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 儿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属于临床儿科疾病,患病群体多为婴幼儿、儿童群体。患病后,患儿可出现惊厥、夜哭、出汗、躁动不安等症状,部分严重者可出现骨骼改变、肌肉发育异常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导致发育迟缓、免疫能力下降及骨骼畸形,对其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针对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应及时实施治疗,以确保其健康生长及健康。本院围绕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治疗工作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为研究阶段,抽取采用维生素D3 治疗的60 例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根据给药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组,各30例。大剂量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7 个月至2 岁,平均(1.2±0.3)年;常规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8 个月至2 岁,平均(1.3±0.3)年;两组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患儿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②患儿年龄均<3 岁;③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先天性脏器疾病;②合并先天性畸形。
1.2 方法。2 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D3 治疗,维生素D3(生产企业: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033);大剂量组一次口服800-1200 IU 维生素D3,间隔3 个月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判断是否继续追加给药,常规组口服400 IU 维生素D3,1 次/d,连续用药6 个月。
1.3 研究指标。治疗后对比佝偻体征改善率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 浓度变化。
2.1 佝偻体征改善率对比,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磷、血清25(OH)d浓度对比。治疗前,大剂量组和常规组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磷、血清25(OH)d 浓度无差异,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钙、磷、血清25(OH)d 浓度,均高于常规组,碱性磷酸酶低于常规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佝偻体征改善率对比[n(%)]
表2 治疗前后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磷、血清25(OH)d浓度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磷、血清25(OH)d浓度对比(±s)
组别 例数 血清钙(mmol/L) 碱性磷酸酶(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大剂量组 30 2.01±0.12 2.49±0.20 11.12±2.23 315.56±42.32常规组 30 2.02±0.10 2.20±0.21 11.12±2.20 462.01±62.16 t - 0.351 5.477 0.189 10.667 P - 0.364 0.000 0.425 0.000
续表
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在临床中属于营养缺乏性疾病,主要由体内维生素D 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异常导致钙盐无法正确沉着在骨骼上,发生率约占临床总佝偻病患者总数的95%[2]。据临床资料[3]记载,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发生后患儿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虽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对机体生命造成威胁,但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可逐渐对其免疫能力及生长发育造成威胁,并在极大程度上增加肺炎、腹泻、贫血等其他疾病发生风险。
目前临床针对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多采用口服维生素D3 治疗,维生素D3 又称为胆钙化固醇,给药后能够促进肠内钙磷的吸收和沉积,积极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以满足骨骼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需求[4]。在具体治疗中,有临床学者指出,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采用维生素D3 治疗虽然具有显著效果,但是整体治疗效果可受到给药剂量影响,大剂量给药和常规给药可取得不同疗效[5]。本研究围绕其开展研究,结果指出大剂量组经大剂量口服给药后,患儿佝偻体征改善率显著提高高于常规组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25(OH)d 浓度均得到有效改善,均趋近于正常水平,进一步证实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 在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满足临床对疗效的需求。其原因在于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 给药能够加速增加人体对于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尽快改善维生素缺乏状态,直接促使骨骼正常发育;而常规剂量进行给药,患儿治疗周期长,且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医院及家庭资源,对其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整体疗效水平降低[6]。
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 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准确改善患儿发育情况,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