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博予
二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被认作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如今,学习动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一个问题(Scheidecker& freeman, 2015)。很多研究者都对这一问题提出争论,这也证明这动机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Ellis, 1994; D·rnyei, 2001)本文将从二语学习动机的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论述。
1. 动机的含义
Covington (1998)指出动机就像是地心引力的概念一样,相比较定义它,描述它更为容易(就其外部的,可观测的效果而言)。研究者们通过不同角度也对动机进行了定义,如:Prinrich&Shunk(1996)将动机定义为一个可以被目标所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过程。Maehr& Meyer(1997)提出动机可以被看作为人们的“个人投资”。关于动机的描述各有差异,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共性:动机是和人类的选择和为其选择所不断付出的努力相关的。动机在二语习得中被看作是最有影响的因素,因此很多研究者都对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 动机理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Gardner和Lambert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二语学习动机可以被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在Gardner的研究中,他将重点放在对融合型动机的研究上。他指出,在融合型动机的研究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合导向,对目标语社团的态度和对外语的兴趣。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的研究者们更深入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Clément提出了语言自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同语言并存的社团中,社团成员接触的质量是激发二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Gardner的二语学习动机也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例如,Crooke & Schmidt, 1991; DOrnyei,1994; William & Burden, 1997)。这些研究者认为Gardner的理论缺乏具体探究背景,而不能作为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因此,在二语动机的研究中需要不同的理论模型来应用于不同的研究中(Brown, 1994; DOrnyei, 1994)。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二语动机的研究在DOrnyei的推动下进入了认知-情景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具体的学习环境和实践。
从教育学的角度,DOrnyei(1994)提出了二语动机的三层动机理论,其中包括,语言层次,学习者层次和学习情境层次。语言层次和Gardner的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理论保持一致,这个理论是“围绕社会,文化和民族语言成分以及对外国的普遍兴趣”展开的,并且以“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为中心”(DOrnyei,1994:279)。学习者层次主要关注学习者个人对成就的渴望和自信心。学习情境层次是由课程动机要素,教师动机要素和小组动机要素组成。这个理论框架强调者二语动机的多样性也将二语动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在Gardner的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的理论基础上, Trembley和Gardner(1995)又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这一研究也扩展了Gardner的语言学习模型,该理论模型在语言态度和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显著性,效价及自我效能三个中间变量。其次,新的擴展模型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如语言优势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绩,也会间接地影响动机行为。新模型加入了新的动机理论,使Gardner的理论变成了一个整体,也进而证明了Gardner的研究可以跟上最新研究的发展而不影响它的完整性。
借鉴心理学角度的动机理论,从社会构建主义的角度出发,William & Burden(1997)分析了在课堂环境下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他们强调二语动机是个复杂且有多个维度的结构,它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构成。内在因素包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对活动价值的感知,主观能动性和其他的一些情感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重要的人,与重要的人交往的性质以及学习环境和更广的范围。然而,DOrnyei(2001)表示,动机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具有稳定性且可以持续的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动机有所波动,会经历特定的起伏。DOrnyei和 Otto(1998)提出,之所以关于二语动机的研究有很大争议,是因为研究者对“时间”这个概念在二语动机研究中不够重视,看似有冲突的理论其实并不是相对立的,相反的,他们只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动机。在此基础上,DOrnyei和Otto(1998)开始了对动机形成过程的研究并建立了过程导向的动机模型。随后DOrnyei(2009)指出,这个理论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动机系统的复杂性,因而需要重新构建。至此,二语动机的研究从过程导向向社会-动态阶段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关系的动机观(Ushioda,2009)和二语动机自我体系(DOrnyei, 2005; 2009)。在Ushioda(2009)的理论中,她提到通过关系研究的方法研究二语动机,在她的研究里,语言学习者是真实的人而不是理论性设想的概念,而这些真实的人也不仅仅只是学习者,而是具有多种社会性的个体。同时她也建议通过分析课堂中的对话对二语动机进行研究(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
DOrnyei(2005)建立了“二语动机自我体系”。这个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理想的二语自我,应该的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验。理想的二语自我是指学习者理想化的二语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学习者期望达到和母语者一样的水平,他们一定是有十分强烈的学习动机,也非常努力地学习语言以缩小差距。应该的二语自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二语学习者,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以达到外部的要求并避免负面的结果。学习经历是指学习者学习语言时受到外界环境,诸如教师,课程,与其他学生的比较和成功的学习经历这样的影响。二语动机自我体系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过去几年中,很多研究者(MacIntyre et al, 2009)都在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体系上展开了与融合型动机相关的理想二语自我的研究。
3. 二语动机研究现状及展望
在社会-动态的研究背景下,研究者们意识到了二语动机的复杂性,DOrnyei和他的同事也对动机进行了近一步的研究(DOrnyei,Ibrahim,&Muri, 2015)。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动机现象,即追求特定目标或愿景的强烈而持久的动机。DOrnyei将这些目标为导向的激增动机能量成为定向动机流(DMCs),与其他强烈的动机体验不同在于,个体学习活动构成了融合性部分的上级动机结构。一旦开始运动,该结构就像有自己的生命,将个人推向目标或愿景的方向,这就像输送各种生命形式和物体的流体一样。定向动机流有两个特殊的特征:个人推进动机过程中的指向性和持久性。DOrnyei在对瑞典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移民的强烈和持久的动机研究中,通过访谈的方式来研究定向动机流的特点是否存在于这些移民学习者中,结果发现和预期的一样。这也暗示着定向动机流的概念是一个特殊形式的动机也是未来的动机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苏格兰爱丁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