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2020-08-11 01:32杨军昌李吕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管理体系竞赛

杨军昌,李吕华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成为本科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能够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优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国内对学科竞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和学科竞赛开展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方面,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杨夷梅等[1]、师文庆等[2]、董方旭等[3]、刘允等[4]、梁化奎[5]和刘冬梅[6]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学科竞赛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并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二是学科竞赛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研究者包括丁伟等[7]、林木辉等[8]和袁建萍等[9]。他们指出,学科竞赛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能促进高校教与学效率的提升,克服高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大学在管理体制、教师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创新。

在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方面,一些学者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例如沈秀等[10]在其《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中指出,建设合理的竞赛管理体系需要确立多维度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多层次并适应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体系,同时完善“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机制;李娟等[11]在充分分析学科竞赛对本科生培养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后,对构建和完善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探索,并对学科竞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设想。

但目前,由于学科竞赛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出现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竞赛内容缺乏实践性,学科竞赛资金缺乏、场地设施不到位,学生参赛功利性强、参赛持续性得不到保障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校未能把握竞赛关键因素,尚未建立完善的竞赛管理机制与体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指导学科竞赛管理、规范学科竞赛运作,成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现的重要一步。

一、研究方法与路径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学科竞赛过程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手法,对我校英语竞赛的开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并结合三年内在新的竞赛管理机制运作下中国民航大学英语专业参赛学生英语竞赛成绩的变化,提出适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

二、学科竞赛过程分析

英语竞赛含笔试类学科竞赛(如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写作比赛和笔译)和活动类学科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不管是笔试类还是活动类,英语竞赛都包括竞赛的组织管理过程和学生参赛过程这两个方面。整个赛事包括策划、预算、组织报名、确定指导教师、材料准备、选手管理与培训等等很多步骤,各步骤之间紧密相连,均直接影响着竞赛能否顺利进行。笔者通过对本人担任学科竞赛负责人三年期间英语类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过程和选手参赛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整理,从中探析到竞赛组织的关键点。

(一)教师组织学科竞赛过程分析

2013年底,外国语学院开始尝试新的竞赛管理与运作模式。通过近三年的竞赛组织,目前英语专业学科竞赛的组织主体过程为:学院制定详细竞赛方案,提出竞赛申请;校级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发布竞赛通知;学院具体实施竞赛校内宣传并组织学生参赛;学院进行竞赛整理总结并提交校级管理部门。

通过对竞赛的组织过程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学科竞赛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点包括:竞赛管理部门(如学院民航英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后面多简称“基地”)、社会合作(竞赛工作委员会)、竞赛设计(包括二级学院和校级管理部门的设计)、竞赛通知与宣传、参赛学生(选手的组织与管理)、竞赛经费(竞赛激励机制的来源)、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制度的建立)等。

(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过程分析

学生参赛的基本流程为(以“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为例):决定参加该项比赛→寻找合适的队友组队→提交参赛资格材料或联系英语任课教师获取参赛资格→报名→参加动员大会→(参加海选)→参加赛前培训→参加比赛→等待评委评审并获取赛事结果→赛后总结(见图3)。

总的说来,学生参与比赛的过程同教师组织比赛的过程一样,也可以分为赛前准备、赛中参与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整个参赛过程对选手来讲就是个性彰显、思维发散、知识升华的过程。从学生参赛的过程来看,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关键点包括:竞赛参与者(特别是合适的组队)、赛前培训、竞赛管理部门(完成整个竞赛过程的地方,即基地)、专家学者(指导教师、评委)等。

三、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分析

在学院统一管理平台的构建下,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中的机会越来越多,获得的竞赛成绩越来越理想,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14—2016年的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学生参赛数据进行分析与提炼,整理得出下表(见下页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本校英语专业选手在学院的统一组织与管理下,2014—2016年竞赛总获奖比例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且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总比例明显上升。(2)按照北京竞赛组委会给出的标准,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获奖比例为6‰,本校英专参赛选手经过三年持续有效的组织与培训,这一比例由2014年的8‰上升到了2016年的13.5‰,获奖比例为给定比例的2.25倍。(3)获得一二三等奖选手的平均分由2014年的95分上升到了2016年的101分,选手参赛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从表中英语专业的参赛总人数也可看出,三年内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大英竞赛的人数呈现递减态势(2014年260人,2015年250人,2016年220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负责教师的动员力度、部门间协作力度以及英专选手参赛的积极性等有关。当前学院英语专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明晰,英语专业参赛选手的选拔工作大多并非通过部门合作产生的。因此,竞赛组织过程中的顶层设计(院级设计和系级设计)缺失、竞赛组织机构单一(多数由学院委托基地独自组织,学院英语专业管理人员参与不够)、英语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不够、全院通行的竞赛规章制度空缺、竞赛运行经费补充不足、竞赛成果展示平台缺失、院内学生英语类社团参与性不够,都是阻碍学科竞赛开展和管理的重要问题。

学院学科竞赛经过三年多的有序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竞赛体制,但在此过程还需要英语专业及学院其他部门与基地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形成一套以专业和特色为依托、 以基地建设和政策制度为保障、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英语素质为目标,学校搭台、部门主管、教师指导、学生参与、院系负责、基地承办、成果转化与展示的全新管理与运作机制,从而真正意义上践行以竞赛为依托的英专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2014—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专业学生获奖情况统计(不计优秀奖)

四、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分析和提出

(一)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与联系

上文提到,竞赛组织过程和参赛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竞赛组织管理机构(校大创中心和院基地)及制度、指导教师团队、竞赛培训、竞赛经费、社会合作、竞赛通知与宣传、评审专家等。从学生参加英语竞赛3年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得出,影响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因素还包括顶层设计、竞赛组织机构(基地和英语专业)、竞赛规章制度、专业指导教师、竞赛运行经费、竞赛教育成果展、学生英语类社团。

上述两个主要方面的竞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重叠和补充,这些因素整合后形成的最终影响因素之间则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如竞赛顶层设计中一般就包括竞赛管理机制(含社会合作)、激励机制、培训管理及赛后成果管理等,其中竞赛管理机制就是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竞赛得以开展与顺利进行的中心与枢纽。竞赛激励机制也并不是独立作为一个因素存在于顶层设计中,它直接关联着竞赛的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参赛学生和其他赛事工作人员。因此,只有上述所有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纽带存在着,这些因素才能具备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最终促进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形成。

(二)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提出

综合上述所有竞赛过程和竞赛结果的分析,笔者以学科竞赛管理体系观念与系统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符合英语专业实际的竞赛管理体系。

1.竞赛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这套竞赛管理体系中,校级管理层和院级管理层以及各自配套的规章制度构成了整个竞赛体系的控制中心,负责着竞赛宏观资源分配、总体任务统筹安排与管理、外联等各项活动,是整个竞赛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为保证英语专业学科竞赛进一步科学合理展开,这一由管理层和规章制度相结合的控制中心需要充分采用分级管理或分层管理的制度。在学科竞赛还处于发展完善初期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由学校为主体的宏观管理到学院为主体的中观管理再到基地联合其他院属部门微观管理三级管理模式。

学科竞赛的宏观管理指学校大创新中在校教务处和学工部的组织与管理下统一组织比赛。校级学科竞赛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在于负责校级学科竞赛或所承办的省市级或国家级竞赛的外部沟通协调和学校内部人力财力的统筹规划工作。学科竞赛的中观管理,即学院教学主管院长统一管理学院承办的学科竞赛,主要负责学院内部人力财力资源的协调,与校级竞赛管理部门沟通联系,对具体竞赛工作予以指导与协调配合。学科竞赛的微观管理即基地联合学院英语系、教务科和团委等院属部门,并带领院级英语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具体落实竞赛的细节管理工作,对指导教师、参赛选手和社团工作人员进行具体指导与管理。

2.竞赛规章制度的制定

上述三层管理体系的落实,需要配合不同层次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才能具体发挥其在促进学院学科竞赛和人才培养中的实际作用。没有这些具体规章制度的保障,影响学科竞赛的相关因素就无法实现串联或并联,相应地竞赛体系也就无从建立。

笔者根据近几年组织的竞赛实际过程了解到,学科竞赛规章制度包括针对全校所有竞赛的校级学科竞赛规章制度和针对不同学科的特定学科竞赛规章制度。校级学科竞赛规章制度是学校开展所有竞赛的统领性文件,是一切学科竞赛开展的文本保障。在这一规章中,学校会针对全校学科竞赛开展的整体目的、目标、涉及部门、宏观流程、激励原则与方法等做出原则性规定。

特定学科规章制度则是各学院基地根据实际比赛制定的针对特定学科竞赛的制度,需要报学院和学校审批通过。部分特定学科竞赛也可直接按照国家或国际竞赛规定的竞赛制度执行。特定的学科竞赛规章制度是具体竞赛开展的制度纲领与保障,一般规定具体的竞赛目标、参赛人员标准、竞赛工作与开展流程、竞赛评委等关于竞赛的具体信息。

学科竞赛规章制度需要英语系主任联合基地进行具体制度的制定,并由学院支持通过,才能够保障上述竞赛体系的落实。否则已经分析得出的竞赛影响因素将因缺乏制度的关联性与约束性而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竞赛激励制度的建立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一项学科竞赛的开展会涉及到包括管理层、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等在内的多重人员与身份,因此采用激励机制,有效协调这些竞赛影响因素中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核心[12](何颖)。综合各种竞赛组织经验和人员工作反馈,整体上要保障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学院需要建立的竞赛激励制度需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激励制度、指导教师激励制度和竞赛管理人员激励制度。而对这三个方面激励制度进一步概括,则要求学院针对学科竞赛采取至少两种形式的激励制度,即物质激励制度和个人发展激励制度。

(1)物质激励

笔者通过对部分竞赛参与选手和指导教师的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并非因为有物质上的激励才参与到竞赛中。有的竞赛甚至要求参赛者自己提供参赛经费(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或者需要竞赛管理人员自行配置竞赛设备,如摄像机等。可见,对于参赛的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学生选手而言,物质的激励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调查统计发现同等条件下,不需要增加管理人员、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物质投入类的比赛在设置了物质奖励的情况下更能激励学生参赛的热情和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竞赛的投入度。

(2)个人发展激励

相对于简单直接的物质激励制度,为竞赛管理人员、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提供包括学业进修、职位晋升及社会认可等在内的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激励制度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更高层次的激励。同时,也是通过学科竞赛促进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刺激点与突破点所在。在当前学科竞赛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建议从经费支持和人员发展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激发赛事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升赛事质量。

结束语

健全合理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并行,同时需要院属部门之间在有效的规章制度下积极合作,通过采取合理的激励制度促进指导教师队伍、竞赛管理队伍和学生参赛精英团队的发展。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是英语专业综合改革中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师生综合发展、学校和学院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管理体系竞赛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我看竞赛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