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慢性病管理现状与调查研究

2020-08-13 02:44邵浩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1期
关键词:医共体双向慢性病

邵浩淼

(岱山县岱西镇卫生院,浙江 舟山 316200)

0 引言

慢性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达24.5%,因此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卫生成本的增加[1],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而“医共体”模式具有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等手段,既能够优化就医秩序,引导患者分层就医,而且还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我县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家县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从五家机构2019年1月份就诊记录中随机选择了1000名慢性病患者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其中男564例,女436例,年龄23-83岁,平均(58.3±1.2)岁,病程1-16年,平均(7.6±1.3)年,所有患者在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对医共体慢性病管理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如下:①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类型、现居住地、婚姻状况、医保形式、就诊医院类型等;②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和分级诊疗的认知和态度;③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就诊行为,同时还包括了平时首诊选择的医院,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病;④患者对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1.3 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借助百分数(%)进行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病患者诊疗情况。通过对10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与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肠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是发病率前5位的慢性病。同时,从就医角度来看,只有慢支患者首诊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县级医院外,其余慢性病患者更多的直接选择县级医院首诊,且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慢性病患者诊疗情况

图1 慢性病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情况示意图

2.2 对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情况。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医共体背景下,慢性病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有33.08%的患者是从医务人员处了解,有25.49%的患者是通过新闻媒体或互联网了解,有24.05%是从与亲友聊天中知晓,有10.56%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晓,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3 讨论

如今,我国各地都对医共体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应用,虽然其初见成效,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各种缺陷和不足,下面将会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更好的发挥医共体模式的优势,提高慢性病管理效率。

3.1 医共体模式慢性病管理现状

3.1.1 阻碍医疗资源真正整合:我国现有的公办医疗服务体系中,财政补助与机构编制处于分离状态,导致国内基本上采用的是松散型“医共体”模式,其一般是通过核心医院来直接向下级医院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专家支持,以达到联盟内合作的目的。然而,在该“医共体”模式下,各级医疗机构定位不准确,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而且利益分配、人员调配等方面并未统一,不能够实现各级、各类型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真正的实现优势互补,致使“医共体”模式下的内部效率大打折扣[2]。

3.1.2 基层床位及用药不足不利于慢性病双向转诊: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床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就像我市只有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有床位,导致使慢性病双向转诊不能顺利实现。同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少必要的慢性病用药,致使一些慢性病患者不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配药,这些也是阻碍患者双向转诊的主要原因。

3.1.3 医保支付无法有效引导患者基层就诊:美国“医共体”模式采用的是以“医院-医生-保险公司”为核心的医疗集团,患者可以在商业保险下来对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自由选择,既可以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患者基层就诊。然而,目前我国的“医共体”模式由于医保、社保机制及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销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不同,且报销项目偏少,这样就无法通过医保支付来有效引导患者基层就诊[3-4]。

3.2 “医共体”模式的改进措施

3.2.1 合理定位各级医疗机构职能:在“医共体”模式下,上级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救治慢性病的疑难重病和严重高发期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支持以及开展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这样既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效率。同时,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可以采用专业对接的方式来创建慢性病医疗特色,进而实现 “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诊模式。

3.2.2 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医共体”模式既要提高全科医师的综合能力水平,也要在晋升、休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从全科医师角度来开展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转诊、康复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以期更好的发挥“守门人”的作用[5]。

3.2.3 完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我国“医共体”模式要尽可能发挥医院的带头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以确保各级医疗单位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真正实现协同发展。同时,将各级医疗单位工作质量和效率纳入医院考核指标体系,对“医共体”模式下的所有医务人员开展人员管理及绩效考核制度,以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在“医共体”模式下,为了更好的提高慢性病管理效率,就需要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样既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确保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医共体双向慢性病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基于双向GRU与残差拟合的车辆跟驰建模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县域医共体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