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玲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行为习惯差、注意力易分散,科学课堂上有时分不清玩耍和活动的界限,导致教师一筹莫展。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摸索,我们认为,为让低年级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到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中,教师要更注重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更注重材料的选择和发放,要更注重记录单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有高低”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让人明确“教什么”和“学什么”,也就是科学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的体会是“有高低”。目标定位要“高起点”,是指站位要高,要紧扣课程标准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的目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目标定位还要“低要求”,是指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他们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画图和表达等能力都有限,教学目标必然要降低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新教材修订之前,《蜗牛》一课安排在三年级,要求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运动,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观察蜗牛的吃食、排泄和呼吸,最后继续观察蜗牛,发现蜗牛的更多秘密。教材修订后,这一内容安排到一年级,课题更名为《观察一种动物》,尽管教材中建议观察的动物仍然是蜗牛,但实际上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情选择让学生观察什么动物,不一定非得是蜗牛。在观察的过程中,只要求观察蜗牛的身体、反应、进食和运动,然后给动物安个家,删除了观察蜗牛的呼吸、排泄及持续观察蜗牛的环节,明显降低了深度和难度。
低年级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教学中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蜗牛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但是不能拔高要求,更不建议超越教材的要求。
材料选择和发放要“花心思”
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观察和实验的效果,是决定科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材料应该来源于学生生活,教师应该心思巧妙,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层次性的典型材料,确保材料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执教二年级《通过感官来发现》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物体,教师选择了可供学生摸、闻、看、尝的材料: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个黑色布袋(内有苹果与核桃),要求学生不打开,只能通过摸猜测里面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说出核桃,但对苹果不能确认。之后,学生提出闻一闻,立刻就发现里面有苹果。接着,教师取出苹果和核桃,让学生比较它们大小、软硬、形状、气味等的不同,最后师生一起开心地品尝起来,发现味道也明显不同。这样,学生便综合利用手、鼻、眼、舌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观察物体。教师花心思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科学课堂材料的发放也有讲究。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精心设计在什么时间发放材料、以什么方式呈现材料,有效避免材料对学生观察和研究活动的干扰。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考虑材料的发放问题,如设计好材料包或材料袋后,是提前放在实验桌下面还是安排小组长直接上台领取,是所有小组一次发放还是有先有后,给各组补充的材料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是否需要学生用之前的材料来交换新材料等。在课堂上做到材料有序发放,既能保证观察与实验活动更加高效,又能在短时间内收回材料,确保之后的交流汇报环节,学生能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不再继续对那些有趣的材料“念念不忘”。
记录单的设计要“重实用”
记录单“重实用”,是指教师要舍弃那些可有可无、填填画画并无实际教学意义的记录单,舍弃重形式却不实用的低效记录单。
1.要适应学生实际
记录单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辅助工具,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记录单。
执教二年级《通过感官来发现》一课时,教师一开始设计的记录单如图1所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材料多达5种,加上很多字学生不认识字,书写太慢,拖累了整个活动完成进度,15分钟内根本完成不了。最后,我们把文字变成图片,把每个小组的材料减到3种,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进行观察(如图2)。为了保证观察对象的多样性,教师准备的材料很丰富,但每个小组的材料不完全相同。
2.要简单易操作
低年级儿童写字慢,耗时多,教师要简化记录单,提倡用画一画、摆一摆等形象直观的方式,用简单的符号引导学生进行表征,然后能用語言说清楚是什么意思就行了。在二年级《神奇的纸》一课中,教师问学生瓦楞纸有什么特点时,学生总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教师把瓦楞纸的侧面展示给学生看,再让学生画出形状来(如图3),寥寥几笔就把瓦楞纸的特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图3 学生画出瓦楞纸的特点
就科学课而言,学生画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对照自己画的表征符号讲出所表达的意思,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激起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