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与企业逆向创新研究
——基于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2020-08-13 07:05仝自强李鹏翔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领先逆向案例

仝自强,李鹏翔,杨 磊

(1.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产业资源整合频率加速,全球产业呈现网络全球化的态势,进而促使发达市场中的先发企业根据新兴市场的特定需求情况适当修改其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并推向新兴市场;作为发达市场的跟随者,后发企业由于创新资源、技术能力和市场空间的限制,很容易形成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1],但是,仍有部分优秀企业如海尔、华为等基于本土化的客户群体、技术优势和商业优势,成功将其开发的技术和产品扩散到其他新兴市场乃至发达市场并与先发企业竞争,此种现象谓之为“逆向创新”[2]。在更加开放、动态和复杂的环境中,后发企业要想在发达市场获得可行的机遇,必须创新企业的双元性创新能力,即建立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衡的能力,进而利用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创新资源,增强组织内和组织外的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竞争和创新追赶。面对先发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后发企业如何利用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后发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采取的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策略组合有何不同?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针对以上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创新主体、创新类型和组合策略及创新特征来研究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内涵和特征。(1)创新主体。由于发达市场中的先发企业与新兴市场中的后发企业拥有各自的资源、创新能力和比较优势[3],后发企业基于本土化的客户群体需求、低成本策略以及快速市场响应推出技术和产品来拓展本地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利基战略优化自身的技术和资源配置,进入先发企业的利基市场,然后通过市场开拓与先发企业构建正式或非正式商业关系并转化为本土化知识,进而形成本土与全球协同的创新网络[2,4]。然而,先发企业凭借自身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良好的营销渠道等优势,能够根据新兴市场客户需求适当修改其产品或服务,依靠先前积累的市场地位和国际化运营经验快速输送到发达市场[5]。(2)类型和组合策略。Zedtwitz等[6]将创新过程分为概念构思、产品开发、首次商业化以及引入二级市场4个阶段,并将逆向创新分为强逆向创新和弱逆向创新。徐雨森等[7]指出后发企业侧重于创新链的活动概念化与研究开发,可以归纳为“弱创意、弱研发”“弱创意、强研发”“强创意、弱研发”和“强创意、强研发”4种策略组合,后发企业在逆向创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竞速战略和利基战略的组合。(3)创新特征。邢小强等[8]从创新领域、创新形式、创新主体和实践途径及效果总结了逆向创新特征,进而归纳出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为后发企业全球化创新提供参考与借鉴。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逆向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向创新”概念以及现象的描述与总结,缺乏对逆向创新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缺乏对逆向创新过程中企业如何利用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此外,国内外学者研究逆向创新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缺乏先发企业逆向创新(自我颠覆创新)和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两类案例比较分析。因此,本研究结合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企业逆向创新过程中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平衡问题,针对企业在更加开放、动态和复杂的环境中如何进行逆向创新且不断升级的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2 理论回顾

2.1 双元性创新研究

1976年,Duncan[9]在企业活动的研究中提出“双元”的概念,认为企业可通过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双螺旋结构进行价值创造和业绩提升。由于企业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其中一部分技术需要完全被颠覆,因此探索式的研发与利用式的改进有着明显的技术界限[10]。探索性技术创新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旨在超越现有知识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11-12]。利用性技术创新是一种渐进式创新,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对产品、流程进行改良和提升[13-14]。

企业从事探索性技术创新或者利用性技术创新均会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但过度的探索或者过度的利用对企业绩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15-16]:过于偏执探索式技术创新会使企业无法获得当前业务运营所需的现金流而可能过早夭折,而过度投入于利用式技术创新活动则会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难以适应,从而减弱其竞争优势[17-18]。因此,在这两种技术创新的投入上需要把握好合适的度,不能将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于一种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作为欲在动态变化环境中取得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学习主体,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企业获利。既有文献认为,平衡这两类技术创新会有利于综合发挥每类技术创新的优势,由此使企业得到最佳的创新效果[19-20]。即企业面临两种类型技术创新不均衡时,应尽量通过做强自身弱项而趋近其毗邻的平衡点,以显著提升企业绩效[16]。

依据双元性创新理论,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交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互动交流,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外部寻找合作、共享资源以及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因此,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关系已引起部分学者的高度关注。

2.2 全球创新网络研究

1991年,Freeman[21]提出创新网络是企业从外界取得技术、资源的关键手段。考虑到领先跨国企业(以下简称“领先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以下简称“后发企业”)的创新活动在组织、地理和知识边界的扩展,本研究将创新网络的区域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创新网络是指企业由过去的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后的一种创新模式。封闭式创新是指企业对创新拥有一种绝对控制的心态,通过内部高强度的技术开发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并强调企业的边界是封闭的、不可渗透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在很长时间内使企业盈利颇丰,获得巨大成功[22-23]。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以及技术和知识复杂度的提升,只靠企业自身基础已很难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拓宽边界创造开放式创新环境,充分利用外部知识和资源来推动创新活动:哈佛商学院的Chesbrough[24]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开放式创新模式。在开放式模式下,企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创新过程,综合利用内外部技术和创新思想,把企业的能力和资源与外部获得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提升和改进企业绩效[23],因此,外部开放式的知识搜寻成为开放环境下创新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随后,Laursen等[25]提出“开放度”的概念以区分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具体包括开放广度和开放深度:广度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创新源有合作关系的数量;深度是指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创新源合作程度高的数量。开放广度越大,越容易促进探索性的技术学习,最终增强了探索式创新水平;开放深度越大,越容易带来应用性的技术改进,从而提高了利用式创新水平[26]。

2.3 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和逆向创新

逆向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创新行为,目前少见将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做一个系统的融合。本研究以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的具体创新活动为逻辑出发点,认为双元性创新已经成为转型背景下企业实现逆向创新的关键路径,而越来越开放的创新环境为企业探索双元性创新之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通过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整合外部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壁垒以及减少创新风险,能够有效推动双元性创新以实现逆向创新[27-28];此外,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以及逆向创新分别都是一个动态性的演化和适配过程,非常有必要从微观视角细致考察两类企业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的互动与适配过程,发现逆向创新演变机理。本文将前置变量设置为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结果变量设置为逆向创新,构建初步理论模型,如图1(a)所示。

双元性创新可以是利用式创新也可以是探索式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可以是封闭式创新也可以是开放式创新,因此,采用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为维度把创新模式定位为4类,如图1(b)所示。其中:象限 Ⅰ 代表封闭式利用,指企业依靠自身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象限 Ⅱ 代表开放式利用,指企业通过外部合作对现有技术、流程进行改良;象限 Ⅲ 代表封闭式探索,指企业通过内部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进而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象限Ⅵ 代表开放式探索,指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超越既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

本文主要针对案例企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逆向创新产品进行分析,企业均处于成熟期即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因此,无论是领先企业还是后发企业,均已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建立与之匹配的创新网络,故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情境,针对双元性创新中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不同创新水平组合进行分析,如图1(c)所示。其中:象限 Ⅴ 可称为弱平衡,指企业利用式创新水平和探索式创新水平均处于相对低能位置的平衡;象限 Ⅵ 可称为弱探索,指企业探索式创新水平明显弱于利用式创新水平;象限 Ⅶ可称为弱利用,指企业利用式创新水平明显弱于探索式创新水平;象限 Ⅷ 可称为强平衡,指企业利用式创新水平和探索式创新水平均处于相对高能位置的平衡。

3 研究设计

案例研究是从丰富的定性证据到主流的演绎研究最好的“桥梁”之一,是构建或扩展理论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解释“如何”和“为什么”问题的首选研究策略。相比单个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更适合处在理论构建时期的问题研究,且多案例研究通过重复验证案例来支持研究结论,能够提高研究效度,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本文提出的初步理论构建过程仍处于描述阶段,因此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策略回答“如何”问题,即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

3.1 案例选择

针对研究问题,根据以下标准选择案例:(1)选择的案例中应包括逆向创新的全部类型,既有领先跨国企业,也有本土后发企业;(2)选取的案例企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分散度,涵盖医疗器械、电子电气工程、家电制造、通信设备等多个行业,并保证案例企业在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考虑到所选案例企业的信息可获得性、信息质量和案例研究成本,所选取案例企业为均为世界财富500强国际化大型企业;(4)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研究案例企业的逆向创新,所选案例企业在中国至少成立20年,并且已经成功实施数个产品的逆向创新。根据以上选择标准,本文选取了Brivo CT机的创新者通用电气公司(以下简称“通用”)、SMART系列产品的创新者西门子股份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双动力洗衣机的创新者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以及分布式基站的创新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如表1)。

3.2 数据收集

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数据采集应具有不同的来源。对于后发企业案例,本研究基于以下数据收集方法,并通过构建多个证据链进行三角验证,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1)二手资料收集,来源主要包括样本企业官网、学术文献、媒体报道以及领导访谈等,进而全面了解所选案例企业;(2)现场观察、参加展览会,包括在各商场观看样本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展示、与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创新产品的市场反馈;(3)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出访谈提纲,继而对样本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

关于领先企业案例,由于笔者的个人社会资源有限,很难获得样本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主要通过二手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在收集过程中也尽可能从多种渠道取得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深入了解样本企业,并确认收集的资料相互印证以满足三角测量,能够为案例研究提供有效支撑。主要包括:一是样本企业的官方网站等公开资料;二是样本企业高管的演讲、访谈录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包括样本企业的专题论坛、行业专题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等;三是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及互联网资源等。

4 案例分析

4.1 领先跨国企业案例分析

(1)双元性创新方面。相比于后发企业,领先企业在中国的研发团队的技术来源具有天然的优势:通用总部鼓励其各个业务集团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利于技术资源共享[29];西门子中国研发中心同样在集团内部进行开放式创新,业务部门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平台面向整个公司进行求解[30]。依托母公司与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天然纽带联系,领先企业可以获得持续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这是与后发企业技术来源渠道最大的不同[31]。因此,基于领先企业自身累积的强大技术能力,其探索式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形成利用式创新弱于探索式创新的不平衡局面,此时领先企业应尽量通过做强其弱项由不平衡走向平衡,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领先企业采纳外部技术推出的逆向创新产品更多的是本土研发团队能力提升后,对母公司高端产品的“去功能化”“去技术化”,使之先满足本土细分市场,再推向国际市场。典型证据包括:通用的Brivo CT机相比其母公司研发的高端产品有着更小的工作体积,简化了机架和操作系统,剔除了多余的设计[32];西门子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第四代半微机智能保护装置,就是在其研发总部的第五代微机智能保护装置的基础上重新研发,去掉了不必要的结构与功能[33]。因此,激发通用进行CT设备创新、西门子研发第四代半微机智能保护装置的主要动因并不是压力因素,而是把先进技术引入低端消费市场,意图占领新兴市场国家快速成长的市场,其逆向创新本质属于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属于利用式创新的范畴。所以,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领先企业对其相对不足的利用式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趋向与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平衡。正如图2所示,领先跨国企业的双元性创新路径由象限 Ⅶ(弱利用)走向象限 Ⅷ (强平衡)高能位置的过程,推动组织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二元创新能力的匹配中取得更好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

(2)全球创新网络方面。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领先企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境属性,与新兴市场的本土情境相适应,因为在逆向创新背景下新兴市场对于领先企业而言是新市场,若其创意获取空间局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则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真正需求。例如,当通用的研究人员访问中国的医院时,发现在美国开发的CT机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市场上CT机的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同类型设备,而美国医院的这些CT机体积大、速度慢且价格昂贵[31];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的研发人员发现西门子只是复制了德国开发的产品并在中国销售,虽然其良好的性能超过了中国企业的同类产品,但由于高价格且部分功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因此一直无法打开中国市场[33]。因此,针对领先企业,首先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当地外部网络,通过创建本地发展团队架起企业与新兴市场当地文化之间的“桥梁”,帮助企业研发项目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加快对新兴市场技术和市场知识的学习[32]。典型证据包括:通用医疗制定了逆向创新战略“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世界”等项目[29];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认真分析了中国市场创新环境以及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并制定了逆向创新战略,即通过主流创新保持企业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SMART系列产品创新在新兴市场上打开销路[30]。

其次,需提升开放深度,与新兴市场本地团队通过企业研发联盟、产学研三方合作等方式进行渗透性合作,既能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又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典型证据包括:通用的Brivo CT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销售进入起飞阶段,并在国际市场找到相关的应用领域和细分市场,很大原因在于通用与中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当地有关研究中心、高校等机构的相关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与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研发,进而对CT设备进行改善,使其性能和价格更贴近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西门子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中国的14所知名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通过新兴市场本地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SMART系列产品。

由于领先企业的自身属性,其跨国子公司同时嵌入在内部网络和新兴经济体当地的外部网络:内部网络是跨国子公司与集团总部以及其他子公司之间由于知识流动形成的关系;新兴经济体当地外部网络是跨国子公司与当地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33]。据此,本文把跨国子公司的创新网络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如表2所示。对于领先企业的跨国子公司来说,其正好处于整个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可以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联接起来,并起到知识传播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具有快速的本地响应能力,同时又能得到内部网络的有效响应,因此,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共同为领先企业的逆向创新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表2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样本领先企业的创新网络

综上,得到本研究的命题1: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领先企业应增强利用式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高开放深度,实现对母公司高端产品进行“去功能化”“去技术化”的改进性创新,从而使之先满足新兴经济体的本地细分市场,再推向国际市场,成功实现逆向创新。其中,领先企业对其相对不足的利用式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趋向与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平衡,达到双元性创新高能位置的平衡;且在这一阶段,当地外部网络的深入嵌入使得领先企业具备快速的本地反应能力,加之又能获得自身内部网络的有效响应,共同为其逆向创新提供了保障和基础。

4.2 国内后发企业案例分析

基于企业经营环境、技术势差等方面的差异,后发企业案例中所析出的观点与领先企业有所不同。

(1)双元性创新方面。在技术引进和市场跟随的初始阶段,由于技术能力不足,后发企业更倾向于向企业外部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通过引进与模仿来获取技术,常用低成本、低风险且见效快的利用式创新来提高企业绩效。例如:海尔起初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四星级双门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迅速积累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术,建立对现有产品快速复制和模仿能力;1987年,华为开始创业代理生产用户级交换机(PBX),亦是通过模仿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大型程控交换技术起步[34]。因此,后发企业利用式创新水平处于较高位置,形成探索式创新弱于利用式创新的不平衡局面,此时应尽量通过做强企业自身弱项,由不平衡走向平衡,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后发企业单纯地采取跟随战略和利用式创新已经不能取得突破性的创新发展,反而可能约束自身发展步伐,需要采取风险更大和更为激进的行动来参与竞争,必须进行更多的探索性技术创新,加大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后发企业应将研发重点从渐进吸收创新上升至产品成功研发的突破性创新上,进而实现逆向创新。典型证据包括:海尔以中央研究院建立为标志开始大规模技术能力构建,形成“以我为主”的创新能力,将创新重点部分转向跨国企业关注不够的利基市场,通过自主创新,仅用两年时间就推出“世界第四类洗衣机”——双动力洗衣机,产品本土市场化后广泛进入发达市场[31];华为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0%进行研发投入,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了多个研究所,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的48%,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并通过探索式创新发明了经典逆向创新产品——分布式基站[30]。因此,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后发企业对其相对不足的探索式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趋向与利用式创新能力的平衡。正如图3所示,后发企业的双元性创新路径由象限 Ⅵ (弱探索)走向象限 Ⅷ (强平衡)高能位置的过程,推动组织在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二元创新能力的匹配中取得更好的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

图3 样本后发企业双元性创新路径

(2)全球创新网络方面。后发企业不具备领先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网络带来的技术优势,技术基础的薄弱决定了其更强的技术能力提升需求,为了迅速进入市场、构建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更加倾向于向外部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包括设备引进和更新、技术引进、购买专利以及成立合资企业等。例如:海尔通过共建实验室、合资、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际技术源的合作,包括与日本化学公司DOW结成技术联盟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与爱立信合作开发蓝牙技术等等[27];华为主动向爱立信、高通等公司寻求专利许可证,购买专利技术与芯片平台的使用权,还与摩托罗拉在上海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发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30]。

因此,相比领先企业,后发企业更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来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见表3),并大幅提升开放广度,依靠现有资源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联结,包括合作伙伴、市场和销售渠道、品牌和技术等等,形成多样化的网络结构,并通过合作设厂、技术合作、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与跨国企业合作。典型证据包括:海尔同韩国合作伙伴开展“一个动力输入,两个动力输出”的关键技术攻关,并整合国际研发网络以完成难点技术开发,仅用两年时间就推出“世界第四类洗衣机”——双动力洗衣机[31];华为经常在国际范围内寻找产品更新的技术来源,通过购买专利技术、跨国研发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获取国际技术和资源,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34]。

表3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样本后发企业的创新网络

综上,得到本研究的命题2: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后发企业应增强探索式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实现从渐进吸收创新上升至产品成功研发的突破性创新,采用利基战略将产品本土市场化后广泛进入发达市场,从而成功实现逆向创新。其中,后发企业对其相对不足的探索式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趋向与利用式创新能力的平衡,达到双元性创新高能位置的平衡;且在这一阶段,全球创新网络的广泛构建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创新的资源能力基础,并为创新产品逆向扩散提供了渠道支持。

4.3 案例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知,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都伴随着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二者相同的是:两类企业均需要在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下,同时具备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可通过寻找细分市场或利基市场,成功实现本土研发,将产品逆向销往其他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市场;不同的是,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领先企业更需要加强的是利用式创新,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升开放深度,而后发企业更多的需要加强的是探索式创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如表4所示。

表4 案例比较分析结果

4.4 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

根据以上案例研究发现,本文对初始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和完善,得到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两类企业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数字1代表“路径1”子系统,即双元性创新对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数字2代表“路径2”子系统,即全球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数字3代表“路径3”子系统,即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的叠加作用机制。该模型可表达为:

式(1)中:s为逆向创新;a为变量双元性创新;n为变量全球创新网络。

(1)双元性创新对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样本企业对逆向创新产品开发具有迫切需求,加之动态多变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能力的同时进行新的能力的探索,即开展双元性创新。而双元性创新是企业在长期创新实践中练就的,平衡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两种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绩效[17]。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领先企业如通用和西门子通过对母公司高端产品的“去功能化”“去技术化”的改进性创新,不仅弥补其利用式创新水平的弱势,求得双元性创新平衡发展,更是依靠产品低廉的价格、符合国情的功能设计等赢得新兴市场甚至发达市场的认可;后发企业如海尔和华为从渐进吸收创新上升至产品成功研发的突破性创新,不仅补足其探索式创新水平的弱势,求得双元性创新平衡发展,更是依靠自主研发能力将产品本土市场化后广泛进入发达市场。

由此,得到本研究的命题3:双元性创新水平与逆向创新增长趋势一致,随着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双螺旋式的联动发展与平衡,逆向创新趋势有所增长。

(2)全球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样本企业均由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逐步构建自己的全球创新网络。领先企业如通用和西门子自身集团内部网络共享的市场和技术知识为其逆向创新提供保障,通过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高开放深度为其逆向创新提供基础和可能性,使其能够从当地创新网络各知识主体中学习,从而获取现实和潜在的、具有新颖性的想法,避免“非本地发明综合症”,最终赢得新兴市场初始用户群的认可,更由于其与国际市场的契合性,产品逐渐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后发企业如海尔和华为由于不具备领先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网络带来的技术优势,更加倾向于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通过合作设厂、技术合作、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企业合作,最终基于全球配套资源支持,在当地市场化后,产品被广泛引入发达市场,实现逆向创新。

由此,得到本研究的命题4:全球创新网络水平与逆向创新增长存在一致关系。无论领先企业所嵌入的内部网络和当地外部网络,还是后发企业构建的全球创新网络,都随着创新网络节点的日益活跃以及开放式创新广度和深度的提升,逆向创新趋势有所增长。

(3)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对逆向创新的叠加作用机制。首先,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可以推动企业进行双元性创新。领先企业如通用和西门子针对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真正需求的问题,通过构建当地外部网络,与新兴市场本地团队通过企业研发联盟、产学研三方合作等方式进行渗透性本地合作,实现利用式改进创新;后发企业如海尔和华为针对自身技术基础薄弱和资源稀缺性的问题,通过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通过联盟、专利授权、外包合作、外部关系的建立来扩展企业资源容量,从而基于全球配套资源支持实现探索式突破创新。两类企业通过构建各自匹配的创新网络、获得相应的外部资源,从而持续增强自身利用式创新或探索式创新的水平。其次,伴随着两类企业双元性创新能力的提高,样本企业在市场、供应商、研发联盟、产学研合作网络中越来越居于核心位置,获得的外部机会更加丰富,无论是当地本土企业或是国际知名企业均愿意与其合作,两类企业也会越发选择与研发实力更强的企业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由此,得到本研究的命题5:开放式创新模式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可以推动企业进行双元性创新;而伴随着双元性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获得的外部机会更加丰富,进而拓展其全球创新网络规模,因此,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呈现互动式发展状态,对逆向创新具有叠加作用,促进逆向创新成功实现。

图4 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

综合案例对比分析和上述逆向创新理论模型,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的具体实践途径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企业逆向创新实践途径

5 结论和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为研究主体,选取国内外典型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两类企业逆向创新实现且不断升级的关键在于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在逆向创新过程中采取技术创新模式(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策略组合不尽相同:领先企业主要采取利用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组合模式,其中利用式创新主要针对母公司高端产品的“去功能化”“去技术化”的改进性创新,开放式创新主要是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和提高开放深度;而后发企业主要采取探索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组合模式,其中探索式创新主要是从渐进吸收创新上升至产品成功研发的突破性创新,开放式创新主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和提高开放广度。

第二,领先企业和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受到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综合影响。随着创新网络节点的日益活跃,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以及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双螺旋联动平衡发展,逆向创新越趋向于成功实现。总之,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在企业逆向创新过程中呈现出时间的递进和空间的并存,且对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从而对企业的逆向创新产生叠加影响,促进两类企业成功实现逆向创新。

5.2 研究启示

从理论层面看,第一,本研究通过有机整合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主要理论,尝试打开企业逆向创新实现机理以及企业能够持续升级的“黑箱”,并在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第二,本研究发现了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分别对企业逆向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二者对企业逆向创新的叠加作用,深化了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和逆向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此外,上述一系列理论分析也可以作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参考。

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结论为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一定参考:(1)逆向创新不仅成为领先跨国企业全球战略选择的新途径,也是国内后发企业迈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关键途径。(2)推行逆向创新需重点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在企业内部高效地开发出逆向创新产品所需要的双元性创新技术,而且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构建创新网络,增强创新主体之间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及互补性,实现对内部研发的有效补充。(3)双元性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嵌入的并行协同对企业逆向创新升级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但需注意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在逆向创新过程中的侧重点以及技术创新组合模式不尽相同。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忽视了政府政策对企业逆向创新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笔者由于社会资源有限,难以获得领先跨国企业的一手资料,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可能有限;最后,本研究采用单一的探索案例研究方法,如果能够结合定量实证研究并进行科学修正,则研究结论会更为精准。

猜你喜欢
领先逆向案例
逆向而行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逆向思维天地宽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