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君,何 刚,王莹莹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取得一定成效。淮河作为我国第3条大河,其经济带产业转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2018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未来江淮流域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1]。然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环境承载力有限等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协调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
国内学者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研究众多。李少卫等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该经济带城市综合竞争力呈现“低水平、差距大、不全面”的特点[2]。曹玉华等运用改进熵权法定量测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4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判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3]。吉婷婷等应用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水质指标在时间上波动幅度较大,空间上表现为干流较好而北侧支流较差的格局[4]。任志安等基于EBM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和Tobit面板回归模型,测算淮河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的相对效率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农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不高,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用水强度均对其有影响[5]。金兰等基于协同理论和集对分析,测算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得出淮北协同度最高,蚌埠和滁州协同度最低,亳州和宿州协同度位居第二的结论[6]。
综上可知,学者们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确定权重,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其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和分析,希望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沿淮河干流,涉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湖北5个省份,面积广泛,人口众多。该经济带安徽段包括8座城市,分别为:蚌埠、淮南、阜阳、六安、亳州、宿州、淮北和滁州,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后,更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矿产资源过分依赖等问题造成产业转型升级较为困难,且转型过程中带来的工业污染、水污染、环境承载力有限等问题,使发展面临着众多难题。因此,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协调两者关系,是安徽区域乃至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有效研究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依据典型、动态、系统科学的原则,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7]。产业转型升级是将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因此,选取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和代表性第一二三产业固定投资额来作为评价产业转型的指标。选取与产业转型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主要有当年造林面积、噪声均值、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等。为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和评价,选取淮河经济带安徽段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安徽省统计年鉴》。利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熵权法确定权重,如表1所示。
为分析两者关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度模型[8-11],公式为
(1)
式中:f(x)为产业转型综合得分,g(y)为生态环境综合得分。
耦合协调度不仅能够反映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还可以反映相互作用的水平程度,因此,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公式为
(2)
T=αf(x)+βg(y).
(3)
当前,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基于前人研究[12-14],对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划分,如表2所示。
表1 产业转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运用上述方法与模型,得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各年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
表3 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综合得分
产业转型方面,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个时间里,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较为稳定,均处于0.16~0.70范围内,如图1所示。从时间变化来看,蚌埠和宿州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综合得分始终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淮南、六安、淮北和滁州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处于上升阶段,到2017年又出现轻微下降;阜阳和亳州在2013年的综合得分较2009年相比略微下降,在2017年又出现增长趋势。从地区水平来看,蚌埠与淮北处于较高水平,六安和亳州次之,阜阳、亳州和宿州处于较低水平。淮南在2009年和2013年处于较高水平,在2017年下降到较低水平。自2016年3月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初步确认以来[15],安徽区域8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在今后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完备产业体系及相关设备,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良好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有序发展。
图1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变化折线图
如图2所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变化幅度较大,处于区间[0.10,0.65]范围内。从时间变化来看,淮南和阜阳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一直在下降;蚌埠、六安、宿州和滁州在2009年到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在2017年又出现“回暖”,尤其是六安和滁州,综合得分较其他几个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亳州和淮北在2009年到2013年的综合得分稍微上升,在2017年又出现下降现象。从发展水平来看,淮南与六安生态环境水平较其他几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化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图2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变化折线图
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度处于0.35~0.65范围内,始终为拮抗阶段,如图3所示。其中,蚌埠市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大,从2009年的0.475 9下降到2013年的0.354 3,同比下降34.32%,在2017年又上升到0.435 9。滁州和宿州在3 a中出现稍微波动,但变化幅度较小。其余城市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度较为稳定。2016年3月,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初步确认,给该区域相关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使得相关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图3 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度
图4 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从图4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程度属于濒临协调。淮南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转换到濒临协调;2013年和2009年相比,蚌埠、阜阳、六安、亳州和宿州的耦合协调度稍微下降,2017年又出现回升,主要在轻度失调和濒临协调阶段之间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虽然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与高级协调阶段仍有较大距离。
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结合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对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 a中,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较为稳定,生态环境综合得分波动较大;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处于区间[0.35,0.65]范围内,始终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仍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