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翀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章的标题具有针对性、丰富性、凝练性、醒目性的特点,它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的灵魂。它或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写作内容,或点明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成为文章的线索,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交代文章的主题,透露出文本的情感……可以说,标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价值。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标题常常被教师忽略了,没有发挥它在教学中应有的价值,从而造成了这一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仔细揣摩课文标题的精妙,充分挖掘课文标题的价值,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充分进行利用,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化平淡为神奇,让整个语文教学简洁而流畅,简约而高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紧扣标题精彩导入课文
课堂导入就是课堂的开端,是课堂的第一锤。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錘应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象磁石一样牢牢的把他们吸引住。”其实,课堂导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吸引住学生,还应该快速切入文本。教师若能紧扣课文标题导入,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程翔老师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友谊是人与人交往中非常珍贵的感情。伯牙与钟子期、李白与杜甫、鲁迅与瞿秋白等等,友谊的佳话不胜枚举。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友谊被列宁称为‘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个人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今天我们来学习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所写的一篇悼词,看一看恩格斯是怎样评价他最亲密的战友的。”这一导入由友谊的话题直接进入文本标题,落脚在“评论”二字上,不仅吸引了学生兴趣,更是干净利落直入文本,快速进入了后面的教学内容。
二、紧扣标题快速切入重点
孙双金老师认为:“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对于标题与文本内容关系密切的课文,直接由分析标题切入课堂教学重点,既省时又高效。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赏析写景必定是教学的重点。笔者是这样借题导入的:
师:“同学们,这个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还是一个偏正短语?‘荷塘与‘月色究竟是什么关系?”
生:“并列关系,文章既写了荷塘,又写了月色。”
生:“偏正关系,荷塘的月色,重点写的是月色。”
师:“题目点明了写景对象。题目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偏正、并列关系,而是兼容互应关系,荷塘即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看看课文从哪里开始写荷塘月色美景的?”
这个导入由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标题两个词的特殊关系入手,直接切入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即欣赏写景的高妙,为后面引导学生充分地赏美景、学写法留足了时间,既省时又省事。
三、紧扣标题掀起质疑探究
有的课文标题不仅指向课文重点内容,还指向课文难点、疑点。引导学生通过审视题目、质疑发难题目、思考探究题目来突破文本的难点、疑点,无疑是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便捷之路。例如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师应提示学生思考质疑:“这是一篇新闻报道,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往往是引人注目的,这一篇也不例外,这个标题,你有哪些疑惑?”学生思考质疑后会提出如下难点、疑点:1.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2.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3.题目既然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又写了什么呢?4.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才算是新闻?然后教师顺势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逐一探究解决这四个问题,课文的难点疑点就轻而易举地破解了。
四、紧扣标题语言实践拟题
大多数课文的标题都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以题度文”,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拟题”,即另拟标题和加副标题。这一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读,而且可以检测学生阅读的效果,更可以强化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例如教学《故都的秋》,让学生读完课文后重拟标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可能拟出“北平的秋”“故乡的秋天”“独具韵味的秋”“清静悲凉的秋”“南北秋之比较”等等标题,并在与原标题的比较中体味原标题中“故都”蕴含的深意与独特情感。教学《海燕》,可以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拟副标题,学生可能会拟出“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等副标题,在如此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海燕形象的深刻理解。
五、借鉴标题用于作文拟题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经典作品,从标题到内容,从语言到思想,从选材到写法,无不是我们欣赏和借鉴的标本。从标题入手学习作文标题拟法,也是课文标题的重要教学价值之一。如《向沙漠进军》,标题用了一个与战争有关的词“进军”来说明沙漠的危害、治理的难度、行动的规模、态度的坚决、行动的目的性等丰富含义。这就启示我们作文拟标题时要用词简练而又含义丰富,用语新鲜而又能吸引读者。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作品写的不是新闻,标题用矛盾设疑法来吸引读者思考,启示我们作文拟标题时要想方设法吸人眼球,给人思考,让阅卷老师一下子眼前一亮。同样《为了忘却的纪念》,也是用矛盾法吸人眼球,说明怕忘却才纪念,而纪念就是为了不忘却。《烛之武退秦师》《林黛玉进贾府》《囚绿记》等课文标题启示我们对于记叙类的文章,拟题要体现出文章的线索。《别了,“不列颠尼亚”》《故都的秋》等课文标题启示我们作文拟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游褒禅山记》《过秦论》《赤壁赋》等课文标题启示我们作文拟题要能让人看出文体样式。
六、紧扣标题创新研究路径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都强调读与写的整合,但大都是先学课文内容及写法,然后迁移到相关话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流程,这是学生被动的运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果我们能够紧扣课文标题做文章,改变做法:先让学生以题度文,猜测课文的内容,并思考如果自己拿到这个题目会怎么进行写作;然后动笔先写作成文,怎么想就怎么写;再研学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随后比较自己的作文与课文写作的差异;最后参照在课文中学到的具体写法,修改自己先前写作的文章,将文章进行升格。这样就形成了“猜—写—读—比—改”的读写整合新模式,更有利于读写整合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通联:重庆忠县忠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