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延时评价 纠认知偏差

2020-08-11 07:33黄雄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认知偏差纠正小学数学

黄雄英

[摘要]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被称为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的两翼。即时评价有利于学生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反思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行为,从而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但有时候,过早的评价反而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时教师就要采用延时评价,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表达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延时评价;纠正;认知偏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51-02

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总会产生种种设想,而这些设想中难免会有认知上的偏差,如果这时教师过早地进行评价,对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不妨遵循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倡导的“智力激励法”中的“延时评价”原则,即对学生的设想暂时不进行评论,对正确的结论不急于揭示,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从而获得更多正确的、创造性的见解。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延时评价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并累计了一些经验,

一、在知识衔接处延时评价,预防认知偏差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旧知走向新知的过程。但在旧知与新知的衔接处,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沟通联系,就不能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为预防认知偏差,教师不妨慢下步子,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让他们在延时评价中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环节中,笔者先出示6个◆,要求学生根据“每2个摆一盘”来摆一摆。学生很自然地运用算式6÷2=3来表示可以摆3盘。笔者又出示7个◆,要求学生还是根据“每2个摆一盘”来摆一摆,并求可以摆几盘。一些学生还是用6÷2=3表示,这时候笔者没有马上进行评价,而是出示了另一些学生列出的正确算式7÷2=3……1,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从而感悟7个◆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余1个也要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因此正确算式为7÷2=3……1。笔者还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和整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上述教学环节,教师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并且会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的。当学生还是用“6÷2=3”解决“7个◆,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的问题时,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留给学生思考和比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悟有余数的除法的本质。这样的延时评价,有效预防了认知偏差的产生。

二、在思维定式处延时评价,纠正认知偏差

德国心理学家克莱佩林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活动事先都有某种假设,并且自身会从这种假设出发来看待面前的事物。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先人为主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造成認知偏差。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认知,而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偏差。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时,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分配律后,笔者出示了一道题:300÷25+300÷75。

生.:300÷25+300÷75

= 300÷(25+75)

= 300÷100

=3

(这时候我并没有直接指出生,的错误,而是继续提问)

师:请大家再用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计算,看看得数是多少?

生2: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结果是16,两种算法的结果不一样。

师:第一次计算中,生,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3:乘法分配律。

师:再仔细看看,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在这里吗?

(学生顿悟,原来在除法中,用同一个数分别除以2个数时,不能套用乘法分配律)

学生易对形式、结构相近的数学问题产生混淆。上述教学环节,学生的错误就是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消极影响,忽略了乘法分配律要在乘法中使用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笔者没有马上进行评价,而是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重新计算,并不断追问,使学生认识到解题方法的错误,让学生厘清错误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后,为巩固知识,笔者让学生计算1 2/9÷1/7×7。

生1:1 2/9÷1/7×7=1 2/9。

(笔者没有组织学生判断生,的对错,而是又出示了一道题)

师:再算一算,1 2/9÷(1/7×7)。

生,在计算中顿悟,原来第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错的,在没有小括号,只有乘除法时,要从左往右计算,于是马上进行了改正。生,的计算错误,其实是受了简便算法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看到1/7x7就直接进行了计算。

上述两个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受思维定式消极影响出现的错误,笔者并不急于评价,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肯动脑筋,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纠正认知偏差。

三、在概念形成处延时评价,加深认知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常常只看事物的表面,造成认知仅仅停留在个别特征或个别形象上,未能深入了解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偏差。这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延时评价,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再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锐角与钝角”时,为了引出锐角与钝角的概念,笔者让学生对角进行分类,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分类,并能完整讲出分类的方法。在反馈中也许不少教师会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在学生说清理由后,教师就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所得,然后引出锐角与钝角的概念。笔者也是先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当学生说出分成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时,笔者不急于揭示锐角与钝角的概念,而是接着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这一方法,并动手验证刚才的分类,真切地感知一类角比直角小,另一类角比直角大。随后,笔者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一延时评价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新知的产生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上述教学的成功,既得益于精心预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性材料,也得益于延时评价。学生不仅对锐角与钝角的概念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习了探究数学的方法,体会到数学知识中的辩证关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用事实说话”的数学理性精神。在延时评价中,数学知识生成了,数学思想方法生成了,数学情感、態度、价值观生成了,丰富了生成的内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扎实、厚实、有效。

四、在知识还原处延时评价,提高认知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的新知,如果掌握得不扎实或者不及时巩固,便非常容易被原有的相近的知识取代或混淆,出现还原倾向而形成知识偏差。当出现还原倾向时,教师不要马上评价学生的错误,可以采取对比、类比等策略,延迟对学生的评价。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后,笔者出示三道计算题:①13.8÷4,②66÷5,③5.6÷7。对于计算题③,学生得出了8和0.8两种不同结果,这时候笔者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又出示了两道计算题:④0.56÷7,⑤56÷7。在完成④⑤这两道计算题后,刚才计算结果为8的学生顿时知道自己刚才算错了,原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随后,笔者再让学生比较“13.8÷4”“66÷5”以及“5.6÷7”这三道题中商与1的大小关系,学生得出“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是两位数,商就大于1”“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大,商就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大,商就大于1”等结论,这些结论有些是错误的,有些不够严谨,这时笔者也没有评价,而是追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延时评价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当被除数小于除数时,商就小于1。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运用了对比策略,延时评价学生的正误,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总之,教学中恰当运用延时评价,可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当然,教学中也不能缺少即时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答问、质疑等,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评价,评定其好坏、正误,让学生在教师输出的评价中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或强化正确认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延时评价和即时评价应该相辅相成,两者必须合理使用,互为补充,才能更好地起到评价作用。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契机,灵活交替应用,从而使评价机制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最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峥.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延时评价[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1).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李琪琦)

猜你喜欢
认知偏差纠正小学数学
关于当代高知女性婚恋问题研究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避免认知偏差,促进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