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青
(河南科技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0)
在积极心理学快速发展的视域下,幸福感日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关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幸福感指数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幸福感是表现学生心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团体辅导以其独有的趣闻性、实践性、普及性、迁移性及高效性等特征,日渐成为高校学生所喜爱的心理教育方式。相关调查显示,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的时间管理、职业规划、感戴行为、人际交往、心理弹性、生命意义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能够根据功能内容划分为治疗性团体辅导与成长性团体辅导[1]。而成长性团体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普遍关注。相较于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比较关注团体的身心发展,帮助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及自我肯定,侧重个体能力和知识的充实与正向行为的构建。
通过招募的形式,在A市某高校筛选70名高校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5名,女生20名,男生15名,学生平均年龄为20.34±1.1周岁;实验组35名,女生19名,男生16名,学生平均年龄19.23周岁,并均签订了心理辅导协议书。然而为有效降低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在正式开展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确定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
笔者采用对照组、实验组在心理辅导实验前后以及追踪调查的设计。要求实验组每周必须参加团体辅导,且每次辅导时间不得低于1h,共计八次,2个月(2019年4月3日至5月29日)。而对照组在整个心理辅导实验过程中不参与任何辅导活动,处于正常的生活学习状态。为有效规避外界因素对实验产生不利影响,要求两组学生需要在实验期间,提供对自身心智水平造成影响的事件记录,以此提升实验的准确性。
首先是幸福感表,幸福感表是适宜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测量的主要工具。该表共划分40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生活满意、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家庭满意、自我满意及精力等8个板块,每个板块通过计分点进行评价,即根据符合程度,在1—5各计分点中进行计分。总分越高,学生幸福感越强,总分越低,学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该表的信度数值为0.963,各项目的内部系数分布在0.534—0.923之间。其次是团体活动评价表格。团体活动评价表主要用于成长性与治疗性团体辅导活动中,一共有六项内容,具体包括对幸福感的体验(如团体活动让我对幸福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对辅导活动的整体满意度(我对团体辅导活动感到很满意)。在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极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的评价方式。
在成长性心理辅导实验落实阶段,将实验组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每组8—9人,根据幸福感定义、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八次心理辅导活动,在每次活动设计中均有相应的目标、主题及内容。随后在心理辅导阶段,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以及行为训练等方法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干预。具体辅导过程为,由研究人主持,两名通过团体辅导、专业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专业学生充任助手。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小组成员根据心理辅导情况,填写相应的“心得表”,并记录个体的感悟体会,使研究人能够更加深入、更加明确地把握小组成员的心理感受,以便调整辅导活动的方式及内容。与此同时,在活动结束后,需要要求小组成员记录并描绘个体的幸福事件,以便下次心理辅导活动时分享。
表1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通过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团体辅导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检验,对“对照组”或“实验组”的干预前后以及最终数据进行配对检验。其中再对外部心理干预因素进行分析及研究,明确影响因素的函数值,将外部影响因素纳入实验分析中,以此提高辅导实验的准确性。
通过对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成长性团体辅导前后的幸福感量比较,能够明显发现,在成长性团体辅导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各项得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数值分别为:-0.57、-0.83、-0.45,-1.23、-0.86、-0.55,-0.34、-0.78、-0.73,p>005);而实验组在成长性团体辅导活动前后的幸福感的各项目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成长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各项目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数值为-3.99,-5.20,-6.32,-5.72,-6.10,-6.00,-4.85,-5.45,-7.34)。其中对照组在活动前后的幸福感,各项目的得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为明确成长性团体辅导的有效性,将实验组拆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两组,其中控制组不作任何心理辅导,控制住继续采用原有的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干预。其中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前后及追踪后的幸福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控制组在团体辅导追踪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数值为-4.34、-6.45、-4.34、-3.45、-5.38、-7.45、-0.57、-0.34、-4.45,p>0.05)。
在实验后期,根据实验组学生对辅导活动的心理感受,要求学生对本次辅导的评价项目进行相应的评价。其中,“本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幸福感”同意占100%。“活动让我明白如何才能更幸福”,同意占89%,不同意占11%。“我获得很大的收获”,同意占91%,不同意占9%。可以肯定,本次实验活动比较成功,对增强学生幸福感意识具有较大帮助。
根据上述实验能够发现,实验组学生在成长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幸福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幸福感指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控制组在辅导干预的追踪测试中,整体幸福感呈现轻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成长性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的幸福感。除此之外,依据实验组学生对成长性团体辅导的整体评价,具体包括每次活动后学生所填写的心得表,能够发现,实验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持肯定态度,从而验证了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具体的心理辅导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认识程度有限,难以真正参与到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使得成长性团体辅导难以发挥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无法真正意义地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构建能够增强学生幸福感及强化成长性心理辅导的方法及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长性团体辅导具有显著的优势,相关调查显示,成长性团体辅导拥有感染力强、目标明确、效率高、影响广泛、效果容易巩固及省时省力等优势,能够关注学生的自我完善、成长及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及深化自我认识,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指数[2]。其次,成长性团体辅导方案的科学合理。依据幸福感的定义,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重点应置于自我认识、人际互动、情绪调控、自我肯定、主动参与及团队合作等能够有效增强高校群体幸福感的内容上。并且每次活动必须严格根据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原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让学生自由分享或讨论,从而使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地感知自我与体验自我。而在团体辅导活动后,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进行自我实践,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譬如分享“幸福日志”时,学生普遍认为这个活动能够让自己更有效地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掌握构建幸福感的方法及方式。最后,主持人应拥有比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在活动开展期间,主持人需要对数十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并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因此,主持人的辅导能力是影响学生团体辅导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从事成长性团体辅导活动的主持人是拥有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多年经验的教师,在团体辅导中,拥有一定的见解,因此能够有效发挥团体辅导的最大效能,满足学生成长发育的心理需求。
根据上述实验研究能够充分发现,成长性心理辅导对提升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应从影响学生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入手,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团体辅导方案[3]。首先,学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在学业问题上,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见解,认为专业知识对自身的社会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而部分学生则对如何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而苦恼。其次,恋爱问题。恋爱是影响学生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学生遭遇情感挫折后,往往对人生抱有负面见解,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69%的心理健康问题源于情感挫折。再次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农村大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除此之外,经济问题也是影响城市学生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西方负面言论的冲击,导致我国大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攀比问题、拜金问题及急功近利等思想问题。特别是经济水平不足的学生,在接触“金钱思想”后,幸福感指数严重下降。最后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带来明显的幸福感,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将导致学生出现多种心理疾病,严重限制了学生幸福感指数的有效提升。但总体来讲学生幸福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及自我生存条件的主观性评价,其本质是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因此,在成长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价值观教育,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对心理辅导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只有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学生才会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以至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对此,高校不仅应提高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更要将心理辅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此凸显心理辅导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首先,高校相关部门应明确专业教学特征及特点,安排每周一次的团体辅导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帮助教师明确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质量,从而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加大网络辅导力度。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高校心理教师应构建网络团体辅导平台,通过网络交流活动,加大团体辅导的普及力度,从而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地将成长性团体辅导融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团体辅导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团体辅导活动中,以此提升团体辅导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再次,构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体系。根据以上影响因素,高校心理教师不仅要构建成长性心理辅导的组织体系和活动开展机制,加强主持人选拔,完善团体辅导方案,更要从学生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经济问题、学业问题等层面入手,抓住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从而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式,破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此外,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幸福感评价制度,通过每学期对学生“幸福感量”的测试,明确当前学生群体的幸福感情况,并适当地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推动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
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团体辅导实验发现,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整体幸福感的干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幸福感指数,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注重团体辅导在学生教育及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