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普通动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2020-08-10 08:47刘至治陈立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刘至治 陈立婧

[摘 要]“对分课堂”是当前倍受推崇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这里,该教学模式被尝试性地应用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融“学习—讲授—讨论”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对分课堂;普通动物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9年3月上海海洋大学教研项目“生物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工作室”(A1-0201-00-5001和A1-2005-00-300414)

[作者简介]刘至治(1972—),男,湖南新宁人,農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生生物系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鱼类分子进化与免疫遗传学研究;陈立婧(1971—),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农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生物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240-02[收稿日期] 2019-09-11

一、普通动物学教学情况简介

普通动物学一直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类和生物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自1998年—2014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该课程教学经历了大班上课(110—130人)、课时减少(从96h降为48h)等过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2014年以来,学校对生物类和水产类专业进行“大类”招生后,将原来二年级才开设的普通动物学课程调整至一年级,虽然此时已经调整为30人左右的自然班级上课,但因新生尚未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个体间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大,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不明显[1]。为此,普通动物学教学团队认为,可率先在1—2个班级进行“对分课堂”实践,以根据教学效果再进行评估与推广。

二、试验对象、方法和结果

(一)试验对象

2018年2—6月,对2017生物1和2017生物2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作为对照,于2019年2—6月,对2018生物1和2018生物2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见下表)。

(二)试验方法

课时与考核方式:在“常规教学”法中,普通动物学共48个学时(计3个学分),其中讲授44小时、讨论2小时和期末考试2小时。课程考核方式为“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40%=学习态度(出勤、课堂纪律等)15%+课后作业10%+讨论课15%。在“对分课堂”中,总成绩的计算方式不变,但将“课后作业10%+讨论课15%”合并为“对分课堂25%”来计算平时成绩,以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将讨论课化整为零,分散到6次为时20分钟的讨论课中。

课堂讲授:第一堂课上,教师先就“对分课堂”的理念进行阐述,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愿原则,4人一组,依教学日历进程自主选定一次课(2学时)的教学内容,课后自主学习、备课(可参照教师PPT)。为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规定大家的上课内容从教学日历的第4—15周进行挑选,但各组之间不得重复。要求每个同学都要上讲台授课。至于授课顺序、时间长度等,可以组内协商决定,但每组必须归纳出重点、难点,并至少出一道思考题,即“对分课堂”中“亮、考、帮”的内容。通常2节课的长度为90分钟,原则上同学们讲授80分钟,留10分钟给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内化吸收:经备课和授课,“授课组”同学对所讲授内容都有比较好的理解;而其他组同学则需在课后一周内完成作业,为下次课堂上的讨论准备议题。

分组讨论:下一次课的前20分钟,同学们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由同学们提问,授课组同学进行答疑解惑,同学们或老师也可进行补充。

(三)试验结果

1.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因每人都将有“授课任务”,从第2次课开始,同学们听课聚精会神,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勤做笔记或在书本上做记号;老师提问时,同学们不再目光茫然,多数同学能举手回答,增加了课堂互动;课间,有不少同学对于理解不透彻或有疑问的地方,能主动留下来与老师交流或讨论;在后期的“备课、授课”过程中,也经常有同学带着各自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

2.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状态,为教学活动的实际呈现形式,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试验中,每个人在当学生的基础上都有机会当一回“老师”,老师由“授课者”变为“听课者”和教学组织者,同学们由“学生”变成“老师”和知识“传播者”,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3.“对分课堂”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本次试验中,两个班级共分为了12个小组,但其中11组同学选择了后半学期的“软体动物门的双壳纲和腹足纲、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作为上课内容,而唯独2017生物2班的第二小组选择了“扁形动物门”。第4周,先是3个同学就“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内容进行演讲,然后第4个同学对“扁形动物门的特征及系统发展”做总结。4个“小老师”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课堂最后10分钟,教师先点评与肯定了同学们的讲课,并补充“寄生虫和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的部分内容。第二组同学的优异表现,为后面11组同学的授课做出了表率,但各组因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原因而呈现出差异,其中的5个小组综合表现为优秀,另7个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为良好。

三、讨论

普通动物学具有知识点多、内容零散、概念化理论较多等特点,要真正掌握好该门课程的知识点并非易事。采用“对分课堂”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①信任。在“对分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同学们将以“组”为单位进行授课时,就赋予了同学们极大的信任,激发起同学们的课后学习和备课热情。②自由。试验中,老师给了同学们组队、选择授课内容、备课、安排授课顺序及回答问题时抢答的自由,充分调动了各组同学的学习能动性。③竞争。各组同学准备如何、登台表演是否精彩,与平时成绩紧密相连,能激起各组同学间的竞争意识,不甘人后。④互助合作。同学们备课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务必帮助、督促有困难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熟悉“授课内容”,并归纳出重点、亮点和难点。班级同学间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的良好风气,无形中提升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使“一次性全部通过”的学期初愿望得以实现!而这却是“传统教学”班级做不到的。

然而,在我们的试验中,同学们授课比例不是很高(6/22=27.3%),这与张学新提出的理念存在差距。不过,我们的教学模式已经融“学习—讲授—讨论”于一体,不仅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演讲能力,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这与“对分课堂”在其他课程上取得的效果类似[2]。在今后的实践中,如果能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如50%),提前安排好各教学班级的分组和教学内容,估计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陈立婧,刘至治,陈桃英,姜佳枚,王军,唐文乔.从课堂教学渠道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普通动物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03-204.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