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

2020-08-11 14:25李丹胡新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廉政文化启示经验

李丹 胡新峰

摘要:中央苏区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有组织的、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苏区政党齐抓共管,多管齐下,通过思想统领、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具体行为实践以及物质文化载体的有效宣传教育,实现了党的执政历史上首次文化反腐实践的伟大胜利。中央苏区反腐防腐的探索实践与基本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为我国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宝贵思想文化资源,对于推进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经验;启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21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06-05

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刚建立不久就号召全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腐倡廉运动。这次反腐运动积累经验丰富,取得成果丰硕,开辟了中共党史上文化反腐的新道路。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应深入挖掘中央苏区廉政文化的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通过廉政文化的科学统筹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反腐及文化倡廉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一、践行“人民公仆”思想,传承苏区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观”,扎实推进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

“人民公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强调为政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公仆”思想。马克思最早称掌握巴黎公社权力的人为公仆。当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出现时,马克思就指出,巴黎公社打碎了“窃居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为社会做公仆的政府权力”,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还提出要将公社的权力“交给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实行人民管理制,所有的公职人员“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而是人民的“勤务员”,对不称职的人员随时可以撤换、罢免,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的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列宁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对“人民公仆”思想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对巴黎公社实行“社会公仆”的经验和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明确指出只有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把颠倒了的主仆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人民公仆”思想进行了具体实践,面对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了官僚主义甚至蜕化变质的状况,列宁提出要谨防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他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并提出反对特权,反官僚主义的举措和建议。

苏区政党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公仆”思想,将共产党人的执政要求与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对“人民公仆”思想进行了革命文化的诠释,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观”。毛泽东多次向党员干部强调群众的重要力量,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的“群众观”充分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思想,揭示了苏区政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目的和工作原则。第一,权力由人民赋予。中央苏区政党干部均是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是人民赋予权力的鲜明体现。1933年9月6日至9日,中央苏区南部18县在瑞金召开选举运动大会上,毛泽东在《今年的选举》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用选举的方法,把大批最觉悟最先进最积极的分子选进苏维埃去,而把旧人员中那些不中用的分子淘汰出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见,苏区的民主选举运动,人民真正行使了民主权利。第二,权力为人民服务。主要体现为破除官僚主义,为人民谋利。毛泽东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精髓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这是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毛泽东在“二苏大会”报告的结论中特别强调,群众生活的问题,大到土地和劳动的问题,小到柴米油盐的问题,都应该受到党和苏区政府深切的关注。“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第三,权力受人民监督。“二苏大会”报告中指出:“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当国民党贪官污吏布满全国,人民敢怒不敢言的时候,苏维埃制度之下则绝对不容许此种现象。”为此,中央苏区广泛开展群众检举运动。通过民众检举揭发,监督苏维埃工作人员改掉不正之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工作业绩,从而加强和改善苏维埃的工作。历史证明,正是由于中央苏区的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获取苏区百姓的爱戴和拥护,铸就了真正的“铜墙铁壁”,建立并保卫了革命根据地及苏维埃红色政权。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公仆”思想,延传苏区政党的群众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把群众举报和专门机关依法查处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不搞群众运动但又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效开展反腐败的路径。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干部的本质做出精准的詮释,认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党员干部要具备“廉”与“勤”,“干净”与“干事”的公仆原则,并要求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他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法,将人民认同和赞许作为评判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信心和信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汲取苏区廉政文化宣教活动的宝贵经验,推动新时代廉政舆论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展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利用报刊、书籍、标语、墙报等新闻舆论工具作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主流形式开展宣教活动。《红色中华》作为当时最具代表性、发行量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央政府机关报,从新闻舆论宣传的视角,对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特征、形式、举措、成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勾画,形成对廉政宣教基本规律的探索和认知。总结中央苏区廉政舆论宣传实践的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党和苏维埃政府始终将党性原则作为廉政舆论宣传的根本原则,确保党对新闻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廉政舆论宣传中坚持正确的宣传方向,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工作准则。第二,廉政舆论宣传活动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导向。注重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在坚持党性的同时,站在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要求阅读本报的同志们,将你对于苏维埃的意见与工作经验多多写来在本报发表,使本报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针。”在廉政宣教活动中,苏区政党还注重运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问题,实现廉政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易于广大百姓理解和接受。第三,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注重客观真实的阐述事实。《红色中华》专门开设了“红板”“黑板”专栏。“红板”专栏专门刊登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黑板”专栏批评消极腐化、作风不良的反面典型。通过反腐倡廉的舆论宣传,形成了对廉洁典范的褒奖颂扬和腐败分子的有效震慑,在全社会形成惩贪倡廉的良好舆论导向。第四,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将马克思主义“喉舌观”作为推动廉政舆论宣传活动的基本遵循。一方面,及时刊登内容丰富的新闻报道及负责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帮助苏区民众及时掌握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一切决议等。另一方面,通过发表中央苏区中央局和中央政府领导人的社论,号召和鼓励党员群众反腐倡廉。时任中央政府副主席兼工农检察部部长项英就曾在《反对浪费严惩贪污》中“号召工农群众起来,帮助政府,来反对各级政府浪费政府的钱,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对于一切浪费经济,特别是贪污分子,都要给予严重的惩办。”中央苏区政党开展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廉政宣教活动,为苏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正创新的思想升华,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鲜明立场和目标导向。进入新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的现实挑战,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强化底线思维,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及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热爱人民与敌视人民、在党言党与在党反党等的界限,对于那些宣扬奢靡之风、污蔑党和人民、否定党领导人民开展反腐败斗争等消极错误的言论,要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理直气壮给予批驳,真正把弘扬正气与抵制邪气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廉政新闻舆论传播力,有力地应对外来的舆论挑战及文化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廉政舆论传播工作中的“主心骨”地位,助力传播清廉中国好声音,更多地赢得媒体话语权和国际話语权。

“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新时代党的廉政舆论宣传工作必须以《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为准绳,加强党对廉政舆论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廉政舆论宣传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惩贪颂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反腐倡廉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推动新时代廉政舆论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在廉政舆论宣传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敬清廉、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汲取中央苏区开展廉政宣教活动的有益经验,不断推进党的廉政舆论宣传工作健康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问题导向,总结苏区廉政制度文化的建设思想和实践经验,实现新时代廉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一切进步都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是在破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时代问题的基础上获知的,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色,也是苏区政党进行反腐防腐实践的一条重要方法论。苏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过程。苏区政党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深刻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艰巨性和持久性,惩处腐败分子不能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严厉打击等手段,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能腐败”的客观条件尚且存在仍成为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苏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建立和完善廉政制度为更高目标,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败监督机制,架起防贪治腐的“防护栏”,对苏维埃党政机关内的贪污腐败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探索形成包括财经、政治和法律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制度构架,并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依法遵规进行,初步探索了制度反腐的思路体系,通过廉政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在中央苏区形成了依规执政,依法治腐,依制维权的文化建设新风尚。第一,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形成廉政制度体系。苏区政党在建设廉洁政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制度治腐的重要效能,逐步形成宏观统揽和微观治理相结合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执行的合力效应,多领域全方位的有效遏制了中央苏区时期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第二,依规执政,按章行事。通过对贪污浪费和经济舞弊案件微观治理,及时杜绝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极大地净化苏区党内政治生态。第三,建立权力监督机制,形成对苏区政党的有效监控。制定审计制度,定期对经济领域的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以堵塞贪污浪费渠道,遏制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作风的蔓延。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树立鲜明的问题导向,取得党的历史上反腐肃贪的开创性胜利,开辟了制度反腐防腐实践的新境界,为实现新时代廉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维导向和宝贵建设经验。

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当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抓好的重要时代课题,全党必须将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文化反腐、文化倡廉的突破口,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不断推进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解决这个矛盾问题的首要前提是需要构建廉政治理体系,形成一个结实有效的“笼子”。此外,想要“扎紧笼子”就要不断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实现廉政治理能力现代化,让规范用权者畅通无阻,让滥用权力者寸步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进行了大规模的“制笼”“扎笼”行动,实现新时代廉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努力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要传承苏区政党反腐肃贪的法治精神,通过完善廉政治理体系,提升对廉政建设的宏观把控和对廉政行为制约引领的治理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如惩治腐败制度、预防腐败制度、廉政教育制度等,提升制度文化对拒腐防变的制约力;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简政放权,不断压缩权力膨胀的空间,从根本上消除权力“任性”的空间;三是构建有利于制度执行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发挥廉政制度的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效能;四是构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解决谁来监督权力、看管“笼子”的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要取得突破创新发展,决不能“超然世外”,要始终着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际,把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深入研究其中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注重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取思想启示、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开拓理论思维,创新实践举措,建设长效机制,从实践创新中开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实现新时代廉政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传承“系统性”辨证思想方法,学习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构建思维,统筹谋划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新时代格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系统性辩证思想方法是唯物辨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强调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在革命形势严峻的特殊时期,苏区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坚持系统论思想,准确把握客观实际,运用“系统性”思维,从“想腐败”的思想动机、“能腐败”的客观条件及“敢腐败”的侥幸心理三个维度进行思考,通过文化的力量治理腐败,构建廉洁政治,凸显出苏区廉政文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构建特色。首先,通过严惩贪腐的行为示范形成“不敢腐”的效力和震慑。1932年初,以肃清贪污浪费为主要内容的廉政运动,正式在中央苏区拉开帷幕,1932年5月9日,枪决贪官谢步升,打响了苏区惩腐第一枪。此后,枪决并没收瑞金县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唐仁达的全部财产;判处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铁青死刑等几起大案要案,对苏区党员干部形成了“不敢腐”的有效威慑。其次,制定和执行廉政法律条例形成“不能腐”的防范和监督。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了包括党政监督、媒体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的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设立了中央三大反贪机构,联合有关部门颁发了12部法制建设方面的法规、条例。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实现了纪律刚性运行,为权力套上制度之笼,大大降低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率”。最后,加强思想教育形成“不想腐”的认知和自律。苏区政府十分重视对党员干部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革命理论学习教育。中央人民委员会于1932年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第6号命令,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的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政府制定的法规制度,提高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中央组织局在《关于党内教育计划致各级党部的信》中指出“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党内政治理论水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装所有新旧同志们的头脑,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教育工作。”苏区政府为使革命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正规化,还开办了多期训练班,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及苏维埃大学等,加強广大党员干部的革命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可见,苏区政党通过统筹考虑、通盘谋划,形成了以不想腐的目标主旨、不能腐的制度保障和不敢腐的行为实践一体推进的建设体系,凝聚起文化反腐防腐实践的强大合力,不仅为中央苏区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系的科学构建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经验借鉴。

进入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深入推进,从思路的形成、方案的制定,到付诸实践,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个链条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各个环节的组合方式及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程度决定了整个链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要提高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中效力和本领,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之中,需要运用“系统性”辨证思想方法提升文化治腐能力。“系统性”辨证思想方法,是一种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因此,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从宏观上把握廉政文化发展建设的大格局和总趋势,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自觉克服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倾向,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把反腐倡廉建设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始终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努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通过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深层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合理谋划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新时代格局。

猜你喜欢
廉政文化启示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试论廉洁文化建设在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廉政文化进校园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