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

2020-08-10 08:44石福新王子权翁可立谢文斌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省域教育资源湖南省

石福新 王子权 翁可立 谢文斌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在国家战略层面的不断提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受到教育理念、区域经济、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湖南省域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从整合应用向创新融合过渡时期,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研究呈区域性失衡现象:一是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缺乏有效组织,多是以学校单体应用、县市部门级应用居多,相对封闭、孤立地开展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存在较为明显的资源自产自销现象;二是信息检索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示范学校与基础薄弱学校之间“数字鸿沟”现象在逐步扩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片面注重为教师讲课服务、固定式的讲解和演示、满堂灌类型的“书本搬家”式的课件影响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发挥。为扭转这种教育信息化资源失衡的现状,湖南省开展了省域内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二、实践

(一)以平台建设为载体,破解资源封闭孤立状况

省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实现开放共享的载体,是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的基础,更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和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的关键节点。为了破解省域信息化资源建设封闭孤立状况,打通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枢纽连通的节点,湖南省以“平台上移,服务下行”的发展思路,采取“顶层设计、整体布局、三级研发、研用同步”的建设策略,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网)和湖南微课网,构建了省级区域基于新课程新教材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体系,为湖南省中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支撑。

目前,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与现有各类教学资源201万条,资源容量2219GB,实名注册教师50余万人,全省中小学教师注册率达98%,三年累计访问次数为3.1亿次,资源下载量为0.53亿次,日均访问量约100万人次,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同类网站前列。

1.编制出版系列化的教学资源开发标准。编制并出版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物理共计17个学科《教学资源开发指南》《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信息化解决策略》,筛选教学重难点3324个,提出资源开发需求4648条,制定资源开发指南文档近400万字。

2.自主研发了基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精品教学资源。自主研发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等12个学科共3484条精品教学资源,其中动画资源1822条、教学视频资源860条、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165套、教学资源包637套,弥补了省内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不足,初步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学科教学资源,免费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放。

3.自主研发基础教育微课教学资源。研发12个学科3484条教学资源、17个学科5053条微课教学资源,弥补了全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不足,免费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放。同时上传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免费使用。

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和湖南微课网的建设使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结构化、合理化,解决了“学校单体应用、县市部门级应用居多,区域级集成应用少”教育信息生态失衡的问题,为广大师生营造实用、便捷、多层次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环境。为湖南省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大数据共享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构建资源共建众享机制

政府主导是指省级财政投入资金建设基础性教育信息化资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基石,将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视为民生工程,在出台的《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中,明确要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协同服务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财政经费的投入有效提升了省域内基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效率。

共建是指全省各级教育业务部门、中小学及有关资源建设产业在政府采购的框架中所实施的资源共建工作。众享是指全省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免费使用基础性教育信息化资源。

政府主导与共建众享是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过程中,湖南逐步形成了四种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各级参与、分级投入,政府逐步增加投入,最终全面提供免费资源”的基础教育学科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新模式;二是财政资金进行面对农村中小学的免费公共资源建设模式;三是以会员制为基础的资源建设联盟方式的共建众享模式;四是以特色资源为主体的付费资源建设模式。

(三)以应用提升为核心,推进资源融合创新发展

湖南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是突出了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培养学习者应用信息化资源的学习能力,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信息化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三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积极组织开展基于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的竞赛活动。四是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湖南以省、市州骨干名师为主持人,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实施基于信息化资源的跨区域、跨年级和跨学科“教”与“学”协作,强化了协作学习,将“名师课堂”与智能学习系统的诊断和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自适应学习技术,实现信息化资源的“示范用”。

近年来,湖南省以构建应用模式为突破,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基于网络资源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群(如表1所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高效用”。这些模式群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落实课标“新”理念,二是突出应用“重”融合,三是关注基层“讲”实践。

(四)以持续发展为重点,构建资源保障支撑体系

为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湖南以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保障为重点,以创新机制为驱动力,建立了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体系:管理体系、政策体系、技术系统、培训系统和应用体系,如图1所示。

1.管理体系。突出了资源建设项目带动工作项目的资源研发新理念,构建了“理念共识-模式共识-策略共识-学科分解-分工合作-共建共享-评价激励-优化融合-师生共赢-学校发展-区域推进”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管理体系,创新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管理工作机制。

2.政策体系。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支持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文件涉及资源建设与评审标准、资源设计开发、学科教学软件资源共建共享、学科教学软件资源建设等。

3.技术体系。组建了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及应用团队及湖南省微課网络名师工作室。同时,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引入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

4.培训体系。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的特点,创建湖南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遴选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基地,采取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科教师的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字资源的开发能力及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三个层面展开培训。

5.应用体系。一是构建“省-市州-县市区-学校”四环节应用体系: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示范应用-市州级学科骨干团队研究应用-县市区级教学竞赛促进全员应用-学校教师点击网站直接应用。二是开展基于教学重难点的资源应用研究,构建基于省级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应用模式群。三是开展市州、县市区、学校的资源应用绩效评估,并在网站给予定期在线公布,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融合创新。

三、结语

湖南围绕“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体系与共享模式、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评审标准》,编制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指南》和资源研发文本标准《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信息化解决策略》,建成了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及湖南微课网,提炼了基于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特别是湖南微课资源上传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国中小学教师免费使用,受益教师及学生近百万人,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中的区域性失衡现象,缩小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城乡学校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打通了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联通,为中部省区域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供了示范。

作者简介:

石福新: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建设(2533600328@qq.com)。

王子权: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微课设计与制作(576529979@qq.com)。

猜你喜欢
省域教育资源湖南省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