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枳蒙,张 婷,李 典,黄 俊,赖怡帆,吴婷婷,李博文,刘雄伦,2,3*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 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8;3 水稻油菜抗病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8)
水稻(Oryzasativa)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地球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食。由子囊真菌Magnaporthegrisea引起的水稻稻瘟病严重危害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稻瘟病爆发年份可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1,2]。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途径是化学防治和种植抗病水稻品种,但化学防治成本较高且不环保,培育和推广抗瘟水稻新品种是降低稻瘟病危害的上策[3,4]。稻瘟病抗性属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利用已克隆或精细定位的主效抗性基因,开发高效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效率[5,6]。Pi9是一个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来源于小粒野生稻(Oryzaminuta),经远缘杂交导入到籼稻品系75-1-127,被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的Pi2/9位点且被成功克隆[7,8]。本研究以75-1-127为Pi9基因供体亲本,以高感稻瘟病的优质常规晚稻品种湘晚籼11号为受体亲本及轮回亲本,利用Pi9基因特异高效分子标记,开展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改良湘晚籼11号的稻瘟病抗性。
水稻材料:Pi9基因供体亲本75-1-127;受体及轮回亲本湘晚籼11号;感病对照品系及稻瘟病诱发品种CO39。
稻瘟菌菌株:来自国内外不同稻区的24份稻瘟菌菌株,用于室内人工接种。
室内接种抗性鉴定和抗菌谱分析:将水稻材料75-1-127、湘晚籼11号、CO39播种于育秧基质,26~28 ℃生长至4叶期,用0.2‰的 Tween 20水溶液将稻瘟菌菌株分生孢子配成浓度约1×105个/mL的悬浮液,活体喷雾接种;接种后用黑布覆盖,于26 ℃、相对湿度>90%条件下培养24 h后,继续在同温湿度、12 h光照下诱导发病5~7 d;当CO39叶片出现明显病斑时观察统计各材料抗性表型,参照文献[9]中苗瘟调查分级标准,将0~2级划分为抗病类型,3~5级划分为感病类型,并计算各供试材料对不同菌株的抗性频率(抗性频率=接种后不致病菌株数÷接种总菌株数×100%)。
田间病圃抗性鉴定:5月中旬将供试水稻材料和诱发品种CO39浸种催芽后播于湖南浏阳大围山自然病圃。6月中旬鉴定苗瘟抗性表型,9月中旬鉴定穗瘟抗性表型。
利用课题组已开发的Pi9基因内的功能标记Ins2-1(引物序列为Forward:5′-AACTGTTTTAAACACTCGGGTGGATA-3′;Reverse:5′-CACGATGATAACTTGGGCTAGGGCG-3′)[10],分析75-1-127与湘晚籼11号之间的多态性,并将其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中基因型的鉴定。抽穗前取水稻叶片约0.2 g于2.0 mL 灭菌离心管中,加入液氮研磨成粉末状,采用CATB法[11]提取总DNA;利用标记引物对各样品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分析标记基因型。10 μL PCR反应体系组成:DNA模板1.2 μL,2 pmol/μL primer pairs 1.0 μL,10×Buffer 1.0 μL,2.5 mmol/L dNTPs 0.2 μL,5 U/μL Taq酶0.1 μL,ddH2O 6.5 μL。PCR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50 s,56 ℃退火50 s,72 ℃延伸40 s,35个循环;72 ℃延伸3 min;16 ℃保存。
用湘晚籼11号作母本,75-1-127作父本,杂交获得F1代;用湘晚籼11号作轮回亲本,在长沙和三亚两地连续回交直至获得BC6F1代,自交两代获得BC6F3群体。回交群体构建具体方法:自BC1F1代起,每世代田间种植约60株,取单株叶片做标记基因型分析,选农艺性状与受体亲本接近的阳性单株回交,混合收种,获得下一世代。
根据室内接种结果(表1),75-1-127除了对湘2007A-7、ROR1这2份菌株感病外,其余均为抗病,抗性频率为91.7%;湘晚籼11号对24份稻瘟菌菌株中的7份表现为抗病,其余17份均为感病,抗性频率为29.2%;感病对照CO39对所有菌株均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为0。由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图1)可以看出:受体亲本湘晚籼11号高感苗瘟和穗瘟;而75-1-127高抗苗瘟和穗瘟。湘晚籼11号抗菌谱窄、抗性水平低,其稻瘟病抗性急需改良;75-1-127抗菌谱广、抗性水平高,Pi9基因具有很好的育种价值。
表1 供试材料对24份稻瘟菌菌株的抗谱比较
图1 供试水稻材料田间病圃稻瘟病抗性表型
双亲间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Ins2-1是一个显性DNA标记,利用该标记引物可从75-1-127基因组中扩增出1条532 bp的清晰条带,而在湘晚籼11号基因组中无扩增产物(图2A)。并且该标记PCR产物可以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操作简单快速且成本较低。
利用Ins2-1标记,从湘晚籼11号×75-1-127的BC1F1代起,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于2016年获得BC6F1群体,2018年筛选出11个BC6F3株系,2019年经标记基因型分析和田间病圃稻瘟病抗性鉴定,遴选出9个高抗稻瘟病的改良株系湘晚籼11号-Pi9(图2),为进一步培育优异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图2 抗病改良株系湘晚籼11 号-Pi9的鉴定
水稻稻瘟病抗性属于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抗性表型既受遗传(基因)控制,又受病原菌、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传统育种的表型选择往往不准确、效率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对标记基因型的鉴定和选择,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于传统育种更准确高效,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尤其是稻瘟病抗性育种。本研究鉴定出的显性标记Ins2-1,可以在供体亲本75-1-127与受体亲本湘晚籼11号间产生明显而稳定的多态性,选择效率高,其扩增产物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成本低、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被成功克隆后,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如廖花等[12]利用Pi9基因序列开发出共显性标记SPL-1,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9基因导入籼稻恢复系R747 中,培育出了与受体亲本遗传背景高度相似的高抗稻瘟病新品系R747-Pi9,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也同时改良;李永聪等[13]通过显性标记Ins1-1的辅助选择,成功改良了籼稻恢复系R389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邹俊锋等[14]利用共显性标记Ins2-3改良了籼稻恢复系E32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殷得所等[15]通过Pi9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TS标记的辅助选择育种,成功改良了扬稻6号、R6547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
本研究获得的9个含Pi9基因的湘晚籼11号改良抗病系,将用于进一步的农艺、产量、米质等性状分析,以及不同生态区稻瘟病抗性鉴定,可望最终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瘟水稻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