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悦,刘胜兰,王雪竹,羽 思,徐海峰,刘 伟,郑永昌*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100730; 2.北京大学医学部 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 100191;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肝脏外科, 北京 100730; 4.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北京 100005)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引起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1]。本病在世界广泛流行且造成重大危害,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类传染病前列[2]。当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所以预防是关键,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乙型肝炎已成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之间交往密切,高校人员密集,生活高度集中,具有聚居生活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隐蔽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容易出现传染病的传播及流行[3]。因此,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为了解北京市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以及乙肝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探讨有效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课题组于2015年6月至7月对北京市两所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随机选择两所高校,随机抽取2个医学专业,1个文科专业及1个理工科专业,各专业中根据规模抽取不同年级的3~6个班,每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
用基于现有调查[3~4]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生源和父母文化程度等)、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对待乙型肝炎的态度、相关行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以新媒体为主的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等共计38道题。调查时采用集中式自填方式,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调查员对调查者强调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注意事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当场收回,以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现场调查过程由同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负责组织实施及质量控制。
知识得分:乙型肝炎知识由13道题构成,每题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满分为13分;总知晓率=∑(答对题数×答对的人数)/(总题数×总人数)×100%[5]。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于18~27岁,平均年龄为(20.95±2.41)岁,其中,理工科学生138人(26.3%),文科学生96人(18.3%),医学生290人(55.3%)。男生256人(48.9%),女生268人(51.2%),大一年级学生117人(22.3%),大二年级学生114人(21.8%),大三年级学生128人(24.4%),大四年级学生164人(31.3%)。城市生源学生390人(74.4%),农村生源学生134人(25.6%),汉族学生493人(94.3%),少数民族学生31人(5.7%)。父亲受教育程度大多集中在本科及以上,为210人(40.1%),母亲受教育程度大多集中在高中/中专/大专,为257人(49.0%)。
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3分,平均分为9.27±2.78分,总知晓率为71.32%,女生平均分为9.67±2.81分,男生为8.90±2.66分,女生高于男生;汉族学生平均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平均分低于其他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大专的学生平均分最低;大二年级的平均分低于其余三个年级;文科生的平均分最低,医学生的平均分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生源地为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得分无差异(表1)。
524名被调查者中,知晓率低于80%的知识点包括:1)“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发展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越大”,知晓率71.0%;2)“下列哪项不是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知晓率仅67.2%,18.1%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而14.7%的学生错误地选择了“无防护性行为”“输血或血制品”“母婴传播”,而认为“不洁饮食”是传染途径之一;3)“下列哪个人群不是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仅75.2%的人选择正确答案“与HBV携带者共餐者”;4)“乙肝是否经蚊虫叮咬传播”:知晓率仅67.9%;5)多选题“乙肝的主要症状”知晓率仅49.8%,其中,黄疸、疲乏及食欲降低的知晓率分别为69.5%及78.4%;6)多选题“乙肝患者不宜进食的食物”知晓率为25.2%,其中仅63.5%的人选择“酒”,仅64.3%的人选择“油炸食品”;7)多选题“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理解正确的条目”知晓率为40.6%,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就读学前教育、烹饪工艺类等专业”一项仅50.6%的人知晓。其余知识点如“慢性乙肝是否可能转化为肝硬化、肝癌”“一般日常接触是否传染乙肝”“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等知识点知晓率分别为84.0%、90.1%、97.3%。
该部分分为“对待应病毒携带者的态度”及“自身预防乙肝的态度”两部分,将5分类变量整理为3分类(表2),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假如你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你会告诉别人吗?”,64人(12.2%)选择不告诉,296人(56.5%) 选择仅告诉熟悉的亲朋好友,90人(17.2%)选择不确定,仅74人(14.1%)选择公开信息。
表2 北京市大学生乙肝相关态度Table 2 Beijing undergraduates’ attitudes towards hepatitis B
调查对象的乙肝防治行为情况较好,大多数人去正规医院拔牙、做手术,不去非正规场所打耳洞或纹身,但有近半数学生偶尔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需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干预(表3)。
表3 北京市大学生乙肝相关行为Table 3 Beijing undergraduates’ behavior relating to hepatitis B
385人(73.5%)接受过有关肝炎防治的宣传教育。从健康教育需求上看,最希望的信息途径前三位分别是:学校教育(80.3%)、广播/电视/电影/网络/音像资料(65.6%)、 医生宣传(50.6%); 其中,287人(54.8%)最信任的信息来源是医生宣传,其次为学校宣传,占29.0%。最喜欢的宣传材料的形式前三位分别是:图画为主的材料如宣传画/折页/连环画(54.0%)、网络版材料如网站/微博/朋友圈(30.2%)、文字为主的材料如报纸/杂志/书/小册子(26.3%);喜欢的网络咨询或查询形式主要是:到医学专业的网站上查看(62.6%)、医学专业人员在线咨询(54.4%)、用百度或谷歌搜索(42.9%);喜欢的网络传播知识的形式主要是:文字+图片(68.5%)、文字+视频(31.7%)、动画或演示(26.5%)。
乙肝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染性较强、传播范围较广、致病机理明确的疾病[6]。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4.6%,强化接种率为35.83%, 接种率与强化接种率皆不高[1],HBV防治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应提高北京市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使这一人群更加了解如何预防乙肝,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从而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KAP)理论认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其发病率密切相关[7]。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乙肝的知识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乙肝防治的态度及行为,同时还将影响其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本次调查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乙肝知识总知晓率为71.32%,低于报道的结果[5],原因可能为本次多选题较多,每个选项均需判断正确方能得分,加大了题目难度。其他研究同样指出大学生的乙肝知识有所欠缺这一问题[8,9]。调查结果亦显示,对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北京市大学生的不同人群中有所区别,乙肝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应重点关注男生、少数民族学生及文科学生。
近年来,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人群获得乙肝知识的来源大大增多。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大学生最希望的信息途径前3位分别是学校教育、电视/网络等治疗及医生宣传,其中医生宣传和学校教育又是大学生最信任的两种信息来源,传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仍不可取代。大众传媒及新媒体途径不受地理条件和时间制约,有证据显示在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等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0]。调查结果亦显示,不论实体的宣传材料还是网络健康教育形式,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材料均需图文并茂。借鉴国际经验,国际糖尿病联盟向全球推出一个非常实用的健康教育工具“看图对话(conversation map)”,利用视觉插画(visual illustration)和活动卡片(activity cards)等进行健康教育[11],将其应用于大学生肝炎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
高校人员密集,大学生之间交往密切,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都在不断递升,大学生更是成为了易受疫情危及的高危人群。调查发现北京市大学生关于乙肝防治的知识和行为均有所欠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高校为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辅以新媒体手段,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患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