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连峰
摘要:城乡接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性,其社区既具有部分城市社区功能,也具有农村社区流动性强和空心化特征。社工机构嵌入社区治理时,其定位与参与路径受此背景约束。既有的三社联动理论由于过于理想化而适用范围狭窄;协同治理理论过于注重社工机构对社区权力结构的嵌入,而忽略了社工进驻社区本身对社区生活系统的融入。在重新思考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定位与路径时,嵌入理论概念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扩展。社工与社区工作者、服务对象等主体的多元互动,使得社工机构从介入社区治理转变为嵌入生活治理,进而融入社区生活世界。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社工机构;社区治理
随着社区从居委会单独治理向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转变,社区研究就将治理结构中的社会权力型态纳入主要研究范围。既有研究注重社区治理中的组织复杂权力关系,从多元治理的角度思考社工机构、社工对社区的介入和嵌入。早期社会工作集中在都市成熟社区,随着本土社会工作的日益发展,其服务范围扩展到城乡接合部和农村社区。城乡接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属性,有着不同于都市成熟社区的治理环境。由于其半成熟社区性质,社工机构能够通过专业服务和日常生活较快地融入社区,社区生活世界的融入成为新的社会工作研究视角。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一)社工机构与社区治理
社工机构旨在社区建设、社会治理,主要理论视角是三社联动和协同治理。两者均用于基层公共管理的理论解释。以社工机构为对象的研究考察视角包括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如购买中的法律法规问题[1]、政府购买行为的发展史[2];社工机构与政府组织的关系[3,4];社工机构与街区权力关系的互动[5]。
1.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指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围绕居民开展的社区治理活动[6]。三社联动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为主,联动既为主体联动也为要素联动,从实务要素看,联动为社区议题、社会组织与社工方法的联动,三者联合是基础和结构,动是目标和功能。三社联动的推进过程是社会工作的推进过程,包括需求评估、方案制定、计划制定、评估总结。三社联动侧重社区中的主体联合服务行为,却对社会管理、社区治理等方面关注并不足够。此外,三社联动需要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定位明确,积极沟通,既独立又合作。但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中,社工机构嵌入社区权力結构,导致这种独立合作的联动局面成为理想式。
2.协同治理
与三社联动同样关注基层治理的是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共决策与公共服务过程中,发展互动式、参与式和协作式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同部门和不同辖区的权力、智能、资源和优势联结成一个共同资源与整体化治理结构。协同治理指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跨部门互动的治理实践[7]。协同治理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层级与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强调权力的分散性。社工及其机构介入社区的过程也是结构嵌入过程,专业社工的嵌入因为涉及社区权力关系而成为政治嵌入,因此社会工作具有社区治理的功能。社工进入街道社区的权力网络可能使社工机构产生外部服务行政化、内部治理官僚化、专业建制化。街道社区权力也会限制社工行为,社工机构需要策略性地与社区政府建立独立而又合作地关系。
(二)嵌入系统转向嵌入生活
嵌入论是解释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定位和路径的常用理论。“嵌入”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进入。王思斌认为专业社会工作是嵌入主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区开展服务活动的空间是嵌入对象[8]。政府主导了实际的社会服务,因此专业社会工作进入社会服务领域是嵌入过程,是专业社工向行政社工的嵌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落地后,专业社工机构获得与行政社区组织的协同地位。社工机构与基层行政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在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9]。
社会工作在服务上的嵌入进一步转化为政治嵌入,社工机构嵌入社区治理秩序。熊跃根认为专业院校与社会福利部门的合作是社工专业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专业教育嵌入现行服务体制又可称作“体制嵌入”,嵌入的关键是社工院校通过实施项目与地方福利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组织结合[10]。朱健刚则将嵌入延伸到专业社工对街区权力结构渗透,在社会治理的层面上,社工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形成了双向的权力嵌入关系[5]。双向嵌入下,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社区居委会减少行政事务,得以回归居民自治;社工机构在社区获得发展空间、掌握社区资源,也提升其社区地位和作用[11]。
嵌入理论强调社工机构对社区治理系统的嵌入,专业社会工作在迎合体制接纳时容易丧失自主体性,使得社会工作保护了现行社会制度,背离了社会改革的目标[12]。徐选国认为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范式将转换为嵌入生活。嵌入生活要求社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内在连接性和社会性,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性结合,塑造人的生活世界,借鉴党政系统优势形成在地化社会工作服务模式[13]。但徐选国对嵌入生活讨论地并不详细,人的生活世界实质是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服务对象、社区居民等具体行为者的生活世界。社工机构进驻社区,社工作为外来者如何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将成为新时代社会工作转型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社工机构介入社区是多重双向的结构嵌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府嵌入社工机构的结构,社工对政府是职能性嵌入,社工机构进入社区是环境嵌入。当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时,社区具有人口成员复杂性、人口流动频繁、社区环境多变等特点。城乡接合部社区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性,一方面社区可能存在部分城市社区功能系统,如辅导机构、居委会等;另一方面,社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外出打工的居民较多,社区空心化,形成如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局面。面对城乡接合部的复杂社区情形,三社联动理论最大缺陷在于许多社区并无“三社”共存,理论适用范围狭窄。协同治理理论关注社工参与社区治理,却忽略了社工进驻社区和融入社区生活系统的可能性。社会工作融入社区的本质是社工融入社区生活,这本身由受到社工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身份定位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社工和社区的关系。加上城乡接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社区特性,社工机构介入时同时具有社区治理和社区融入的特征,社区治理理论、嵌入论需要结合案例进一步扩展其解释力。
二、社工机构介入过程
W社工机构成立的背景是S县民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需求,政府与高校社会工作專业合作,孕育社会工作机构,并以项目实施的方式提供介入服务。介入过程包括社工机构和社区的介绍、社区需求评估、社工机构的服务具体内容和结项效果评估。
(一)社工机构与社区简介
本文以W社工机构介入S县留守儿童项目(2018-2019)为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增强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职能应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优秀案例,社会工作作为一股专业的社会力量在社区治理、社会救助等的服务中发挥着重要角色。W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这个背景下依托高校社会工作系筹建起来,并于2018年正式承接S县留守儿童服务项目。在机构各级部门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机构秉持“党建引领、专业服务、助人自助、促进和谐”的服务理念,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外,还将双职工家庭儿童、困境儿童、有服务需要的儿童纳入了服务范围。机构自承接S县D社区留守儿童服务项目以来,由高校社会工作教研室为专家团队,进行工作指导。社区进驻3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团队中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服务过程中制定月度汇报制和宣传总结机制,每项工作结束后及时上传新闻到机构网站,每月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规划,全程记录工作的开展情况,项目社工定期开展团队建设和学习。
项目主要服务地为S县,S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地处河南省信阳市境内,总面积2 117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左右,县辖8个镇、11个乡。截止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S县共有留守儿童6 934名,其中数量最多的七个乡镇留守儿童占总人数50%以上。项目服务对象集中在D社区,社区辖区面积共2.6万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三条主要街道,21条巷。13个县级一级机构,5个二级机构,辖13个居民组,1.68万人。在社区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走在各社区前列,常年被评为优秀、模范社区。因此,民政局将D社区作为社工服务项目的实施地点。D社区从人口结构来看,以核心家庭居多,居民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社区服务中心内的配置比较完善,有社区居民服务大厅、居委会办公室、工会文化活动室、老年人娱乐室、日间照料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等,基本保证了居民活动、议事以及娱乐的需求。目前,社区统计在册的共有15户留守儿童家庭,总计25位留守儿童。期间除了搬迁离开D社区的居民外,共13户,这些居民主要分布在草塘、东关、樱桃园。这三处呈现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聚居状态,城市小区与农村田地景观交错,房屋密集,居于县中城市边缘地带。
(二)社工机构介入社区内容
1.项目目标与任务
W社工机构与S县签订的是“三区人才计划”项目服务协议,项目的政策背景是国务院、民政部等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边缘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等指导法规,项目服务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强调“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服务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与关爱服务体系,以解决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W社工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是利他主义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包括个案服务,一般的生理卫生、心理情感、偏差行为和社会参与的服务,服务接受同行评估。
2.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是W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的首要任务,从性别来看,在24位留守儿童中男孩占大多数,女孩只占总体的24%,这与S县留守儿童总体男女比失衡情况相似。年龄主要集中在8~15岁之间,占总体的76%,从父母外出务工的地域来看,外出务工地以杭州(10人)、苏州(1人)、上海(1人)三个城市为主。在监护人方面,D社区留守儿童的照料人也是以祖父母为主,占总数的93%,这与S县总体情况相似。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虽然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是祖父母们的年龄偏大,在负责生产的同时还要兼顾照料儿童,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而且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方面也心有余而力不足。除此之外,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与他们情感交流较差,对家庭氛围的评价不高(1)。
3.介入内容
W社工机构介入D社区留守儿童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展开,包括个案、小组活动、社区工作、社区宣传。第一,从个案方面来看,社工承接了四个留守儿童个案,三个为单亲监护型,一个为隔代监护型。其中三个案主均存在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情况,一个为亲子关系较差,各个案主还分别存在贪玩、撒谎、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他问题。社工通过五次以上的家访、社区和学校面谈的方式,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介入案主家庭和生活环境,缓和亲子关系,辅导学习,通过朋辈活动获得支持感,积极沟通以改变案主观念,最终实现个案目标达成。
第二,在小组社会工作方面,W社工机构举办了六个小组活动,包括心理辅导小组、生命教育小组、学习成长小组、趣味手工、趣味运动和人际交往小组活动。心理辅导小组对象是儿童福利院的受虐儿童,社工通过小组游戏、观看教育视频和同辈群体学习的方式,鼓励儿童自我表露和沟通交流,最终让小组成员敢于表达和沟通、获得群体归属感。生命教育小组旨在引导儿童自我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由于小组成员偏小导致小组规制约束力弱,小组获得偏向游戏而淡化了教育主题。学习成长小组的主题是增强自信和发掘动力,社工通过组织同辈群体学习和游戏的方式,让儿童积极思考,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学习自信。趣味运动和趣味手动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运动兴趣和动手能力,社工通过合作竞赛的方式让儿童学会团队合作,运动和做手工的过程亦是交流过程,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培养。人际交往小组则注重儿童人际交往行为和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是建构儿童自我认知和角色的关键,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儿童的角色认知和群体归属感,改善亲子关系。
第三,在社区工作方面,社工机构针对社区和儿童的不同时期情况,举办了多元化的社区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学习辅导缺乏的情况,社工舉行了五点半课堂,将留守儿童放学后集中到社区,进行学业辅导和教育。中秋节社工在社区召集儿童和家长做游戏和表演,母亲节则组织儿童做手工纸花送给母亲,学习雷锋日组织儿童去社区困难家庭当小义工。宣传活动包括儿童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宣传,社工进入幼儿园进行自我保护宣传;在社区举办环境保护宣传,清理垃圾、利用废品做手工。社工专门邀请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共同到社区参加活动,做亲子游戏,改善亲子关系。立春时,社工举行户外踏青活动,开展户外实践,接触自然。
第四,在社区宣传方面,W社工进行了反儿童虐待、社工周宣传、爱河护河、消防知识进校园宣传。宣传活动力求宣传面广,因此活动地点以学校为主。反儿童虐待是项目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反儿童虐待宣传,社工进入第三小学进行游戏活动和散发宣传单。第二次宣传活动,社工不将对象局限于学生,在光荣福利院和崇福公园进行户外宣传,宣传对象变为路人。社工周宣传活动为期一周,社工发动了民政局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校园宣传社工服务知识。社工与县消防大队联系,设计活动流程,制作消防PPT进行宣传讲座,并由消防大队人员现场展示各类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防毒面具的佩戴方法,以及如何躲避烟雾自救。爱河护河宣传旨在保护身边环境,社工通过在D社区交通要道拉起横幅、发放倡议书的方式对居民进行保护河流的相关知识进行教育宣传。
4.效果评估
W社工机构项目服务一年后结项进行评估,评估方案由县民政局和社工机构商议决定,评估采取专家评审方式,专家组包括郑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信阳师范学院社工系主任、县民政局局长、副局长、社区书记、主任等。评估结果内容包括项目管理基础、财务管理、服务制度及实施、服务管理、服务成效和相关方评价六个方面。
W社工机构的项目基本完成任务目标,专家组通过现场汇报、档案资料查看、现场提问环节,认为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日常工作汇报中缺少向政府发包单位的解释,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度不足;项目实施过程需要把社工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培养社区领袖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发展建设、综合治理等工作;项目媒体宣传力度需要积极链接外部媒体甚至外地的舆论资源,加强该项目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社会知名度和群众影响力。专家组还强调社工机构需加强项目日常运营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实际成效要紧紧围绕项目指标来开展,应重点通过个案、小组等案例举例说明,反应对服务对象带来什么变化,对社区带来什么变化。
主管单位S县民政局则认为:围绕留守儿童的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面有些局限,除社区儿童以外,社工还可与当地儿童福利院联系。民政部门与社工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不够频繁。社工机构的项目宣传工作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居民内部的宣传,很多居民对社会服务工作不是太了解,对社工开展的服务内容接受度和参与度还可以再努力加以提高。民政局鼓励调动社区工作人员和当地志愿者社会参与力量,传播社工服务理念和实践经验。
三、社工机构的定位与参与路径
(一)定位:辅助与主导
在这个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中,主要涉及S县民政局、W社工机构和D社区三方,同时隐形包含了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田月幼儿园等包含社区儿童的学校机构。社区居委会工作服务对象是城镇非农居民,是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独立一级政府,不属民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局与社区原本是指导关系,却由于抗震救灾、养老残疾、低保等服务内容相近,变成上下级关系。项目服务协议中只包含民政局和社工机构,并不涉及服务社区,民政局和社工机构是合约项目的甲方乙方关系,社工机构有执行自由度,与民政局也不属于上下级关系。合约协议签订后,服务社区再被确定为D社区。因此,从法律意义和规则上看,民政局、社工机构和社区三者本身是相对独立的合作机构。由于签订协议的只有民政局和社工机构,社区并不在协议中,且并未有特定的社区,三者权力关系在初期模糊,社工机构的定位是与民政局对等的服务乙方。
利用三社联动理论考察该项目可以认为,S县民政局购买社工服务是发起行为,D社区为实践平台,学校之类的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留守儿童是服务对象,W社工机构是专业支撑,目标是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化解留守儿童带来的社区危机。但在社工机构实际运营过程中,三社的定位不断发生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三社联动成为理想化的互动方式。在三社联动理论中,社工机构主要提供专业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为社区。在S县购买服务项目中不仅强调了机构对社工的专业培养,其中社工师证、社工专业成为硬性标准。但实际上,由于民政局选定D社区为主要服务社区后,要求社区提供办公的硬件条件,社工进驻社区后不仅要做项目相关活动和任务,同时需要分担社区工作,包括录入医保、验证低保和日常清洁,甚至帮助社区做账。在社区提供社工办公场所后,社工不仅需要每天到社区上班,如果有事还需要向社区请假。社区领导作为在社工机构最后的项目评估专家组成员,因此对社工机构的日常活动安排具有一定话语权,这也破坏了社工机构本身的独立性。此外,社工机构不仅要向民政局进行每月工作汇报,同样也需要向社区告知每月活动内容和下月活动计划。社区居委会既是社工机构的合作者也是监督者,社工机构则是社区工作的辅助者,社工除完成民政局的项目目标外,还需要辅助社区居委会的日常工作。
社工机构在围绕留守儿童进行活动时,会通过超出社区范围的方式获得组织独立性。这种组织独立性需要从服务对象本身出发,首先D社区本身具有服务对象的局限性,从留守儿童数量来看,D社区作为城镇社区,其寄养、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含未登记的)儿童大约有50多人,是数量最少的两个社区之一,数量最多的四个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是D社区的八倍,均有400人以上。因此,社工机构不得不将服务范围扩展到社区以外,将附近的幼儿和小学纳入合作范围,以期获得潜在的非社区的服务对象。当社工机构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小学以后,社区居委会的参与度就降低,社工机构组织活动就具有一定独立性。民政局则给了社工机构完全独立性,社工机构只需汇报工作和项目目标完成状况,至于何时开展活动和如何开展活动,社工们可以自我安排时间。民政局还提供社工住处,保障社工在社区活动开展的食宿条件。社工的主导性还会受到高校的管理限制,社工机构为信阳师范学院所建,其日常运营由高校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维持,而教师是兼职身份,学生则是实习人员身份,本身受学院和学校管理。项目运营经费由民政局发放到高校的项目管理员手中,再发放到进驻社区的社工教师和学生手上。教师的日常教学相关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同样会受到学院及学校的领导和辅导员的管理。高校成立的社工机构本身还归信阳市民政厅管理,不过大多是提供工作材料,不涉及事务管理和指导。
(二)参与路径:从嵌入到融入
社工机构在获得县民政局项目进驻社区后,参与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入户调查、信访调查、验证低保、录入医保等,在民政服务方面形成了基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协同治理局面。协同治理相对于三社联动更强调治理主导者,服务对象和服务承载者是治理对象。协同治理的关注点在于与治理相关的权力关系、治理形式等方面,但在社工服务项目中,社工进驻社区后不仅与社区权力机构产生联系,在长期的衣食住行接触中同样与社区居民和服务对象产生密切联系,社工服务的外部环境对社工和社区也会产生影响,使得社工的参与路径更具有策略性。
首先参与路径具有专业性,社工机构的嵌入具有专业性。W社工机构嵌入社区结合了高校社工师生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例如,社工介入社区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方式全面,包括个案、小组、社区活动及教育宣传。社工介入过程遵循社会工作程序,从入户调查开始进行需求评估,通过个案和小组进行接案介入案主,提供服务。每个个案和小组都有流程记录,包括结案和效果评估。社区活动和教育宣传包括计划表、方案设计、宣传封面和通讯稿。专业社工对行政社工、社工对社区权力机构的嵌入,在嵌入过程中社工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工作,通过验证资格、登记和做账分担社区治理任务。
其次,社工機构的参与路径包括对社区生活系统的融入。D社区有数个中小学辅导机构,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孩子学习好就没有问题,因此这些辅导机构基本替代了社工的作用。W社工机构的社工是高校师生兼职,并不能保证长期高频率的作业辅导,尽管社工机构免费举办了辅导儿童的五点半课堂,但仍有许多家长选择稳定的课外辅导机构。城乡接合部的社区形成了稳定的生活系统,儿童课后有兴趣班和辅导班可去,社工专业融入出现困境。如果社工机构提供了社区生活系统中相似功能的服务,社区生活系统会排斥社工融入。社工作为个体的人对社区环境存在融入过程,社工与社区工作者在上班之余一起逛街、吃饭,融入对方生活,并不局限于工作与权力治理之中。学界较少关注到社工机构长期进驻社区所产生的社工个体与社区环境、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产生的互动关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社工因为长期接触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将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产生密切联系,并融入社区生活。社工融入社区后,服务对象和项目目标是其最为关注的内容,社区居委会则把控治理和街区权力。
四、小结
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问题虽然不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那般严峻,却也是社工不可忽略的重要服务对象。由于城乡接合部具备某些城市功能,如较为成熟的社区和生活系统,社工机构在介入时存在定位与参与路径的策略性选择。社工机构的定位具有多重性,脱胎于高校的社工机构,其社工资源由高校提供和培养,社工受高校管理,社工机构为其附属。政府部门购买社工机构服务,双方签订契约,合同双方为自愿平等关系,社工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地位对等。社工机构进驻社区,从介入案主到融入社区的过程中,其地位也是相对变化。一方面,社区提供硬件条件并发挥最终的评估功能,所以社工机构受社区居委会限制,在日常工作中居于辅助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上级职能部门对社区居委会有指导要求,其又与社工机构有对等合同,社工机构在项目执行中有独立的主导权。当服务对象为城乡接合部的留守儿童时,这种主导权表现为社工机构结合小学、消防队等超社区的外部资源进行针对儿童的教育宣传活动。当项目服务对象是儿童时,社工机构的服务路径则继续遵循社工本身的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社工进驻社区既会与居民、居委会产生工作联系,在长期交往中也会产生私人和群体联系,进而融入社区生活之中。我们不应当排斥社工的社区生活融入,但同时需要保持融入街区和案主的反思性。
从嵌入社区治理到嵌入生活,是将嵌入理论原本代表的“介入”“进入”等含意扩展为“融入”。社工机构进驻社区是社会工作者融入社区生活的过程,既融入服务对象也融入社区工作者的生活世界。社工融入社区生活后才能深切感受到社区的生活问题、居民的切实诉求,将外部的社会问题和民生诉求转变为自己的日常生活问题。社区融入重新理解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过程,从日常生活方面扩展了社会工作的想象力。从融入视角来看,社工的定位从社区治理者转变为社区共同生活者。其参与路径也分为日常工作上的专业社工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社工机构进入社区会面临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对其的认知定位,这也反向影响社工的专业性过程推进。社工机构参与社区定位与路径,会受到社区环境、服务对象、项目要求等方面的限制,在完成其项目目标过程时,社工机构的定位具有多重性,参与路径具有依据情境的策略性。
注释:
(1) 材料来源于《S县D社区留守儿童项目需求报告》,W社工服务中心,2018年9月。
参考文献:
[1]李海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93-97.
[2]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J].学习与实践,2008(9):125-130.
[3]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2009,29(4):167-194.
[4]唐斌.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组织的相互嵌入及其影响[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7):9-12.
[5]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1):43-62.
[6]徐永祥,曹国慧.“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2):54-62.
[7]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8]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222.
[9]王思斌.我国社会工作从嵌入性发展到融合性发展之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9-38.
[10]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探索论文集(2013-2014)[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12]郭伟和.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J].思想战线,2011(4):42-44.
[13]徐选国.从嵌入系统到嵌入生活:我国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向与时代选择[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19(3):7-15.
[责任编辑:卢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