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理论界对其研究的广度、深度都进行了拓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文章检索以“高校辅导员”为主题的核心期刊文献,以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研究热点、演进过程和前沿趋势,由此揭示出当前我国辅导员研究的基本态势,为优化辅导员队伍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4-0028-07
青年是富有活力、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其队伍整体核心素养与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体和主题的研究也成为经典议题和热点研究。通过总结和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量化、动态的方式对高校辅导员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其热点主题及其演进态势,以深化我国高校辅导员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高校辅导员”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设定为1993~2019年,期刊来源类别选中C刊等核心权威期刊,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剔除无效数据,以171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的题目、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分类号、发表期刊、发表时间等各种特征来描述和预测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研究计量学分析结果
(一)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下页图1、图2绘制了高校辅导员研究论文数量分布曲线图。图1中核心刊物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期刊。图2中的普通刊物包括全部刊物的数量。如图所示:聚焦该主题研究,整体而言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1993~2003年);二是迅速发展阶段(2004~2007年);三是突然爆发阶段(2008~2010年);四是平缓下行阶段(2011~2019年)。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理论研究从数和量来看成为热点议题,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在实践推进过程中的状况,另一方面也生动彰显了高校辅导员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升华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图1、图2、图3可知:关于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核心刊物数量和普通刊物数量在年份上呈正相关,从基数上而言,主体对象辅导员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数量丰富,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优势就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和学生接触较为密切,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和推动学生工作创新,但是从实际成效数量和质量的对比来看,辅导员的整体科研能力仍需不断提升,注重理论学习的积累、理论思维培养和理论提升的自觉,减少重复论文的产出,鼓励高水平原创性论文的输出,切实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
(二)期刊来源分布
结合已发文章来源期刊分布数据,分析主题的领域分布和刊物特点,可以为相关主题的研究走向提供依据。整体而言,发表量前10位的期刊见下页表1,其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发文量303篇,占总数的17.68%,发表量前10位的期刊合计发文量1168篇,占总量的68.5%。
(三)机构分布
作者机构分布是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常规内容。对发文机构的量化研究揭示该领域作者群体的地域分布,从而为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情况提供有力参考。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该领域研究的机构较多,本文只列举了前15家机构,如表2所示。从发文数量来看,发文最多的是南京师范大学(38次),然后是江蘇大学(28次)。发文量前15位的发文总数为319,占总比的18.6%。
(四)高被引文献
参考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文献的在该领域内的受关注程度,高校辅导员研究高被引文献前十位的文献见表3所示:辅导员素质结构、职业能力、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基础文献。
三、高校辅导员研究热点主题
关键词一般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凝练,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确定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就要通过关键词来确定,如果某些关键词在某领域反复出现,则说明这些就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1]结合高校辅导员研究绘制出研究热点聚类知识图谱,共得到210个关键词节点和关键词之间组成的489条连线,图谱中圆圈是节点,代表研究对象是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则圆圈越大,也就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结果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出来,如下页图4所示。
通过 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聚类功能,一般而言,当Q值大于0.3时,表明划分出来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大于0.5时,表明聚类结果是比较合理的。该图谱模块值Q( Modularity)为0.8305,S值( Mean Silhouette)为0.5901。因此,本文得到的聚类具有合理的信度和效度。其中,#+数值表示聚类后编号,编号越小,表示聚类的规模越大(也就是聚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越大)。图4显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聚类高。
第一个聚类(#0)是最大的聚类,代表标识词是学生工作,该聚类研究主要围绕学生工作专业化与高校辅导员两者之间关系论析。从学生工作的理论基础、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与高校辅导员之间契合的一致性。
第二个聚类(#1)代表标识词是专业化,该聚类主要围绕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本质内涵、建设标准、路径发展等方面做系统论证。研究者李振跃从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即辅导员专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客观必然、工作规律的内在诉求、基本要素演进的时代要求的、辅导员主观的职业渴望等因素促使辅导员专业化。而关于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问题意识与理论研究、刚性政策与配套制度、工作规范与学科化、队伍规模与稳定性。学者陈伟、沈东华、丽萍、姜土生、吴燕端等都对辅导员专业化展开了论述。同时,与辅导员专业化耦合性交高的是职业化(118,0.49),辅导员队伍(75,0.62)专业化和职业化之间,另外,有学者研究辅导员“三化”即: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围绕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基础—归宿—升华”说。总之,“三化”建设是贯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线,研究和遵循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分解阶段,分步实施,使辅导员工作实现由实践形态向理论形态、由经验形态向学科形态、由学科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变[2]。
第三个聚类(#2)代表标识词是教育部,该聚类是关于教育部从顶层设计对推进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安排和部署。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取得了长足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配备;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督导检查[3];辅导员主体队伍的提升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四、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前沿演进
研究前沿的演进趋势常依据分析突现词来判定,“突现词是指在一段时间范围内某一领域所呈现出的具有显著变化的主题,分析突现词探究的主题能清晰地把脉一段时间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前沿。”[4]
(一)穩健型演进趋势
突现词的频次随时间变化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即稳健型演进,稳健型演进趋势主题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如图5所示。
通过高校辅导员趋势图分析可知: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是呈整体稳定发展的态势,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呈现出低点和高点。从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进程来看,2014年,就如何调整和完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工作职能设置、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通知就已经明确,文件的出台,一方面彰显出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和作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术界围绕高校辅导员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特色结构,对推进辅导员实践工作的具体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高校辅导员”趋势图可知,虽有上下幅度的波动,但整体而言是趋于稳定发展的态势,这对于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思政队伍的素质、工作方式方法、辅导员选拨、考评机制、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直接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研究范畴而言,研究者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施路径展开研究,如图6所示。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研究深入,仍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者职业能力建设、标准、提升、评价、发展、测评等方面作全全方位的建构。在2016年,学者冯刚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李明忠的《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以2008-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例》、焦佳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三位学者的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研究引用率和下载量居高,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许多关注,见图7。
(二)趋弱型演进趋势
趋弱型演进趋势指突现词的频次随时间变化呈现出递减发展的态势,趋弱型演进趋势主题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如图8所示。
教育部2006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到2008年的研究达到上升的顶峰,2006年到2017年之间,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频次在6次左右浮动,201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正式施行,修订后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由此,从辅导员队伍建设演进趋势图可知,辅导员队伍建设呈趋弱发展态势,并不是代表辅导员队伍不具有重要性,而是表明随着新修订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施行,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理念愈深入人心,各项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从图9“职业化”演进趋势图可知,辅导员职业化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趋势演进图中,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在2008年达顶峰,2007年7月,教育部建立第一批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自2008年启动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试点工作,2009年关注辅导员职业能力倦怠,2014年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颁布、访问学者计划等政策的出台,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同时,高校辅导员开始关注个体发展,密切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对职业方向进行定位,以探寻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路径。”[5]由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外在政策支持和晋升激励机制为辅导员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不仅需要外因的条件保障,更需要辅导员个体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辅导员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道路越走越远和认同感越来愈强。
(三)最新研究前沿演进趋势
新时代对辅导员队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围绕新时代辅导员主体意识自觉、角色认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路径探索、核心素养、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展开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研究。培育时代新人,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预计今后学者对其将持续深入关注,如图10所示。
五、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明晰了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若干研究热点,针对其现有研究的成果,总结和梳理今后高校辅导员研究应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一)研究对象:扩充研究要素,强化系统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一方面,围绕服务对象要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总结不同层次、類型、区域、学科等特点,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主客观环境、工作内容主导性与界限确定性、工作载体的变与不变等要素系统研究,对辅导员队伍的研究具有直接正向相关性。
(二)研究视角:统筹演绎与归纳,提供多样化借鉴
一是统筹不同学科研究,学习借鉴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思想。例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对辅导员实践工作的开展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提升辅导员科学研究质量;管理学的优化管理思想对高校应对日常繁琐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本体论研究。二是统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学习和交流,同时,开阔视野,兼顾国内情境差异,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自我总结及论证来形成本土特色。
(三)研究方法:优化研究范式,实现实践路径和理论思辨统一
聚焦高校辅导员研究,回归辅导员这一群体,有从实践论到认识论研究的独特优势。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的研究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其重要一点是研究成果是个体案例分析或抽象的思辨,为优化高校辅导员研究范式,需结合高校辅导员优势,完善辅导员实际工作和辅导员团队的数据库,从差异化个体研究中分析和归纳共性规律,形成可复制经验和可总结规律,能提升提高辅导员日常繁琐事务工作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激发高校辅导员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增强内在动力,强化辅导员职业自觉与职业自信,确保辅导员团队职称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金字塔生态结构,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洪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1992-2016年核心期刊文献[J].职业技术教育,2017(6).
[2]王丽萍,姜土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内涵与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3]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引领 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4]郭超华,闫守轩.美国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的可视化分析——基于《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015年刊载文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
[5]陈霞,孙天美.基于知网数据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能力研究计量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
[作者简介]熊文娟(1991-),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长沙理工大学法学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胡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