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华 周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会经常会聊起班级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些行为表现。比如,我们班的某某又打架了,某某又不写作业了,某某某上课时总爱找事儿。特别是近日,网上热传某地一小学五年级学生上完语文课后,翻越栏杆坠楼身亡一事,再次把学校和老师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大家对当前学生心理现状以及教育方式的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些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一线教育工作者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呢?本文围绕学生常见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问题行为的定义
问题行为又叫偏差行为,通常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适应社会,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各种内外部行为。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曾予以简单注释:“显著有异加有害,即是偏差行为。”
问题行为成因追溯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行为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为广大教育者指明了方向。他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某些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隐藏的“目的”,并认为这五个阶段是逐步上升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问题行为尚未进一步恶化之时,尽早地采取措施。第一阶段:称赞的要求。孩子在面对父母和老师或者其他人时,都会扮演着“好孩子”的角色,尽力表现出顺从和听话,想借此得到表扬,最终目的是想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第二阶段:引起关注。如果这个孩子无法通过学业之类的正面手段夺取自己的位置,往往就要通过其他手段,成为“特别的我”。这时,孩子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于是,各种不良行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权利争斗。第四阶段:复仇。在这两个阶段,有些孩子往往不服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从而证明自己,获得特权地位。第五阶段:证明无能。如果一个孩子为了被人当作“特别的存在”来对待,想尽各种方法,绞尽脑汁,但是都没有成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那就不再做任何的努力,自我放弃了。
从辅导的角度,大致可以从个体因素、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客观因素去探究。在个体因素上,自主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失调,过多过少会影响情绪的发展体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等,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而产生行为的偏差。客观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学校环境等。而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通常我们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每个孩子至少生活在三个系统中,即家庭系统、社会(学校)系统和同伴系统。这三个系统有些部分是重叠的。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态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行为的对策
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人本主义思想,结合工作实践,我们总結提炼出针对学生问题行为改变的五个基本策略: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家校沟通,改变认知;重新整合,树立信心;发扬优势,因势利导;接受反复,错中成长。下面以学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为例,进阐述说明。
个案:上课呕吐的孩子怎么了?班主任老师反映一年级学生赵某,近两周从上课期间有呕吐现象,直到无法正常上课,且伴随有不愿上学现象。家长十分焦虑,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无生理性疾病。经与家长联系,同意咨询辅导。
按照问题行为改变策略,第一步就是了解情况,分析原因。而根据老师描述,该生主要症状发生在学校课堂上,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业及其人际关系等基本状况。经班主任介绍得知,该生成绩比较优秀,平时师生关系良好,同伴关系也比较融洽,而且近段时间并没有引起该生情绪变化的不良突发事件。我们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家庭方面的因素——孩子由于不善于表达或者是通过拒绝上学呈现给父母家人的。第二步:家校沟通,改变认知。在和该生母亲沟通时,详细了解了学生成长的一般情况:该生父亲父母都是高学历,父亲常年驻外。通过详细了解,我们基本清楚孩子应该是和妈妈的分离焦虑,伴随不知道如何跟爸爸相处的情绪焦虑,属于典型的焦虑症侯群。第三步:重新整合,树立信心。征得家长同意,邀请该生以《我的家》为题目做了一次沙盘,再次印证了我们的判断,通过沙盘引导学生放松,孩子的焦虑症状明显好转。第四步:发扬优势,因势利导。我们和妈妈的沟通中达成了一致,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同孩子游戏健身,培养父子亲情,但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不要简单地将孩子抛给父亲。一周后,和老师家长联系时,就得到孩子症状基本消除的反馈。第五步:规则并行,错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强调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规则意识,学会温柔地坚持,同时关注孩子情绪心理,接受反复。到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我们重点关注了这个学生,目前发展状况良好。
结束语
摸清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改变问题行为的前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者要和家长携起手来,家校共育,共同接纳孩子的现状,在学习与生活中帮助孩子增强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样问题行为的改变就一定会发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新飞大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