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媒体地方记者站融媒体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0-08-12 05:40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驻站记者站新闻媒体

内容提要 进入全媒体时代,记者站被赋予新的使命,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省级新闻媒体地方记者站为例,从记者站的职责作用、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和融合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加快推进记者站融媒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记者站是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是连接媒体与地方的桥梁纽带。进入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越来越复杂,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面对媒体格局的变化,记者站如何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一、省级新闻媒体地方记者站的发展现状

记者站是新闻媒体向地方派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报道的采编业务部门。一般来讲,传统媒体驻站记者两到三人,主要围绕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报道、时政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新闻宣传工作。同时,记者站还承担着媒体总部赴地方开展大型活动、工作交流等联络协调工作。

省级媒体地方记者站长期驻扎地方,熟悉基层情况,能比编辑部更快速地掌握地方新闻线索,了解地方党委政府宣传意图和宣传需求。与地方媒体相比,记者站传播范围广、影响面大、传播效果好,是地方对外沟通的重要通道。同时,记者站依托媒体总部强大平台优势,能更好地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更好地促进地方与媒体合作交流。可以说,记者站是媒体获取信息的前沿哨所,是媒体拓展影响力的对外窗口,是媒体与地方加强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

然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站一方面处于媒体内容生产的前线,另一方面却位居媒体融合发展的资源尾部,这种工作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新兴媒体和地方媒体不断拓展“势力范围”,市县融媒体改革快速推进、效果显著。许多地方媒体建立了全媒体机构,广播、电视、网站的采编人员变身为“全媒体编辑记者”。地方媒体在资源、人才、市场和影响力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博弈,传统媒体地方记者站“以一当十”的固有模式遭遇有苦难言的尴尬局面。

二、新时期省级新闻媒体地方记者站如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

当前,全媒体时代的变革浪潮席卷而来,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如何找准转型破局之策、融合发展之路,省级新闻媒体地方记者站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内容打造、人才培养、技术赋能等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只有找准着力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好顶层设计:记者站需要由以往一两支笔、两三杆“枪”向集团化“合成营”转变,也即从实现“站”到“分社”“分台”或“融媒体中心”的跨越。一是在机构设置上,在条件允许时可经合法程序将记者站改为“某某分社”“某某分台”或“某某记者站融媒体中心”等,使记者站转变为媒体总部的全媒体运营地方分支机构。二是在部门和岗位设置上,根据工作需要组建若干“融媒体工作室”,设立管理、采编、技术等岗位,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供给质量。三是在平台设置上,记者站(全媒体运营地方分支机构)可以设立独立的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时向总部的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平台供片供稿。四是在资源利用上,统一整合媒体总部和记者站各类报道资源,深度融合各类媒介形态,实现媒体总部和记者站资源共享。五是在职责分工、运行机制上,明确总部各部门和各记者站、各媒介在融合中的定位、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优势、作用;建立全媒报道运行机制,实施策采编发一盘棋运作、全媒体产品一条龙生产,在一体化运行中实现传播价值、传播效能最大化。总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不仅能大力推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向基层延伸,而且能够整合资源、盘活市场、拓展覆盖,能够大力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 图1 驻站记者在山西太原抗疫一线采访。

□ 图2 2020 年2 月1 日,山西广播电视台驻站记者在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大楼采访。

□ 图3 山西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记者站改革创新成功案例也不鲜见。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本土化、区域化、全媒化”发展战略,从2015年起,对全省11个驻地方分社进行体制改革。集团所属浙江日报嘉兴记者站改为浙报集团嘉兴分社,工作职能和组织构架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构建起完整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独立的PC端新闻网站、移动端新媒体平台运营;二是建成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浙江在线嘉兴频道、浙里嘉兴微信公众号三大媒体平台;三是设置采编、运营、技术等岗位,确立“新闻+服务”发展定位。浙报集团嘉兴分社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大大提升了社会影响力,迅速迈进所在地区第一媒体方阵。

(二)流程再造:记者站的设施条件要从“作坊式”生产向“流水线式”现代化生产车间转变,传播手段的科技含量需有大的飞跃。一是记者站与总部融媒体中心形成融合矩阵,做到同一主题报道统一策划、统一组织、统一采集、统一加工、统一发布,解决文字、图片、音视频和新媒体报道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的问题;二是适应不同媒体、用户、受众需求,对同一内容多次加工、多元生成、多形态呈现、多渠道分发,实现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

(三)内容生产:坚持“内容为王”的生产原则,要以做产品的心态来做内容,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爆款”融合产品,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规律,善于综合运用直播、短视频、Vlog、H5、VR等网络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实现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更加精准地传播信息。要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采取老百姓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高度重视和树立首创、首发、首播的意识,深化“走转改”,践行“四力”要求,采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全国两会报道融合创新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2020年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将5G和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引入报道中,推出一批融合创新成果。首次推出全国两会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实现远隔千里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面对面”实时交流;打造推出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每日生产两会视频产品,为新闻生产的“未来场景”开辟了新空间;将5G、8K、卫星传输等最新技术进行开创性结合,实现重大时政新闻报道“5G+8K+卫星”五地联动直播;推出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以沉浸式体验+交互式传播的方式,讲述了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

实践证明,先进技术赋能新闻业务,有效拓宽了新闻应用场景,大幅提高了新媒体产品创意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将有效助力主流媒体牢牢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 上图 山西广播电视台视听融媒体中心

■ 下图 驻站记者在山西晋中抗疫一线采访

(四)队伍升级:从驻站记者只会“写”、只会“编”、只会“摄”,向会运用多种传播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一是加强记者站队伍建设,培养驻站记者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既精通专业,做“专家”,又掌握“多才多艺”,做“全才”;既有“笔尖”之功,练就能在网下通达民意的“大手笔”,也有“指尖”之力,成为能在网上激浊扬清的“键盘侠”。二是要树立全媒体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在立足本专业基础上掌握跨界叙事技能,通过多学习多实践,解决好本领恐慌、能力恐慌、知识恐慌问题,不断提升采编人员“四力”能力和全媒体报道水平。

(五)服务提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驻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各媒体纷纷在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等融媒体语境下探索发展之路。作为省级媒体地方记者站,同样面临着功能再塑造、服务再提升等新课题。如何让省级媒体地方记者站实现功能再塑造、影响力再提升?不仅要主动融合发展,更要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目的。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做好战“疫”报道的同时,新闻媒体及所属记者站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通过自有平台和各类新媒体渠道,提供各种居家生活指南、防疫防控知识、在线直播课程、网上就业招聘、复工复产建议等服务内容,推出了“云招聘”“云充电”“云旅游”“云健康”“云守望”等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极大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宅”生活,充分展现了新闻媒体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驻站记者站新闻媒体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学与玩》小小记者站
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驻站记者的定位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施工驻站防护的探讨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