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华,田丽萍,聂小丽
(武汉市武昌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口腔科,湖北 武汉)
干槽症(dry socket)是一种发生在牙槽外科拔牙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发生在拔牙窝的骨创感染,也称特殊的局限性骨炎,发生率为1%-4%,好发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可高达10%-30%[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拔牙后2-3天剧烈疼痛,放射至耳颞区或下颌区,拔牙窝内空虚,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和腐臭异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对拔牙窝彻底的清创后碘仿纱条填塞。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由Sacco于2006年提出的通过自身静脉血变速离心获得的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的生物材料[2]。因其含有较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原,能促进局部血管增生、组织愈合及骨组织增量[3]。目前,CGF在早期种植[4]、颌骨囊肿的治疗[5]、拔牙位点的保存[6]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比较,观察分析浓缩生长因子在治疗牙拔除术后干槽症,缓解疼痛,促进骨创早期愈合等方面的作用,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口腔科确诊为干槽症的患者58例,其中男28例,女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观察组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43±2.36)岁。对照组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25.21±2.82)岁。治疗方法为在彻底行干槽症牙槽窝清创后,观察组采用自体静脉血变速离心后的浓缩生长因子凝胶填塞,对照组采用传统碘仿纱条填塞(新乡市华西卫材有限公司)。项目研究经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干槽症的诊断标准[7]:拔牙术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放射至耳颞部或下颌区,拔牙窝空虚,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用棉球蘸取内容物可嗅到腐臭异味。(2)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3)无吸烟史,口腔卫生维护良好,全口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15%。(4)患者依从性好,均签署了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拔牙术后服用过止痛药。(2)未能按要求随访和复诊。
1.2.1 浓缩生长因子(CGF)的制备
首先采集患者10mL的静脉血,立即注入未添加抗凝剂的真空离心管中,放入Medifuge变速离心机(Silfradent,意大利)转筒里。设定制备CGF程序,旋转12min后,可见试管中分为三层,最上层透明层为血清,中间淡黄色为凝状浓缩生长因子( CGF),底层为红细胞及血小板,将CGF分离出来,立即使用或暂时(<2h)存储在稀释的无菌溶液中(Lincocin 600mg)备用。
1.2.2 牙槽窝清创与填塞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有经验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术者完成治疗。在0.5%利多卡因局麻下,用蘸有3%过氧化氢溶液的棉球反复擦拭干槽症牙槽窝,去除腐败坏死物,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牙槽窝内清洁无异味,显露新鲜的骨创面。观察组采用准备好的患者自身静脉血离心后的凝胶状浓缩生长因子填塞牙槽窝。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碘仿纱条填塞牙槽窝。
两组患者嘱不要服用抗炎和止痛药物,注意保护牙槽窝,使用超软毛牙刷刷牙,避免机械创伤。每日0.2%洗必泰漱口三次,持续一周。对照组术后7天取出碘仿纱条。
1.3.1 疼痛指数
患者对疼痛的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8],画一条没有刻度的10cm长线,最左端零点标示“无痛”,最右端终点标示“最痛”,患者在线上标记出能体现其疼痛程度的点,测量从零点至患者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即为VAS值(1-10分),记录治疗术前(D0)、术后1天(D1)、术后3天(D3)、术后7天(D7)的疼痛反应程度。
1.3.2 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
牙龈指数是对牙龈炎症程度进行评估的常用评价指数[9]。由一名与手术无关的有经验的牙周医生检查与评价。在对照组术后7d拆除碘仿纱条后,牙周探针探诊,结合视诊,检查干槽症牙槽窝近中颊乳头、正中颊缘、远中颊乳头和舌侧龈缘4个部位的牙龈组织,记分标准如下: 0为牙龈健康,1为牙龈轻度炎症,2为牙龈中等炎症,3为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指数为上述4个部位的平均值,记录两组患者各牙槽窝的牙龈指数。
1.3.3 肉芽组织覆盖面
肉芽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其形成显示创口开始愈合。在对照组术后7d去除填塞的碘仿纱条后,通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牙槽窝未形成肉芽组织的骨创面数,0表示没有暴露的骨壁,1表示仅暴露一个骨壁,2表示暴露两个骨壁,3表示三个骨壁暴露,4表示四个骨壁暴露。分析两组牙槽窝骨创面肉芽组织形成情况。
对两组数据术后的评价指标进行记录,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两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采用配本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数据疼痛指数比较,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疼痛指数在治疗当天和术后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在对照组术后7d拆除碘仿纱条后,两组数据牙龈指数和肉芽组织覆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观察组牙龈炎症控制程度和肉芽组织覆盖面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数据不同时间点疼痛指数比较()
表1 两组数据不同时间点疼痛指数比较()
时间点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D0 D1 D3 D7 6.10±0.97 3.24±0.45 1.95±0.52 0.34±0.33 6.32±0.82 3.55±0.74 2.28±0.45 0.43±0.37>0.05
表2 两组数据术后7天牙槽窝牙龈指数(GI)和骨创暴露面比较()
表2 两组数据术后7天牙槽窝牙龈指数(GI)和骨创暴露面比较()
观察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牙龈指数骨创面暴露面1.68±0.52 0.62±0.62 2.14±0.40 1.31±0.54<0.05<0.05
干槽症是一种常见的拔牙术后并发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有纤维蛋白溶解学说、感染学说、解剖因素学说和创伤学说四种学说来解释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才导致干槽症的发生[10]。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促进创口愈合,其产生剧烈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牙槽骨的纤维蛋白溶解及唾液中口腔局部菌群的作用,使正常血凝块破坏,拔牙创内神经末梢暴露,激肽形成,从而产生剧烈疼痛。近年研究已发现增加了干槽症牙槽窝中粘性放线菌和密螺旋体的存在[11],一旦发生干槽症,一般抗炎止痛药均达不到较好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在彻底清创后的拔牙窝内填塞碘仿纱条,碘仿能够持续缓慢的释放游离碘,产生杀菌和抑菌作用,且对组织刺激小,能达到缓解疼痛和抗炎的效果。但临床观察发现,经碘仿纱条治疗干槽症,肉芽组织创面的愈合较正常拔牙创愈合明显减缓,易产生食物嵌塞,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浓缩生长因子是血液在变速离心过程中激活血小板释放出的各种生长因子,其中主要参与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因子及作用有:PDGF是最早出现在创口的生长因子,可促进结缔组织的修复和再生[12]。TGF-β1积极参与炎症反应、血管生成、上皮再生以及结缔组织重建,在创伤愈合中也扮演重要角色[13]。此外,TGF可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使得骨形成大于骨吸收。VEGF被认为是促进组织血管生成,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并将营养物质及血液传送至受损区最有效的生长因子[14]。EGF可诱导内皮细胞趋化及血管形成,显著缩短创伤愈合的时间,EGF受体常表达于在创伤修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角化细胞等[15]。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生长因子外,CGF中还具有特殊的纤维蛋白立体网状结构,是其发挥修复作用的基础,为诱导形成新生的组织提供空间,引导损伤组织再血管化,最终促进组织愈合再生[16]。
综上所述,干槽症在口腔颌面外科拔牙术后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有多种方法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但发生干槽症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疗也很关键。本研究中,浓缩生长因子(CGF)应用于治疗牙拔除术后干槽症,在缓解疼痛、控制局部炎症、促进组织生长和愈合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