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不是孩子在扮“鬼脸”

2020-08-11 06:26薛征编辑苏二
科学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鬼脸抽动症误区

文/薛征 编辑/苏二

薛征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急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肺系疾病以及多动症、抽动症、癫痫等脑病的研究与诊治。

门诊时间:周三、六全天,周五上午(总院)

周五下午(石门路门诊部)

在疫情期间,孩子都放假了,交叉感染类疾病减少了,然而因抽动症就诊的孩子却不减反增,甚至有些孩子症状还加重了,还有原来抽动症得到控制的孩子最近又重新出现了抽动症的症状。很多抽动症孩子,长期待在家里,挤眉弄眼、清嗓子、吸鼻子、鼓肚子等动作有频繁、加重的现象。这可愁坏了家长。

抽动症,孩子的“噩梦”

儿童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肌收缩,或不自主地发声抽动为特征的一组症候。抽动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在精神紧张、疲劳、感染时加重,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病症可自行缓解或加重,但智力不受影响。

抽动症的发病常见于3岁以上的孩子,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在门诊中,不乏因为抽动症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病例,还有的孩子因为抽动症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嘲笑而伤及自尊……

疫情期间发病增加

引起儿童抽动症的发病因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心理压力。

疫情期间,孩子的抽动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加重。一方面,孩子不能出门,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活动,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压抑、烦闷、无处宣泄,从而诱发抽动症状加重。另一方面,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打电子游戏等刺激性的娱乐活动增加,加之为了使孩子跟上学习进度,学校及平台推出各类直播课程及线上网课,孩子长时间盯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也会加重抽动症状。此外,孩子在假期期间,由于不用上学,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或不按时吃饭、疲劳等对抽动症患儿都是不利因素。

心理安抚最为重要

在临床中,90%的孩子是可以治疗好的,尤其是症状较轻,发病一年内的孩子,难治性的病例只占5%—10%,这部分患者的抽动症有可能会迁延到成人。

抽动症的治疗方法也很多。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中医综合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针对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可以中西医联合治疗。总体预后较好,一般青春期前可以得到控制甚至症状消失。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许多家长会误以为这是孩子的坏毛病而训斥孩子,反而容易导致症状加重,让孩子感到“压力山大”。

治疗也是对家长的“修炼”

抽动症需要“治疗”的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也应反思自己提供给孩子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孩子得了抽动症,家长应避免三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完全忽视,不予理会。轻度抽动症是不需要特殊治疗的,但是家长需要注意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给孩子以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若是症状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请及时向医生咨询或就诊。

第二个误区:不坚持到底,见好就收。有的家长才用了一些应对抽动症的调理方法,看到一点起色就擅自结束,结果症状反弹甚至越来越严重。

第三个误区:过分关注,过度治疗。决定是否开始治疗抽动取决于症状的严重性以及抽动本身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干扰,家长需要调整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症状发作时不宜当面批评和过分关注。

猜你喜欢
鬼脸抽动症误区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缤纷“鬼脸”秀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一起做鬼脸吧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
贝尔米兹的“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