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四疑发展课堂”下的语文课堂模型构建要素很多,而矛盾质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疑”是发展性课堂实施的前提、基础,学生在“疑”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思维缜密,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做出选择和决定;更要有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四疑发展课堂”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模型构建就要让“疑”一以贯之,要让“疑”引领学生,要让“疑”统领课堂教学,要让“疑”激起课堂波澜,要让“疑”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辨、拔节、发展。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也在“疑”中得到发展、提升,让学生逐渐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疑”作为核心要素,构建的高中语文课堂模型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预习生疑,引领学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转向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导火线,“疑”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助推剂。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
譬如在复习对联知识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有关对联的写作要求,什么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字不能重复、要有诗的雅致等等,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兴趣,反而会被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给吓住了。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春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对联知识,为自己家写一幅对联,相信学生的兴致会很高。然后,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让其他学生参与点评。学生可能不清楚对联的全部要求,但在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一点一滴寻找出来。最后让学生依据大家总结的对联知识,对自己创作的对联作品进行修改。经过写作和修改实践,相信我们的学生不仅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理解得十分全面,而且对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有了更多的深刻体验。
因此预习生疑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自己设计问题,还要想到如何用“疑”去引领学生自行生成知识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这期间,知识的生成过程可能会慢一些,甚至会出现一些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但这是人的认识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恰如戏剧冲突,能给人以跌宕起伏之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正如教育心理学所指出的,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能力。
二、展示析疑,统领教学
展示交流是四疑发展课堂中最核心的环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后,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交流就是师生、生生通过点评、争论、点拨和解释对知识的规律、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主疑”就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主问题往往是教学知识与目的系统中核心的关键部分,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出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余映潮语)”
在教学《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时,教师可以展示这样的主问题:“我”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梳理出她的形象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仔细阅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依据。接下来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找,去读,去感悟。不少学生读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时声音哽咽了,有的甚至抹起了眼泪。这样,文中母亲的形象逐渐清晰了起来,同时作者那种怀念、自责和悔恨等强烈的情感,力透纸背,直击心灵。“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这一“主疑”可抵多问,它统领课堂,对母亲形象的探究形成一种恰当的思维引领:让学生通过史铁生那富有穿透力的文字,走近作者的母亲,也走进作者的内心,更走进我们读者的内心。
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导演”,要让学生去展示能够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在展示析疑中,让“主疑”统领课堂。
三、互动追疑,激起波澜
四疑发展课堂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课堂上的互动是四疑发展课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语文课堂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师生、生生在语文课堂的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在赏读《天上的街市》中“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时,有老师问“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教师连提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花。”“花會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的要求。”
学习《前方》,引导学生体会“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的重要性,这里的“实质”与下文“人的悲剧性实质”的作用是否一致?各表达了什么意义?
互动追疑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展示交流中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追疑”。追一追,激起课堂的波澜,启发学生探幽发微,也让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想在“追”中见所未见,使课程标准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四、评价留疑,焕发生命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四疑发展课堂中,“评价”是在前面的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孕育的结果,教师要精心预设,搭建好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这是课堂教学结尾处漫开的璀璨!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的、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留疑”就是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延伸,这种延伸可以是深度上的,也可以是广度上的。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或就是结束的一步,在课堂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内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课外迁移,目的是要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外,把所学转化为所用,是所有教学环节中重要的枢纽。
在教学《雷雨》一课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留下这样的一个疑问让学生去讨论:
如果来一次时光穿越,重新给周朴园一次选择的机会,大家说说他三十年前还会不会让侍萍离开周家?
对周朴园这个人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学生在对文本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中,课后的争论也很激烈,有的同学认为周朴园不会选择留下鲁侍萍,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周朴园是会选择留下鲁侍萍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可以给出一个幽默的评价:选择留下鲁侍萍的学生天性中有浪漫主义因子,你们是相信爱情的。让周朴园继续无情的学生,你们将爱情讓位于金钱、名誉,是理性一族,是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者,但以后会后悔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种“留疑”基于课本,高于课本,甚至可以说走进了生活。
评价留疑就是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课外阅读、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能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这样才能做到叶澜老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不仅要博学之,而且要慎思之。”叶圣陶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四疑”无疑就是助推器。“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被“疑”启发;教师教学“在相机诱导”,就能让学生“领悟之源广开”。
课堂模型构建的核心要素“四疑”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四疑发展课堂的模型构建暨课例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2018/02/6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沭阳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