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晓雁
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
蚕丝,是熟蚕分泌的丝液形成的丝纤维,是被人类最早利用的动物纤维。善于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并加以巧妙利用的中国先民,开启了“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伟大征程。这种神奇的转化使箔上蚕化为机上丝,从此“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丝织,是将蚕丝织成丝织物的过程。远古人类受渔网编织的启发,采用经纬相交的方法,发明了编织平纹织物的工艺和一系列织造工具。此后,机杼声千年不休,千丝万缕乃成佳品。中华七千多年织丝绣绸之功业,皆始于一经一纬、一纵一横之间。
历代丝织工艺、工具的创新、技艺的进步,使得丝织物组织千变万化,不断丰富着丝织品大家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传统丝织品种,也涌现出众多代表高超工艺的丝织品,从而不断改写着中国的丝织历史。
上:罗织物;左:绢织物;右:纱织物;下:縠织物
我们经常说的成语“绫罗绸缎”,指的就是四种常见的丝绸品种,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它们的近亲。说它们是近亲,其实是因为它们都是由蚕丝织造而成,基因相同而已。古代常见的丝织品种有“绢”“罗”“缣 (jiān)”“纨 (wán)”“纱”“縠”(hú)“绡(xiāo)”“绨(tí)”“绮”“绫”“锦”“绸”“缎”“绒”等,其中“纨”“绡”“缣”“縠”“绨”等名称今天已经不再沿用,所以很多并不为人所知。可以看出,这些和丝绸品种有关的词大多带有绞丝旁,绞丝旁是缠绞在一起的丝线的象形,也说明这些词都跟丝有关。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些带有绞丝旁的词,尤其是复合词,看似跟丝织没有关联,但最早可都跟丝织有关。比如说“组织”一词,本意是指织物经纬相织的结构,而所谓的不同丝织品种,其实就是蚕丝织造组织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特色的丝织品。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说到丝织品种的时候用到“组织”一词。
最早的丝织物主要有罗、绢、缣、纱和縠等。
绢和缣是比较紧密的平纹类丝织物;而罗则是质地轻薄的透孔丝织物,是由经线相互绞缠后织造而成的。如1984年在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600多年的罗织物。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距今4200多年的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可见,绢和罗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出现了。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有明显黏附在上面的丝织物痕迹,有的甚至裹了好几层,经考古研究证实,主要是绢、罗等。可见这些丝织物在我国殷商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
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dān)衣(湖南省博物馆藏)
唐代花鸟纹锦
早期出现的丝织物品种还有纱和縠,也是平纹织物。它们与绢的区别在于绢比较紧密,而纱和縠的组织比较稀疏,甚至可以漏沙,也有认为“纱”的名称是因为质地稀疏可以漏沙而得名的。而通过对丝线进行加捻、脱胶处理,从而使织物呈现褶皱的效果,这样形成的丝织物就是縠。所以有“轻者为纱,绉者为縠”的说法。纱织物轻薄稀疏,透气性好,是古代夏服的流行用料。今天的湖南省博物馆陈列着一件国宝级藏品,那就是出土于西汉马王堆汉墓的赫赫有名的素纱襌衣,襌衣重量只有48克,不足一两,除去领和袖的地方用了较厚重的绢,重量只有20克。研究认为襌衣之所以如此轻盈,不是因为织物的孔眼大,而是因为蚕丝纤度够细,据说用的是不足五龄的蚕吐的丝织就的,这也代表了西汉高超的丝织技术。而今天即使用最纤小的蚕吐的丝织就的襌衣,重量也超过这件素纱襌衣的重量。
自“素纱襌衣”面世后,基于原料、工艺、技术等因素,复原襌衣的探索始终未能成功。2018年,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在“超薄丝织面料”研发的基础上,成功仿制出仅为45.5克重的“直裾素纱襌衣”,改写了现代丝织技术无法仿制素纱襌衣的历史。
“绮”和“绫”是带有暗花的斜纹织物。“绮”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丝织物。先秦时期的丝织品中以绮最为精致,并作为丝绸中的极品,被各国贵族视为无上之珍品;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兵器上就包裹了带有回纹或几何纹的绮织物。“绫”是在“绮”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斜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品。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盛于唐、宋。除了用来制作衣物,绫还经常被用于装裱图画、书籍以及高级礼品盒等的制作。
“锦”是古代丝织物中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是一种用彩色经纬丝织出图案花纹的丝织品,周代即已出现。从织法上分为经起花的经锦和纬起花的纬锦两种类型。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战国楚墓中出土了数量惊人的丝织品,其中就有很多几何纹的经锦,后来被陈列在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锦因其织造工艺复杂,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而成为丝织品中的贵族。“锦”字是丝织品中唯一带金字旁的字,从金从帛,可见古人是把锦看成和黄金等价的,价格往往要高出其他丝织物很多。所谓“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后来在桑蚕丝绸业发达的南京、四川、苏州和广西等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代表名锦,那就是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
此外还有如缂丝等代表丝织高超工艺的丝织品。缂丝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术,以本色丝作经,用小梭子将各色纬线按照一定的画稿挖梭织入,织好后不同色彩的纬线间会出现空隙,呈现雕镂的效果,且有双面立体的感觉,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的织物之一,常被用来织造帝后的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因为织造过程极其精致巧妙,摹缂后的织物往往超越画作,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缂丝技术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宋代涌现出了很多精于缂丝的名家。在今天的上海博物馆,我们还能看到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而另一位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在桑蚕丝织历史上的成就之一就是创造了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大家庭。丝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也使得古代中国有了“丝国”的美誉。这些精美绝伦、异彩纷呈的丝织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数千年桑蚕丝织历史舞台上尽显芳华,演绎出一部绚烂的丝织文明史。
今天的人们徜徉在博物馆里,翻阅尘封的历史,静赏华美的衣冠,这些指尖上的方寸经纶,仍在将七千年延绵不绝的经纬故事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