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欢
摘要:本文以宋代较具代表性的窑口器物为载体,分析其中婴戏纹饰特点,从绘画结构角度来探究其图式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发展状况,从而分别从历史的、人文的研究角度来对这一研究对象展开较为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婴戏纹;陶瓷绘画;宋代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38-01
宋代是我国传统制瓷领域发展的鼎盛时期,各个窑口百花齐放、独步古今。正如其它传统工艺形态一样,陶瓷最初是以实用性造物本质出现的。人们在对其进行设计制作过程中,往往以彰显其实用价值为第一考量因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人们对于器物的需求开始由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一定程度的审美追求。于是,装饰开始成为一种刚性结构。在后续的相当长时间内,陶瓷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极具包容性,能够吸收一切可被运用的元素。其中,婴戏题材便是传统器物装饰中的重要形式。在宋代部分代表性窑口中,婴戏纹饰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在磁州窑及耀州窑中,装饰形态多元、手法多样、工艺精巧。
宋代装饰绘画中婴戏之风的盛行,首先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审美观念的影响有着重要关联。北宋时期,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加之较为先进的封建租赁制度的发展和改善,到了北宋中期时,社会经济出现了高速繁荣。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的手工业、水陆运输等,而制瓷领域也正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商业贸易的兴盛,也进一步促进了制瓷技艺的进步升级,瓷上装饰绘画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到了宋金时期,边关战事频繁,尤其在北方,受战乱影响,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金对北方的控制,战事逐渐减少,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至金世宗、章宗以后,政治清明,厉行节俭,还耕丁农,由此使得北方的经济出现复苏。但由于连年的战事,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商业发展持续低迷,也导致制瓷技艺的停滞。
从风格来看,这一阶段的婴戏纹饰造型较为简洁,装饰工艺也一改此前的繁缛特征,虽偶有精巧的装饰形态出现,但总体呈现简约的特征。而南宋时期,主要窑口迁移至南方地区,以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为主。制瓷工艺同样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停滞。加之部分窑口制瓷原料在性质上不如北方窑口优质,也直接影响了烧制水准。在婴戏纹饰的表现上,其风格亦较为简介;民窑瓷绘画纹饰风格略显粗犷,但表现手法较为自由,造型富于变化,线条流畅,极具写意特征。
宋代婴戏图式的特点也受到当时制瓷工艺发展变革的影响。宋代瓷上装饰受隋唐时期影响,不少采用刻划花形式表现。如北宋耀州窑及定窑瓷中皆出现大量以刻花、划花、印花工艺装饰的器物,景德镇窑青白瓷常以划花及印花制作,磁州窑则重点采用剔花工艺。相比于前代,这一时期的刻划花手法在手法上更富于变化性。其刀法线条不仅产生深、浅、宽、窄的差异,同时还呈现一边深一边浅的特点,层次对比明晰,立体度高。尤其是北宋景德镇窑,受越窑划花的影响,同时集百家之精工,采用划花及印花制作,线条流畅,灵活飞动。由丁线条的粗细近乎一致,犹如铁线一般,并且呈现出书法般的飞白效果,内劲外秀。
除了刻划花工艺技法的进步与普及之外,彩绘装饰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如北宋磁州窑中的“白地黑花”风格便是最典型的代表。该装饰手法受唐代时期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的影响而米,并且融入了部分书画的表现形式。其特征是黑白分明,色彩反差大,对比度高,纹饰的轮廓清晰,有着鲜明的金石意味。其装饰技法是以“斑花石”作为颜料,在白色化妆土上使用毛笔绘制纹饰,外罩一层透明釉烧制即成。由于在装饰手法上,毛笔的彩绘较之刻划更为灵活、随性,因而其表现形式多样,图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
宋代陶瓷绘画中婴戏图式主要分为婴戏与植物类图式,以及婴戏场景化图式。前者以表现人物细节为主,包括童子戏莲图、婴戏牡丹图、婴戏竹菊图等;后者以表现场景叙事为主,包括童子戏耍图、童子田园生活场景、童子健体活动场景等。
此外,针对宋代陶瓷绘画婴戏纹的图式特点分析来看,大致表现为这几个特征:
其一,线条流畅,在曲线与直线的起承转合上过渡自然,不滞不涩,并且善于采用曲线为主的线描方式,灵活地展现出孩童体态丰腴圆润的特点;
其二,构图简洁,风格上承续了宋代极简主义美学思想,画而空灵、生气活脱;
其三,笔法写意,由于工艺技法的特殊性,其笔法形成了快速的描绘特点,自由洒脱,体现出浓郁的文人画意趣。以一种独白的叙事方式,完成对人物个性特征的生动自然描绘。这也正是宋代极简主义美学的高明之处,重笔墨却又“惜墨如金”,在精神上继承书画的审美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装饰观念,达到一种“技进乎道”的人文境界。
综上所述,宋代陶瓷绘画婴戏纹图式的藝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美感,简繁有度的结构美、趣大丁理的笔法美,以及生动自然的意境美。其综合了唐宋以来书画、金银器、铜器等绘画及装饰性工艺技法的多重属性,并且对后世陶瓷彩绘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