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票据业务风险管理

2020-08-11 07:28张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张静

摘 要:着眼于当前电子票据业务发展情况,分析电子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风险等,提出通过完善系统、加强管理、建立量化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强化三道防线作用等措施防范电子票据业务风险。

关键词:电子票据;业务风险;防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6-0062-02

一、电子票据概述

电子票据是纸质票据的电子化,它集汇兑、支付、结算、信用、融资动多种功能与一体的金融工具。它在专用的电子票据系统中使用数据电文形式代替纸质票据进行资金的传输和存储,实现无纸化、高效率的传输。

相对纸质票据,电子票据有以下创新;一是它存储在银行电子网络系统中,不容易遗失、损坏或被盗抢,便于保管。二是数据信息便于精确统计,为统计分析提供依据。三是可规避纸质票据被复制造假的风险。四是在电子签章背书下,相关票据责任人不用担心因票据瑕疵被拒绝付款,不用担心收到被他人挂失、质押的票据。五是数字化支付方便快捷,提升了资金周转速度。六是电子商业汇票付款期比纸质票据的6个月延长到1年,完善了shaibor报价体系,构建了人民币短期利率曲线,为金融产品估值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电子票据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电子票据存储条件的限制,部分中小企業和中小银行的电子票据系统不完善或者没有该系统,所以不能大力发展电子票据业务。近年来,随着人行一直在大力推广电子票据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以及票据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加强,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投资性票据产品,电子票据市场才开始了爆发式成长。

2.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与内控制度存在缺陷。随着票据市场发展越来越深入,票据业务丰富了金融市场产品线,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资产配置工具,市场参与主体更趋多元化。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财务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对票据业务的参与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大,跨界、跨市场、跨区域的发展趋势明显,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形成。而宏观环境日趋复杂,票据业务交易方式随之变化,业务风险系数也大大增加。部分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导致票据业务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存在较大隐患。

3.金融机构票据资产管理存在不足。近年来,同期限的资金价格和票据价格差距很小,有时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的情况,资金价格比资产价格更高。很多金融机构会采取交易错配的方式扩大利差,部分经营激进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收益不加限制地通过短期资金支撑长期票据资产,错配杠杆放大,一旦资金紧张,可能会承受巨额亏损,甚至出现流动性风险。

4.票据市场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建立。票据市场缺乏真实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但信用评级公信力不强,评级质量也有待提高。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时,若对承兑人或出票人的信用审查不够全面深入,可能出现企业或银行在票据到期时无力支付票款蒙受损失的情况。

三、电子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

1.电子票据接受度不高。部分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受信息和科技水平限制,对电子票据接受度不高,影响了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壮大。这些中小机构仍以接受纸质票据为主,对电子票据的开立和支付并不放心,影响了电子票据的支付流通。

2.出现纠纷取证难。由于电子票据的格式、核押方式均由商业各银行自行确定,而作为交易活动的客户方,无法掌握电子票据的真实性,一旦客户和银行之间发生因泄密、被盗、篡改等业务纠纷时,客户无法取证、取证难,这也加大了客户的风险。

3.IT风险。电子票据还面临各种信息科技风险。包括数据文件丢失、系统瘫痪、网络攻击风险等,这也是电子载体安全问题的共性。

4.道德风险。票据业务风险事件暴露出金融机构存在内控不力,从业人员涉案的道德风险。涉及几个方面:一是证照、印章管理有漏洞,导致违规出借被利用;二是同业业务权限不符合规定诱发风险,根据《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票据回购业务应当实行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不得经营,但很多金融机构仍允许分行开展业务;三是同业户管理不善,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冒用;四是员工管理不到位,或是有章不循、审核走形式,或与非法中介、资金掮客勾结,或违规办理业务,造成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

四、商业银行电子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电子票据信息系统。近年来,电子支付业务量飞速发展,电子票据业务在给使用者带来收付便捷、高速流转的同时,也对电子汇票系统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ECDS系统的终端客户对该系统提出了更加高效、稳定、便捷、功能丰富等的需求。ECDS 系统应以满足用户业务需求为前提,不断完善运行系统建设,并做好安全保障。

2.加强电子票据业务管理。第一,规范电子票据业务操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加强电票业务管理。一是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通过明确操作步骤,确定重点业务、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开户面核、面签等措施,防范风险。二是严格执行银监会127号文的要求,对电票业务实施总行专营,对业务规范性、贸易背景真实性、贴现资金合理性等进行监测防止套取资金。第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从近年来发生的电子票据风险事件来看,反映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仍是电子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金融机构首先要加强电票业务重点领域排查,关注资金用途真实性、员工行为管理等领域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其次要防范关键岗位操作风险,落实重点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制度,及时排查防范要害岗位操作风险隐患。最后要加强研究新业务模式中的风险点,查缺补漏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先行于业务,让员工做到有章可循,强化合规风险防范意识。第三,审慎开展代理接入电子票据系统业务。由于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不能直接接入人行的电子票据系统,需要通过那些可以直接接入电子票据系统的金融机构进行代理接入。而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更有甚者与票据掮客合作,出租同业账户,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大型金融机构在代理接入中小金融机构的电子票据系统的时候,需要认真核查,辨别真伪,把好电票系统的入口关,为电票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建立量化管理的风险防范体系。2019年5月包商银行事件引发的同业市场打破刚兑后,原有规模作为唯一标准的风险管理理念需转为构建多维度、客户分层、量化管理的风险体系。一是建立电票业务预警管理体系,通过资金市场、监管、区域、行业、机构主体、舆情监测等维度构建预警管理体系。二是建立量化管理体系。目前内评体系在同业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及量化管理中承担重要角色,建议尽快搭建包括银行在内的同业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内评打分卡,对开立电子票据的同业机构进行更加客观细致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交易对手分别设置相应的授权体系。三是加强交易对手管理,建立全行统一的交易对手信息库,确认交易对手名单管理和台账—系统联动机制。四是产品差异化定价,建议同业的不同电子票据业务按照低风险、中风险和中高风险进行产品风险分类,对不同的风险产品实施差异化管理。最后,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应加强业务、产品和风险知识和技能学习,分析交易对手业务规模和经营规模是否匹配,票据贴现资金的真实用途,承兑业务的保证金来源等,真正做到了解业务、了解产品、了解客户。

4.加强全流程风险防控。一是加强全流程风险防控,通过事前名单制准入、事中风险限额设置、事后开展风险评价等措施,对电子票据业务实施全周期、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二是加强对电子票据资金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规范资金的具体投向和规模。重视穿透管理,识别底层资产风险,通过明确资产分类、提高相应资本金和风险拨备、动态市值评估、纳入统一授信体系等监管举措,降低复杂结构中潜藏的各类风险隐患。三是动态掌握风险变化趋势,防控实质性风险。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能覆盖大部分已知常态风险,但票据市场总在不断变化,既定规章制度无法覆盖所有风险点,制度的修订更新也需要时间。因此,金融机构应及时掌握新政策、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新流程带来的风险变化,通过持续监测、发布风险指引或风险提示等方式,及时主动提示风险。

5.强化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作用。近几年发生的电子票据风险事件,大多数是由操作人员未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突破风险第一道防线所致。因此,金融机构一是应重点压实业务部门一道防线的全流程风险防控责任,在业务前端做好尽职调查,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电票业务风险。二是充分发挥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的牵制、引领作用,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坚持实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强化对一道防线的业务培训责任,形成各类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化解和处置的整套机制。三是进一步做實审计部门、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的监督作用,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监督有力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四是通过加强系统建设,依托系统刚性控制业务办理、审批、放款等环节,通过系统的刚性控制替代人工控制,从源头上减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机会。

[责任编辑 马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