使用多种修辞手段,使得抽象平凡的事理生动化,枯燥的说教情趣化。正因如此,《西游记》的俗语在语言风格上整体呈现出诙谐幽默、辛辣戏谑的意味,为整部著作锦上添花,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二、间入叫骂詈语

詈语是语言中带有侮辱性的粗野或恶意的话,主要指一些词、词组或短句。詈骂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广泛分布于社会生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西游记》中的詈骂语言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手段之一,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1)(行者)在那水面上,高叫道:“泼泥鳅,还我马来!还我马来!”(第15回)

(2)行者骂道:“你个作死的业畜!甚么个去处,敢称仙洞!”(第17回)

(3)那怪闻言笑:“你原来是那闹天宫的弼马温么?”行者最恼的是人叫他弼马温,听见这一声,心中大怒,骂道:“你这贼怪!”(第17回)

(4)(行者)口里骂道:“馕糠的夯货,快出来与老孙打么!”(第19回)

(5)(行者)答道:“你孙外公在此,送出我师父来!”(第21回)

(6)大圣闻言,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第36回)

(7)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第57回)

(8)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吃我老娘一剑!”(第59回)

(9)八戒道:“这猴子好的有些夹脑风,我们替他降了妖,返落得他生报怨!”(第83回)

(10)若不是师兄的哭丧棒相助,我也莫想得脱网回来也。(第85回)

(11)八戒笑道:“我的儿,你是也不认得你猪祖宗哩!(第85回)

上述例句中画下线的这些詈骂之语,叫骂的主体以孙悟空、猪八戒和各路妖怪居多,间或以唐僧、观音及各种神仙为辅,詈骂的场合主要是双方打斗开战之时,间或取经集团内部言语磕绊。这些詈语从语义来分,骂对方为牲畜、低贱之物,骂对方品性、操守不端,故意错位使用亲属称谓语,非恶意中伤,主要用来攻击、嘲讽、贬低对手,发泄叫骂之人的求胜心理需求。

詈语的使用贯穿整个名著写作的写过程,既表现了主体的身份、地位、性格和修养等形象特征,又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贴近百姓生活,对塑造人物的烟火气息都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通过骂詈之语传达出人物及作者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修养,对当时及后世读者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三、引入方言土语

目前大多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按《中国语言地图集》方言片区划分标准,淮安市方言屬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区。《西游记》原著属于古代白话文,行文中必不可少地掺入了当地的一些方言词汇。清乾隆年间,山阳(淮安)学者吴玉搢指出:“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在科举取士的封建时代,方言土语算不上大雅之体,却为本书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又添一抹重彩。

(1)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澾(罗嗦)。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第2回)

(2)据他说,他是一个天神下界,替你巴家(持家,有家庭责任感)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儿。(第19回)

(3)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不好意思)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第24回)

(4)那八戒就趁脚儿蹻道:“你这个童儿,年幼不知事体,就来乱骂,白口咀咒,枉赖了我们也!不当人子!(罪过罪过)”(第25回)

(5)我想你有些溜撒(灵活、机警机敏),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第24回)

(6)在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紧挨)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第27回)

(7)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某些生冷的东西吃下去,肠胃不适应,出现口里吐酸水的现象),又有些下坠。(第27回)

(8)这个和尚比那个和尚不同,生得恶燥(凶狠、凶恶),没脊骨。(第36回)

(9)行者笑道:“相应(便宜)啊!我那里五钱银子还不够请小娘儿哩。”(第84回)

(10)拣件宽大的衣服,与他穿了,然后自家(自己)也换上一套。(第84回)

(11)妈妈儿(妻子、老婆)躲在床底,老头儿闪在门后,寇梁、寇栋与着亲的几个儿女都战战兢兢的四散逃命。(第97回)

“方言”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方言”俗称“地方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只是通行于一定地域,在局部地区流行使用的语言。不同地区的方言集聚了人民的智慧与文化,总结了生活和社交中的经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西游记》的创作语言是当时的白话,同时受淮安地区方言的影响,地域特色较为浓厚。上述例句中标下画线为当地方言词语(括号中为对应的普通话解释)。这些本地词语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或作者叙述之中,这些带有淮安地方特色的词语,或体现出当地的民风习性,或用来体现当地的事物,或体现出当地人民对社会的看法等。词类主要涉及形容词、动词、名词、代词和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一语多义的固定短语,如例(3)和例(4)。方言土语因发展规律与自身特点,许多词语在官方著述中己不见踪影,却保留在民间文学作品和群众口头之中,如果用普通话的意义理解就会觉得莫名奇妙,如例(11)中的“妈妈儿”指的却是“妻子、老婆”。

《西游记》中的方言土语的运用并不是仅限于专属于淮安方言或淮安所在的巢湖方言小片的方言。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显赫。在长期的交流与接触过程中,有些方言己逐渐融合,有些方言词汇,原来仅属于淮安专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方言区内部都流通的语汇。如上例中的部分形容词不仅在巢湖片区有,在西南官话成渝片也有。同时一些东南其他片区的方言土语《西游记》中也有体现。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西游记》小说用简洁明快、幽默诙谐的口语化语言描绘了一幕幕市井世情,塑造了一个个世俗戏谑的人物画像,构设了一个个紧张睿智扣人心弦的喜剧故事,让读者在嬉笑怒骂中感受世态民情、体悟社会人生。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才能更好地感受《西游记》语言的无穷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

[2]张爱卿,秦建文.《西游记》中的俗语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5):104-109.

[3]韩自波.《西游记》人物语言的特色[J].淮海工学院學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9.

[4]韩亮,康华.浅论《西游记》语言的世谷风格[J].科教信息,2006(10):11-12.

猜你喜欢
通俗语言艺术西游记
Sumo Wrestling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西游记
西游记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西游记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