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到舞台”

2020-08-10 08:48门大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探索

门大成

摘要:粤西傩舞从古到今,它的存在都因它特殊的仪式感、颜色艳丽夸张的服饰、形态各异的面具而使它蒙上了一层极具神秘感的色彩。不管是从开始的田园到市井,还是现在的庙会、节日、舞台。仿佛当我们穿上了服装,戴上了面具我们就能与神交流,祈求神灵为我们赐福。让我们走进粤西傩舞的世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领略这一古老的舞蹈艺术如何在现代舞台上重放异彩吧!

关键词:粤西傩舞;创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09-02

一、粤西傩舞概述

傩文化,脱胎丁中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和驱魔,是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于人的起源和死亡的恐惧。它是在新石器时代构思出来的,发生于夏商时期,形成于周代。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傩文化形成了文化集群,包含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宗教文化等。根据傩文化活动的场所、对象不同,一般分为四种:宫傩(国傩),乡傩(民用),军傩和寺傩。粤西的傩舞主要属于乡傩。

粤西的傩舞主要分布在粤西的湛江马章,雷州,吴川和茂名化州。由于不同地方对神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信奉,名字也不同。例如松竹镇仙排村叫做“走清将”,具有驱魔的意思,分别以“马”“郭”“方”“邓”和“田”五位将军形成的五雷及土地公、土地婆组成。南兴镇东市村和雷州市下滩村被称为“步行清明将军”;吴川市大安村被称为“舞二真”;舞六将被称为“舞六将”;马樟区湖广镇被称为“考兵”;化州市官桥镇大唐区长围公村被称为“舞花棚”。虽然名字不同,但他们都使用而具和道具来表达传说或历史人物作为他们共同的艺术特征。

二、粤西傩舞的艺术形态

(一)粤西傩舞原生态特征

傩舞诞生丁新石器时代初期,最开始是原始人的活动而不是现代文明概念中的艺术创作。傩舞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行为,礼仪、巫术和祈祷等带有实际功能的行为,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傩出现的原因是驱邪逐鬼。在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而临出生和死亡,同时由丁生产能力低下,自然界的种种奇异之状都不能做出理解,产生了鬼神之说,疾病、死亡、包括痛苦都是不可知的力量作祟,他们祈祷安宁、敬畏自然,厌恶灾难,于是由巫师装扮的方相氏,以手执戈或扬盾,跳着舞蹈,口作“傩傩”之声,以驱疫鬼。

在傩舞的原生态时期,傩舞的而具和服装是他们的主要象征手法。傩舞的而具是他们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在他们的理解中,带上这个而具,就具有了沟通上天的身份,而具就是傩舞的灵魂。无论是傩仪式还是傩舞表演都需要带上而具。延续至今,它神秘的宗教意义仍然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粤西傩舞的而具种类繁多,樟木,牛皮彩绘。樟木傩而具有樟树材料雕刻,颜色主要是黄色和黑红,牛皮具有质感。而具颜色根据角色的身份而有很大差异,面具造型大胆奔放,无情,优雅,英俊,富丽堂皇。

三、从民间到舞台中傩文化的运用

(一)傩舞元素的提炼与创新

傩舞元素形态颇多,舞蹈动作独具特色,而民间舞蹈有它的风味和规律,对于傩舞元素的动作需要从中分离出属于舞蹈元素的素材,与民间舞蹈进行组合,才能完成一系列现代舞台傩舞的组合、梳理。如:“考兵”、“舞六将”与“舞二真”分别可以提炼出“考兵组合”、“舞六将组合”和“舞二真组合”。基本动律、动态元素、角色短句进入表演性教学组合,使教材能够既具有科学训练又风格性。

面具方面,傩戏在演出中要戴傩面具,“傩面具制作简单,取材简便,在少数的材质上有着丰富的传统特点和艺术形式,包括历史、文化、社会、宗教等复杂的内容,将人的内在性格去、情绪和特点都表达出米了。对丁傩而具元素的创新,我们需要保留原始傩舞而具已有的形象,在这基础上从而具材质上出发,选用较轻盈材质,更能凸显人物形态的模具;在色彩上改良以往单调的三大色,加入新的颜色,使得人物而部更加丰富。

(二)民间傩舞元素在舞台剧目中的创作运用

傩舞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厚重的文化记忆,而舞台剧是现代社会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是现代科技光与影与艺术创作的舞台。

傩,作为即将被遗忘的古老文明,需要我们以现代的手段和方式去延续它的生命,粤西傩舞在现代舞台剧有着广阔的舞台,以粤西傩舞为基础的舞台剧,必然带有浓烈的民间傩舞元素,那么这些民间傩舞元素在舞台剧目中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创作运用,需要我们根据上文分析的粤西傩舞的特点米进行解读。

傩舞而具服饰元素在舞台剧目中的创作运用。而具是傩舞的典型道具,它既是神灵的载体,亦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带上面具便是神,取下面具就是人”傩舞而具由最初的图腾崇拜向人物特点表现、以及舞蹈类型转变而不同,不管是质地还是而具造型、动律风格都各有特征,呈现出夸张、粗犷或质朴、威严的各个特征。

(三)傩舞艺术在舞台创作中的升华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一个文化特点:敬畏,敬畏神明,而摊舞从敬神明、畏神明,到假扮神明,用神明祈祷神明,将动作、音乐,发展成它独特的舞蹈,这是一种古文化的遗产,同时里而包含了舞蹈学、以及戏剧学、还有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许多人类文明的因素,具有极高的社会认知价值。那么傩舞艺术在舞台创作中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我们从表达价值升华、民族精神层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三个方面给予解答。

1.表达价值的升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艺术都是“时间的艺术”,中国民族民间舞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时代审美变迁为向导,传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为追求,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化的冲击太大了,很多传统文化都存在着无人继承,无人欣赏“断层”的阶段。潘志涛教授曾经提出的“民俗-民间-民族-典范”,是我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粤西摊舞从民间民族舞蹈走向舞台剧,不管是面具特色、舞蹈動作都是传统文化表达价值的一种升华。

2.民族精神层面

古时的人而对未知世界、未知因果存在恐惧和崇拜,傩舞就是我国在古时而对未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的彼此呼应,面具被用作与神沟通的媒介。当傩舞者戴上而具时,他们已经是神的物化形态,与神沟通,驱魔辟邪,祈求人类避免灾难。这种关系的结构是世俗民众所推崇的“天道”和由此产生的鬼神信仰。这种对鬼神的信仰是傩文化的核心,即崇拜天道,迎神逐鬼,驱除邪灵。这种文化传统在江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在传播和繁衍。它是一种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精神慰藉,是对疾病灾难的一种排斥,是对疾病灾难的一种排斥。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寄托。

只有湛江摊舞是留存最多而且也是最为流行的,其原来的风格和特色也是保留的最够完整的,近年米我国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保护度越米越高,也越米越重视非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民间民族舞蹈集成”的大力推行和发展,以及各地的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举措的实施和推行,粤西的摊舞也逐步收到复苏的迹象,形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舞蹈团队,且改变了原有的风俗习惯,跳摊舞不再单单的只限于传统的家族范围,也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定。我们应该在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粤西民间舞蹈的文化发展,同时在保留其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粤西摊舞在保留传统文化特

四、结语

对于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研究傩舞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一源白远古的民间综合艺术应用于今天分类细致而详细的舞蹈专业学科中。通过前而对傩舞的混合性和艺术样式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逆向思维。从复合型的傩舞艺术中分离出属丁舞蹈范畴的元素,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结合民间舞蹈教学的经验与规律,完成一系列傩舞素材组合的梳理。如:“考兵”、“舞六将”与“舞二真”分别可以提炼出“考兵组合”、“舞六将组合”和“舞二真组合”。从基本动律、动态元素、角色短句进入表演性教学组合,使教材能够既具有科学训练又风格性。基础训练组合——个性动作组合——风格表演性组合进行分层级的整理,依据“动律一元素一组合”三部分的顺序,并依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傩舞的教学实践研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之走入专业舞台。这需要舞蹈工作者在尊重民俗,抓住傩舞核心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对傩舞的原始素材进行舞蹈身体语言的重新构建,创作出优秀的舞台表演剧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与喜爱傩舞艺术,实现更高层而的保护与传承。整合原始资料与前期实践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升华,挖掘粤西傩舞包含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民俗特色。

参考文献:

[1]潘丽.中国原生态民间舞特征与创作体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闫桢桢.东方舞蹈审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关立勋.民俗文化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7]多丽丝,韩芙莉.舞蹈创作艺术[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0.

[8]曲六乙,钱茀.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9]饶箐.南丰傩舞音乐变迁的探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0]宫定远,张曼石.从传统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浅述唐代乐舞《大傩》的创作体会[J].当代戲剧,1995(05).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探索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从《南词正韵》谈起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中学音乐剧《梦想启航》创作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