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生产中重新定义光明评论

2020-08-12 05:40刘文嘉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光明观点

内容提要 如何在新的传播场景下保持观点的持续生产力和引导力?光明评论形成了一些探索性认识,包括五个方面:保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建立系统化的生产机制、打磨高共情能力的态度观点、形成开放性互动和连贯性引导、探索多平台编辑与传播。

从世纪之交开始,公共讨论平台开始持续向互联网、社交媒体迁移,创造了单一纸媒时代所没有的、别有生机的网络公共生活,评论这一文体,也因此获得了更广义的定义,被多样化的平台所赋能。近年来,中央对全媒体时代提出了深刻论述,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作出了精准要求,评论作为主流媒体价值观的第一载体,作为主流媒体的“态度”和“表情”,更需率先落实这个精神:以平等姿态在多元格局里重新定位,在与众多声音的互动交流中,磨砺出具有政治意识、价值导向、大众共情能力的观点。

这也正是近十年来,光明评论所孜孜以求的方向。光明日报以思想见长、以观点立报,从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长期被看作公共讨论的引导者、社会价值的灌溉者。这是历史荣光,也是沉甸甸的压力。因此,在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过程中,光明日报很早就提出了观点立网、观点立端理念,光明评论是报社内最早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生产模块,近十年来形成了报网端微一体化的策划及采编机制,以报纸评论版、光明网时评频道、光明日报客户端时评频道、光明日报和光明网微博微信为输出载体,形成了贯通多个平台的评论矩阵,在社交媒体和分众传播的时代努力赓续光明评论的观点影响力,也多次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如何在新的传播场景下保有观点的持续生产力和引导力?光明评论形成了一些探索性认识。

一、保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我们的评论员伙伴经常这样形容一篇自己满意的评论:这篇评论盖住LOGO也知道是光明评论。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的核心理念。

光明系评论内含多种类型,从社论、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光明论坛到光明网评论员文章、光明时评,以及近期不断推出的“学习短评”“评论员说”等新媒体类型化产品,报网端微栏目有近20个,但整个矩阵的价值方向都非常统一。从光明评论形成融合品牌的过程来看,我们深切感受到,评论的胜利首先是价值观的胜利,评论的影响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如果粗略地说,光明评论在价值上始终坚持两点:一是把握历史大势,二是守护人文精神。

什么是历史大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历史大势。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朝向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朝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朝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向。公共讨论中,要始终站在这个历史大势上发言。

什么是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体恤人的情感。批评一个抽象的事物,比如机制、机构、做法,可以监督者的身份说话,也可以犀利;但当评论对象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群体,则要如朋友对面相劝,批评当中要有厚道。因为侵犯单个人的情感,其实就是侵犯全体人的情感,因此每个成熟的评论员都会强调要“说人话”。

光明日报报网端微每周刊发原创评论百篇以上,每篇采编都要遵从上面两条原则,价值观的统一和稳定,对我们来讲就等同于品牌辨识度。其中,光明法治类评论是比较明显能同时体现出这两条原则的评论类型,可以作为典型例子。

从2010年至今,光明评论参与了几乎所有典型法治案例的评论,对于很多知名的冤错案件,有着常年的言论追踪。这种追踪,既是遵循全面依法治国大势,找准社会治理提升与民众诉求表达的契合点,让社会共识与法治中国建设同频共振,也是光明日报作为人文媒体,对普通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注。

著名的呼格吉勒图案2014年进入再审程序前后,光明评论陆续刊发了《以呼格案促“错案责任倒查”的建立》 《法治社会绕不过呼格案》系列评论,努力促成个案平反对司法正义的长久效应。

2017年引发全社会震动的山东“辱母案”(于欢案)爆出后,我们撰写了评论《试看于欢案以何种方式被写入历史》,提出正视此案的伦理因素,因为“法律的诞生,就是对自然正义和人类价值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将民众朴素的感情转译为专业表达。

2019年湖南新晃的操场埋尸案震惊舆论场,法理上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地方,就是特别恶劣,多家媒体评论从打掉黑保护伞的角度进行了集体发力。光明评论充分考虑到受害者邓世平的知识分子身份和以身抗恶的义举,率先提出“应对邓世平的身份和事迹进行追认”,强调受害者的尊严,引发了新媒体读者的热烈反馈,后来也推动了相关部门“工伤认定”和补助金等相关救济手段的推出。

保持了稳定的价值观,就能形成稳定的阅读期待,从而在热点议题中形成一种引导力。我们常常在选题前思考两个问题:我们讨论的方向,是不是朝向“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目标,朝向法治中国的目标?我们的言说的方式,是不是符合人文态度,是不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能否经得起人的尊严和情感的丈量?只有当这两个答案都为“是”,当具体观点都能嵌合进光明评论的整体价值表达,我们才敢期待评论能持续输出一种价值感召力。

二、建立系统化的生产机制

在全媒体时代形成稳定的输出原创观点的能力,是评论引导力能持续、可持续的保障。而这种稳定的输出能力,建立在系统的融合生产机制基础上。

评论是光明日报最早触网的内容,光明网评论栏目“光明网评论员”在网页端阅读时代就已经是知名栏目。从五年前开始,伴随着移动端平台的崛起,我们彻底打通报网端微的评论生产,建立了由评论部社评室牵头的,包括光明网网评中心、光明网舆情中心、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在内的评论融合生产机制。每天早晨,评论员和这几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都要在光明日报自己的通讯系统“光明通”中举行早会,由舆情中心提供当日热点线索,由社评室组织统一策划,由评论员分领采写或约稿任务,再由网端微各端口联系人适配不同平台进行编辑推送。

经过数年打磨,这个机制已经彻底完成了采编流程的再造、形成了多部门的优势资源的整合。它的好处在哪里呢?一是报网端微一体化策划,从机制上保证了光明观点价值观的统一,避免出现“远看是一个观点,近看是一堆观点”的情况,使观点立报、立网、立端的理念有坚实的基础。二是按照新媒体生产节奏,形成了24小时的动态响应机制。每天动态讨论新闻热点,确定评论框架、内容,分配任务,确定执行人,督促稿件回收。报纸由唯一刊发端口,变为众多端口之一。三是在持守相同政治导向、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的大前提下,网端微各端口可以适配自己的平台特征,进行精准编辑,这种编辑,包括标题的修改、文本长度保留、背景信息引入、其他观点整合、配图等多个方面,由此形成了光明评论“一体化采集、多元化制作”的传统。

也可以这样总结这个融合生产机制:严格遵循新媒体工作节奏、生产周期,消灭“截稿时间”概念,由此重塑工作流程;形成主持人负责制,同时将跨部门会议延伸到线下,由此重塑组织结构;原则上每发布一个渠道,就要进行一次再生产,防止“平移式”融合,由此重塑传播方式;统一按照前述光明评论价值指向确立观点、把关来稿,维护光明评论的“性格”,并以这种性格强化团队共同体意识,由此重塑核心动力。

正因为这个融合生产机制的形成,在中央提出媒体融合、整体转型的命题之后,可以说,光明评论几乎没有遇到一点纸媒生产转型的“阵痛”,很快适应了新媒体传播场景下的生产。也因为这个机制的特征,光明评论已经习惯于在对话中表达观点,习惯于移动端崛起后公共议题的呈现方式,习惯在原生态的舆论场中摸爬滚打,寻找共情点和同理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媒体表达的肌肉训练。目前,光明评论每周推出两篇以上本报评论员文章、五个报纸评论版、平均一百余篇新媒体原创评论,报网端微各个“工种”和评论生产不断发生碰撞,激发出新的点子,海报式评论、漫画类评论、虚拟主持人小明说评论开始陆续在光明评论矩阵中出现。虽然在评论领域,观点的深刻要远远重要于形式的丰富,但新的形式能够不断启发评论的说理方式,不断提示我们新媒体读者的阅读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原创观点的输出更加具有互动性。

三、打磨高共情能力的态度观点

在社交媒体出现前,报纸和电视都有一种单向宣讲的媒介特征,是一种“我说你听”的传播方式。因为没有即时反馈,我们这样的传统严肃媒体从业者容易进入一种自说自话、不被打断的状态,沉浸在话语优势的幻觉中。而当媒体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交互关系,当大众对观点本身的感染力有了即时反馈、对观点的阐释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观点呈现方式就遇到了麻烦。

破除单向宣讲的逻辑和态度,光明评论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至今仍在不断探索。一个重要的感觉是,融媒体时代的评论需要有高共情能力,能在社会情感最聚焦的一刻说出人们最想说的话,能把握移动端公共平台的言说习惯讲道理,能在与多样化的大众反馈的互动中给出带有建设性的讨论面向。这几个“能够”不是分散的,而是一个链条:由共情而说理,由说理而提炼共识。可能放在具体的评论例子当中会看得更清楚。

今年抗疫前期,因为形势艰难,各地“硬核”封堵措施纷纷出台,湖北人歧视伴随而生。鄂A牌照的车开始被遣返了,“带病回乡,不肖子孙”“武汉回来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的标语出现了,堵路、拦车、挖沟、封门的非法措施都上来了,湖北人是“瘟神”“毒王”的称呼也出来了。酒店不收湖北人、大巴不拉湖北人、房东驱赶湖北人——这可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罕见的大规模的反常识场景。

越是到这样的时候,越是舆论理性最可能触底反弹的时候。正是在捕捉到社会共情点失焦的情况下,我们在1月27日推出了新媒体评论《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引发了全网转发刷屏。这件事不需要复杂的辨析说理,标题本身就是观点,就是常识,也是态度和情感。同胞,是说情感;同袍,就是“战友”,意思是我们大家是疫情阻击战中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没有湖北胜就不可能有全国胜,这是理性判断。因为标题本身是一个共情点,所以很快在互联网形成了口号式的传递,并引发兄弟媒体呼应。随后反歧视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依法防控的社会秩序也开始逐渐建立。

一个多月后,国际防疫日趋严峻,防疫焦点由境内转向防止境外输入,同样的舆论场景出现了。因为归国同胞和留学生成了“外防输入”的情绪投射对象,留学生歧视、华侨歧视开始出现,“建设祖国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的口号出现了。此时,光明评论推出《回国的他们,也曾包机送口罩》,也是很快刷屏,尤其在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里引发接力转发。这篇评论和上篇评论一样,就是为反歧视而撰写,事情本身涉及不到复杂说理,但题目的表达方式却几经修改。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寻找一个最佳共情点。而最大的共情、最能体现同胞情的事情,就是抗疫早期,中国留学生买光全世界口罩运回祖国的事情。一句“回国的他们,也曾包机送口罩”,唤醒了同胞情感,产生了以心换心的言说效果。在灾难或者突发事件面前,评论的共情能力更显得突出重要,没有体恤与共情,后续说理很难有效,要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就更难了。

四、形成开放性互动和连贯性引导

在融媒体背景下看言论生产,高共情能力的观点和开放互动的说理方式,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触屏阅读时代的评论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背后都隐含着对策划和写作的诉求。

比如,评论言论本来已经被看作社会治理的一种力量,互联网时代的评论和被评论事件又是共时的,这就需要评论动态嵌合进事件进程来发挥作用。这隐含的诉求是,评论团队需要对新闻信息有实时跟进整合,一方面能高效运用新闻出现后两个小时的生产周期,一方面也要能对新闻做长链条跟踪评论。

比如,评论言论已经内嵌入其所在的平台,相比起“大而全”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展现平台价值和平台视角。这隐含的诉求是,评论价值观要一以贯之,与价值观相匹配,说理方式要呈现自己的性格和态度。

比如,如前所述,单向度宣讲观点已经被互联网受众排斥,“真理在握”已成为公共讨论中的不讨喜面目。这隐含的诉求是,评论要随时在和大众的互动中动态凝聚共识、实现观点优化,甚至将跟评跟帖变为评论的补充观点。

通过长链条追踪与互动化说理,对舆论走向产生持续牵引作用,这一点近年来的光明评论多有尝试。试以2018年著名的江苏昆山“宝马男”被反杀案为例,事情发生的初始,光明时评就发出由专业刑诉律师撰写的文章《反杀案防卫定性:公众朴素正义观与法律并不矛盾》,解析细节,梳理民意,提炼了网民的疑点所在,探讨了正当防卫在此当中的适用性问题。

昆山“反杀案”撤案后,云南楚雄发生类似案件,光明时评又发出《楚雄版“反杀案”,再议正当防卫司法实践》一文,着重比较此案与昆山案案件细节中的区别所在,形成了舆论场前后语境相连的专业意见,解析个案的普遍性意义。在最高法关于正当防卫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出台后,光明评论很快又刊发《司法解释鼓励正当防卫 体现司法人文关怀》一文,形成舆论与决策的呼应,从案件分析延展为制度建言。由此,系列时评实现了对突发新闻、同类事件关联、制度性解决方案的全面关照。

另一个光明评论长期追踪关注的领域是民营经济的整体态势,及其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2018年9月,因为一篇经济类公号的文章,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开始沸沸扬扬。此文章引发舆情的次日,光明评论员就撰写了《改革开放40年:更要坚定市场导向》一文,提出“只要市场经济的导向在,只要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多种所有制就是市场得以发育和成长的前提性条件,多种所有制形式就是与市场体制须臾不可分离的结构性因素。”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兄弟媒体的相关评论呼应,构成了舆论引导力,廓清了噪音杂音。随后,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重申必须坚定“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为中国民营经济吃下了定心丸,也激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这之后,伴随中央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光明评论又相继刊发了《发展民企,以竞争中性原则待之足矣》《以善治托底,为民企纾困》等评论,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为发展民营经济助力。

也许可以这样说,持续地动态关注某一领域事态进展,不断在互动中提炼民意,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视角表达态度,将每一个具体公共事件定位到改革发展的图景中去,评论才能在声音多样的舆论场上具备显现度,实现以“追着舆论走”到“领着舆论走”的转变。

五、探索多平台编辑与传播

因为很早就实现了融合生产,又是光明日报的优质原创内容,评论一直是光明网、端、微等新媒体平台原创内容的重要供给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了媒体融合的进程。一组数据可能会说明问题:光明官微主持的“光明时评”话题一年来累计阅读量达到3.5个亿;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今年第一季度的10万+文章当中,有一半是评论,其中讨论日本捐赠中国抗疫物资上诗句的评论《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创造了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创号以来的最高阅读量;光明日报客户端在首页“热点”之后的第一个频道是“评论”,一年来两次瞬时激增十多万读者的情况是因为评论。

这种与新媒体平台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两个作用。对光明评论团队而言,这是一种重新捕捉公共话题、重新拓展目标读者、重新摸索传播规律的过程。就如同前面所言,评论员伙伴不再只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策划、写作、编辑,而是对篇幅长短、目标平台、视觉元素、跟帖互动、传播效果都形成了一种敏感,从而使得观点更加成熟,也有了不断尝试类型化产品的动力。对于光明评论员而言,文章先端(网)后报是常态,先撰写微博版再撰写完整版评论很常见,甚至,坐在新媒体生产平面上写稿、身边有视觉编辑同步摘取关键句做海报产品也很常见。

对新媒体团队而言,优质观点性内容提供了再创作的空间,也提供了向其他平台延伸影响力的一个抓手。光明日报抖音号的短视频选题会对光明评论有所参考,光明日报知乎号和喜马拉雅号的内容以评论为重要来源,光明日报官微已经很习惯从评论中找到微博话题,进而进行议题设置。光明日报深耕思想文化领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目标读者,所以总体上自有新媒体平台的读者底盘不能和第一梯队的兄弟媒体媲美,因此,在努力做强网端微的同时,以包括评论在内的头部内容为桥梁与商业媒体平台合作,有利于借船出海,拓展自己的传播空间。

当然,一切创新性形式都是为价值而服务,因价值而有意义。无论在印刷阅读还是触屏阅读的年代,价值都是评论的基本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坚守政治导向、依循历史大势、聚焦当下热点、寻求社会共识、延伸思想脉络,将每一个具体的热点事件定位到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图景中去,让社会共识与中央决策同频共振,这是光明评论努力追寻的价值方向。融合生产、全媒体传播,说到底,就是在不同的生产和传播场景下光大这个价值。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光明观点
遇见光明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观点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走向光明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