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煤电集团霍汾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霍州 031410)
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煤矿2-208综采工作面位于310水平二采区,工作面北侧紧邻二采区轨道巷、皮带巷,南侧为二采区右翼皮带巷,西侧为二采区回风巷,东侧为2-202工作面采空区。工作面走向长度175m,倾斜长度579.5m,所采2#煤层位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均厚4.1m,平均倾角为4°,煤层稳定可采,结构复杂,含两层夹矸。具体煤层顶底板岩层特征见表1。
2-208工作面运输顺槽沿2#煤层底板掘进,掘进断面为矩形,掘进宽度×高度=5.0 m×4.0m,工作面内存在F1162断层,根据相邻的2-202工作面回采期间构造揭露情况分析,预计工作面范围内NE-SW走向断层延伸距离较长,预计在工作面内延伸约320m,对回采影响较大,其中运输顺槽与断层破碎带的最小间距为15m,现为保障巷道围岩的稳定进行近断层区域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表1 2#煤层顶底板岩层特征
2-208工作面运输顺槽在近断层F1162断层区域,巷道围岩由于受到断层各项要素的影响,致使构造应力增大,使得巷道在普通的锚网索支护方式下会呈现出围岩变形量大的特征[1-2],现为充分掌握运输顺槽在近断层区域时变形特征,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长×宽×高=200 m×100 m×120m的模型,根据F1162断层特征,取断层倾角为45°,发育垂高为60m,发育厚度为7m,设置运输顺槽与断层间的间距为15 m。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得出运输顺槽在近断层区域掘进巷道时,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发育特征见图1。
图1 巷道近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特征
分析图1(a)可知,巷道在掘进至靠近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巷道围岩表现为不均匀变形的特征,其中在两帮变形中,远离断层的一帮最大移近量为70 cm,靠近断层的一帮最大移近量为90 cm;在顶底板变形中,巷道顶板的变形量较小,但底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底鼓现象,且巷道底板相对靠近断层一侧的底鼓量相对较大。
分析图1(b)可知,巷道在近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巷道靠近断层一帮5m范围内的围岩应力较低,这是由于受到断层破碎带的影响,巷道围岩的变形破碎相对较为严重,其承载能力较低,即表现为围岩应力数值较低,在巷道相对远离断层的一帮,其帮部围岩应力在2.5m范围内应力较低,基于此可知巷道在近断层区域围岩应力呈现为非均匀对称分布。
分析图1(c)可知,巷道近断层区域围岩的塑性区发育特征同样表现为非均匀对称分布,其中巷道靠近断层的一帮塑性区发育至与断层破碎带塑性区贯通,远离断层的一帮塑性区发育范围相对较小,发育深度为4m,顶板塑性区发育深度为6m,底板塑性区的发育深度同样与断层破碎带相贯通,且近断层底板塑性区发育深度较大。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知,运输顺槽在近断层区域时,围岩主要表现为非对称变形,其中靠近断层一帮和底板的变形量及塑性区发育范围相对较大。
根据上述模拟结果,确定运输顺槽在近断层区域,针对巷道浅部围岩,应采用高预紧力、高强锚杆支护,以充分提高浅部围岩体的强度,增强其自身的承载能力,通过锚杆支护整体提升浅部破碎围岩体承载能力,将破碎围岩体有效的组合在一起[3-4]。
由于锚杆支护并不能够充分将浅部破碎围岩体锚固在稳定岩层内,故需在巷道近断层一帮施加锚索,以将巷道浅部破碎的围岩锚固在深部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岩层内,以充分控制巷道近断层一帮的变形。另一方面由于近断层区域巷道底板变形量较大,为提升底板围岩的承载能力,需在巷道底板近断层一侧施加锚杆支护以控制巷道底板鼓起。
根据第二章的断层区域围岩变形特征,结合上述巷道近断层区域的支护原则及措施,具体设计巷道在F1162断层发育320m范围的支护方案,具体如下:
(1)顶板支护:锚杆采用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规格为Φ22 mm×2400 mm,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固方式为树脂加长锚固,预紧扭矩为300 N·m,两顶角锚杆与顶板成20°安设,其余锚杆均垂直于巷道顶板安设;锚索采用1×7股低松弛钢绞线,规格为Φ17.8 mm×8500 mm,锚固方式为树脂加长锚固,锚索采用“二一二”布置,间排距为2400 mm×800 mm,锚索预紧力为200 kN,断面内布置两根锚索时,锚索与顶板成20°安设,当断面内布置一根锚索时,锚索与顶板垂直安设。顶板锚杆索采用钢筋梯子梁进行联结,采用10#铁丝编织的金属网进行护表。
(2)两帮支护:锚杆采用螺纹钢等强锚杆,规格为Φ22 mm×2400 mm,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固方式采用树脂加长锚固,设置预紧扭矩为250 N·m,其中两帮角锚杆与巷帮成15°布置,其余锚杆均与巷帮垂直布置,底角锚杆距底板400 mm安设,采用偏心蝶形托盘,锚杆杆体端部锚固在底板岩层内220 mm,起到控制底角煤体变形的目的;另外,在距底板500 mm的位置处,与巷帮成5°~10°倾角安设规格为Φ22 mm×2400 mm的螺纹钢等强锚杆,保障杆体端部锚固在煤体内,该锚杆起到的主要作用为允许帮部底角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起到让压的目的,以改善锚杆体的受力。近断层侧帮部锚索采用1×7股低松弛钢绞线,规格为Φ17.8 mm×6300 mm,间排距为1600 mm×1600 mm,预紧力设置为250 kN,锚固方式同样采用树脂加长锚固,帮部锚杆索间同样采用钢筋梯子梁进行连接,采用10#铁丝金属网进行护表。
(3)底板支护:底板在近断层侧布置两根锚杆,锚杆型号和规格同顶板,靠近底角一侧的锚杆与底角间隔400 mm、与底板成20°安设,另一根锚杆与底角间隔1200 mm、与底板垂直布置,锚固方式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预紧扭矩为300 N·m。
具体运输顺槽近断层区域巷道支护形式见图2。
图2 运输顺槽断层区域支护断面
为分析验证运输顺槽近断层区域的围岩控制效果,在巷道掘出后持续进行85d的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得出巷道掘进期间表面位移曲线见图3。
图3 巷道表面位移曲线
分析图3可知,巷道掘进期间近断层区域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巷道掘进处后的0~40d内,当巷道掘出后超过40d后,围岩变形速率逐渐降低,围岩逐渐趋于稳定,围岩变形中煤柱帮变形就底板鼓起量相对较大。围岩变形稳定后,顶板最大下沉量和底板鼓起量的最大值分别为76 mm和84 mm,实体煤帮和煤柱帮的最大移近量分别为65 mm和90 mm,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根据2-208工作面内F1162断层的发育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具体分析2-208运输顺槽在近断层区域围岩变形规律,确定巷道围岩变形呈现为非均匀对称变形,巷道底板及近断层一帮的变形量相对较大,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支护原则及措施,并具体进行支护方案设计,根据支护后表面位移观测结果可知,支护效果良好,保障了围岩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