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8-10 09:21李旭荣宗望远张国忠杨锐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1期

李旭荣 宗望远 张国忠 杨锐

[摘 要] 针对当前工科专硕培养中存在的工程实践参与不足问题,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新模式的创新点在于高校与企业签订专硕研究生实习合同,充分利用工科专硕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分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他们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工科专硕;“三工程”

[作者简介] 李旭荣(1974—),女,湖北汉川人,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数控技术和虚拟样机技术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201-02    [收稿日期] 2019-12-30

一、目前我国工科专硕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专硕以来,研究生的录取人数逐年攀升,其中2017~2019年研究生招生中专硕录取人数已超过学硕,有的工科院校专硕录取分数线高于学硕,引发不小的热议。专硕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在“双一流”大学专业建设背景下,对于两年制工科专硕教育而言,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按照学硕的教学要求培养专硕,培养方案不明确,过于注重学术研究,导师和学生都不满意。导师觉得专硕在校时间太短,而专硕觉得按学硕要求的学习任务太重,以至于没有时间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2.统一管理和学习。对于专硕的培养缺乏个性和适应性。目前专硕和学硕的考核课程要求非常相似,把专硕当学硕培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3.工程实践参与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大部分工科专硕和学硕一起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并没有参与企业、科技公司的相关实践活动。

4.专硕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短期的学生实习,影响了专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对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科专硕由于其学科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对研究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外高校校企融合,主要有四种经典的模式。

1.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在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中,研究生前半段時间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半段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合作教育”模式下,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加强“合作教育”的管理。该模式减轻了学校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研究生也增强了实践能力。

2.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模式即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学校作为另“一元”进行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德国法律对此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成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3.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所谓“工读交替”模式指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到真实的社会企业中进行历练。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够积累社会经验。

4.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所谓“教学工厂”模式是指将工程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建立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便于教学的工厂。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典型的企业环境,实行学校和工厂统一领导,进行共同管理,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工科专硕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实施方案探索

1.探索适合工科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基地标准。工科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的标准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联合企业、科技公司和有关科研院所建立工科专硕创新实践平台。对研究生的培养贯彻学习理论、做实事、精通技术理念,进行分阶段、分场所的培养,培养一批有理论基础和实际工程经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立“校企融合”“双方共赢”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建立的专硕实践基地,促进双方交流,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系统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具体过程以实际工程为依托,确立研究课题,申报项目基金,规划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共同开展科技攻关,为经济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

2.探索创建多研究方向的实践基地,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目前,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学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更高的科研热情,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最终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我校探索性地创建了多研究方向的实践基地来满足不同研究生和导师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和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武汉海王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圳模德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莱瑞汽车集团、湖北正大集团、纵横皆景(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三工程”校企深度融合实践,并建立了五个工科专硕实践基地。这五个工科专硕实习基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供专硕研究生和专硕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实现了学生实践实习过程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避免了研究生被迫进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实习的尴尬局面。

3.探索“三工程”培养模式对工科专硕实践技能、工程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工程”培养模式指“课程涉及工程、论文源于工程和成果指导工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工程,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遵从学科特点,将专业实践作为工科专硕教学的重要环节,保证工科专硕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学习。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工科专硕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论文源于工程,科研选题依托工程。工科专硕学位论文选题最好源于实际工程,具有实用价值,以其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工程获得更大效益。科研课题内容可以源于一些横向课题和合作企业。

4.探索建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工科专硕研究生导师除了要有严格的责任意识、严谨的科研素养、端正的人格品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能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或者在企业兼职,提升导师队伍的实力和影响力。这样的导师具有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也是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切实做到从导师到学生的全面提升。

5.探索该模式下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效果评估方式。工科专硕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2年,所以在课程安排方面,要充分利用MOOC、校内SPOC、各种仿真模拟技术等平台,建立工科专硕主要课程案例库,保证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效果。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实践效果,由企业开具完成项目的验收合格报告来评价实践效果和收获。

四、校企深度融合工科专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高校与企业签订专硕研究生实习合同,充分利用工科专硕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分来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他们培养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世猛等.校企深度融合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154-156.

[2]张涛,杜湘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专硕培养模式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5(8):65-66.

[3]校企联合专业硕士培养途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4):24-25.

[4]刘晋浩,王东亮,等.基于机械专业背景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优势[J].中国林业教育,2013(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