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品质视角下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分析

2020-08-10 08:49黄月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黄月燕

摘 要:信用对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信用体系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具有关键地位,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先行。企业诚信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和企业诚信品质培育相辅相成,贯穿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鉴于此,可以从培育企业的儒商人格、加强企业家诚信品质的培育、确立诚实守信的企业信用管理理念等方面入手,全面有效地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

关键词:诚信品质;儒商人格;企业诚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22-02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倒闭、老板跑路、恶意逃避债务,损害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利益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信用对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商业界分别就个人、企业、政府三个不同层面的信用体系建设展开了多重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企业信用体系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先行。诚信品质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诚信品质培育。

一、企业诚信文化的主要内容

1.企业诚信精神文化。企业诚信精神文化如同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与气质,是一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讲,企业诚信精神文化在企业所有类型的文化当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对其他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诚信精神文化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产生的,同时受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一定影响,属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而形成的企业的一种价值观,即为诚实守信。企业诚信精神文化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信念的集中反映,是高于个人又源于个人的一种企业价值观以及群体意识,当企业诚信精神文化获得良好的发展和培育时,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领导者、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引导其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和义务,实现诚信企业的良好建设和发展。比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富”等都是信用精神文化的表现。

2.企业诚信行为文化。企业诚信行为文化是在企业诚信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之下生发而成的行为,进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文化。它是指企业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企业在公众面前主动或被动地表现出来的形象。企业诚信行为文化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的诚信行为主要依托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来实现。首先,其诚信行为会对企业员工形成一个榜样作用,会对整个企业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正面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企业诚信行为文化的塑造。其次,从企业员工层面来看,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主力军,是企业诚信行为文化塑造的先锋战士,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的不仅是个人,更多的是企业,讲诚信对于他们来说,会产生双赢的效果,既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还是会保护自身的发展利益。

3.企業诚信制度文化。我们发现,当一定的行为模式发展成熟以后,它就会以一种全新的且系统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制度文化,具体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当中,就是我们所讲的企业诚信制度文化。企业诚信制度文化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管理条例和规范当中,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不同的企业由于其发展水平与其所有制形式的区别,使得其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制度体系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和不同。企业诚信制度文化的效用体现在其能够对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和约束,通过这一激励约束机制效用的发挥使得企业领导者以及员工能够在内心深处认可和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精神。

4.企业诚信物质文化。企业诚信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从某种宏观意义上来讲,均可以视为无形的与内在的企业文化形式,而当这些内在的文化发展成熟的时候,就会催生和通过外在的物质载体予以呈现和表达,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企业诚信物质文化。企业诚信物质文化顾名思义是企业诚信文化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品以及物质设施来作为表现载体,相对于企业诚信精神文化来讲,是一种企业的硬件性质的文化表现形式。企业信用物质文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企业为便利交易而创造的企业名称、企业建筑、生产设备和环境、企业的运输工具、产品的包装和设计、体育运动场、企业各种文化、卫生、教育设施等。

二、诚信品质培育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关系

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企业所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行为都可以看作是在建立、履行再建立一种或多种约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约定的良好履行和完成,建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的信用度、信用行为。自然的,一个企业信用状况的优劣则通过企业履约能力及履约程度来确定和衡量,对企业履信度高低的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企业诚信品质的培育成效。良好的企业信用需要良好的企业诚信品质作为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企业诚信品质的培育过程。

培育企业的诚信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诚信品质的培育离不开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弘扬和孕育,我们需要将诚实守信这一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让这一价值观成为企业所有成员行为处事的价值准则和价值指引,积极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将自身的发展同企业整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育自身诚实守信的品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诚实守信的能力。比如,企业以自己的内部网络为载体,开辟专栏,宣传员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事迹,以诚信为主题举办全员大讨论,使员工对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2.我们需要认识到企业诚信品质的培育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开展,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培育诚信品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让企业员工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品质培育的重要性,让企业全体人员认识到培育诚信品质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必备要件,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不容忽视,从而逐渐实现诚信品质的培育和发展。

3.把企业诚信品质的培育和企业信用形象的树立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企业诚信品质的培育创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三、企业诚信文化的培育路径

1.积极培育企业的儒商人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数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离不开企业伦理价值观的引导,也离不开企业家伦理到爱的品格的塑造和提升。其一,将儒家诚信思想文化同当代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进行良好的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共享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价值基础,赋予儒家思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企业进行信用文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深深根植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内心深处,成为企业员工行为处事的价值准则。其二,应着力建设和构筑培养儒商人格的教育培训体系,将当代企业家逐步培养成具有儒商人格的优秀企业家。

2.加强企业家诚信品质的培育。通过对世界知名企业文化体系的研究考察发现,这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到完善,并不是主要由外部环境影响所致,恰恰相反,这一结果是由企业内部的文化共同体的创新、创造而来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卓越的企业家是卓越的企业文化的人格化,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中多多少少的会融合着企业家的个性和印记。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企业家在企业诚信文化体系的构建,诚信文化氛围的营造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加以反映,当一个企业领导者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在其进行决策的做出以及对员工的引导当中,均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凸显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的时候,即使企业当中存在一定不信任的迹象,也会在企业领导者的影响和引导之下,逐步营造起濃厚的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家诚信品质的培育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努力培育一支具有良好诚信品质的企业家队伍,是我国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确立诚实守信的企业信用管理理念。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研究发现,国外企业通过确立诚实守信的信用管理理念来促进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并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全体共享的伦理道德规范,研究结论也告诉我们企业整体共享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有无和优良与否是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应积极确立诚实守信的企业信用管理理念,为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林健.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4.

[2]  王京,王树松.儒家义利观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J].理论观察,2015,(8):81-82.

[3]  吴继霞,孙凯.中西方信用管理思想及其发展[J].新经济,2016,(2):1-2.

[4]  熊文洋,朱方长.儒家诚信观及其现代价值探析——以《论语》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6,(12):119-120.

[5]  Ma L,Tsui A S.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es and contemporary leadership[J].Leadership Quarterly,2015,(1):13-24.

[6]  刘玉平.关于信用文化及其结构与功能的探讨[J].东岳论丛,2002,(3):89-91.

[7]  李颖.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文化建设[J].商业时代,2003,(18):52-53.

[责任编辑 文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