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视角下文化主题酒店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研究

2020-08-10 06:39:22张小妮樊友猛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资本课程

张小妮,樊友猛

(1.济宁市技师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 济宁 272000;2.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伴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游客体验需求日渐多样化和个性化。[1],标志着该酒店行业上升到旅游业国家战略层面。但是,与这种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与之匹配的专业性服务人才却存在很大缺口,建立在传统酒店标准之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与行业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供给侧改革亟需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文化主题酒店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本文着力探究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定位

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的管理与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素质,但其核心为“文化”。首先,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文化往往起源、分布于特定的地理区域,也正是地域依托性使某种文化成为旅游目的地特色资源。其次,文化又是一种资本,它能够内化于人类个体之中,通过性情、品味、能力等表现出来,在文化酒店就业人员综合素质中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另外,在主题饭店所在地的文化渲染和旅游氛围情境的赋彩下,该类型酒店中的工作者悄然发生着角色与功能转变,即不再单单履行服务和管理职能,还充当起地方文化的代言人、传播者,甚至成为地方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地域文化资本”成为切入相应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心视角,其反映的“文化—人—地”关系系统指出了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是地方院校强化旅游酒店教育特色的基础。

考虑到地方资源优势和院校发展特色,本研究选取儒家文化作为地域文化资本的典型代表,相应的主题旅游饭店为儒家文化主题酒店,以此为案例探讨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培养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地域文化资本,探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型酒店人才培养模式,为相关酒店行业输送优质人才。

本研究的案例地为济宁市。济宁市辖曲阜、邹城、泗水等12 个县市区,是著名的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发源地,儒家文化资源富集,拥有孔府、孔庙、尼山圣境等知名景区,并发展出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节事品牌。酒店人才培养的代表性院校为济宁学院、济宁市技师学院和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等,涵盖应用型本科到职业、技工院校等不同层次与类型,其辐射的山东特别是鲁西南一带生源具备一定的儒家文化资本基础,如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儒家文化礼仪与好客习俗等。当地的儒家文化主题酒店也积累了一定品牌优势,涌现出阙里宾舍、香格里拉、儒家花园酒店、名雅杏坛等一系列精品,其主推的儒家礼仪文化、齐鲁待客之道、孔府传统菜肴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游客口碑,为校企合作、实习实践提供了丰富资源。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根据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资本可分为三种存在类型[2]192-201。第一,身体性文化资本,指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内化于个体身体实践活动之中的文化资本形态,以习惯、性情、知识、教养、品味等表现出来,常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之中。相应的,与儒家文化主题酒店人才有关的儒家文化资本主要指当地人鲜明的道德品格、礼仪规范、人伦关系、管理理念等。

第二,客观性文化资本,指以具体物质和媒介为载体的文化资本形态,如文学、绘画、纪念碑等。相应儒家文化资本的客观形态包括儒家文化典籍、历史文化遗产等。仅曲阜的儒家文化遗产就有孔庙、颜庙、尼山书院、洙泗书院等,明清时期的孔府档案多达30 余万件,并入选世界记忆遗产。两院院士吴良镛规划设计的孔子博物馆也于2019年6月开馆试运行,珍藏的70 余万件文物得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另外,“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山东省于2018 年发布相应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 年基本建成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高地,到2030 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善之区和世界东方精神家园[3]。

第三,制度性文化资本,指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考试、考核等方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方式将其制度化。科举考试体系可视为儒家文化资本的传统制度形态。国家认定的“导游员”和“职业经理人”等称号是现代旅游酒店行业中制度性文化资本的典型代表。在儒家文化主题酒店领域,这种资本还无所体现,这也成为课程体系开发中的一项重要规划。

“资本依赖于它在其中起作用的场”[2]192,即文化资本的获得与每个人的身体实践行为紧密联系,必须经过“参与性对象化”,置于一定的体制性、境遇性的场域去获得。同样,儒家文化资本也存在于一定场域之中。本研究将学生儒家文化资本培育的场域划分为三大部分:课堂、田野和企业。传统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文化资本传授的前期主战场。但文化资本不仅仅是被动传授的,它也具有生产性,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其文化资本的自我生产。相比传统的课堂来说,田野和企业所提供的场域为文化资本的生产创造了更多有利的条件。田野指济宁市辖区内密布的儒家文化遗产,可供学生考察体验。而企业具体指儒家文化主题酒店,是学生后期的实习场所。

厘清儒家文化资本的存在形态和依托场域后,须进一步探究儒家文化资本的传递过程,如图1 所示。其中,实线代表教师和学生的行动路径,虚线代表文化资本传递路径。学生儒家文化资本积累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通过课堂学习吸收教师的身体性文化资本;第二,通过对儒家文化遗产的考察和体验获得客观性文化资本;第三,通过在文化主题酒店实习练就身体性文化资本;第四,通过课程结业考核、技能竞赛评比、就业资格考试等获得制度性文化资本。无论何种方式,教师都扮演重要作用,分为通过课堂教授进行的文化资本的直接性传递,通过指导田野考察和企业实习以及评价学生成绩进行的文化资本中介性传递。

图1 儒家文化资本培育的场域及资本传递机制

三、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吸纳多元主体的参与[4]。课程开发还是一项动态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规律和各阶段任务的衔接配合。

(一)走向一线——主题酒店从业者儒家文化资本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旅游管理部门了解本地儒家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等;并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访谈高层管理者对酒店发展战略、文化主题展示、文化人才需求等方面的理念与需求;选择代表性酒店进行专业教师集中挂职锻炼,增进对儒家文化资本的切身体会;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从业者儒家文化资本的占有水平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文化资本梳理和培育找准方向。

(二)课堂教学——适应主题酒店发展的儒家文化资本挖掘与传授

查阅儒家文化典籍及相关研究资料,除《论语》、《孟子》等经典外,重点梳理《孔子家语》、《孔丛子》等详细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活动的资料,摘编儒家文化的生动故事。发掘儒家文化在生活日用中的体现,查阅《阙里志》等地方文献,尤以记述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庭生活的《孔府档案》为重点,其中大量涉及孔府餐饮、文化交际、生活起居等方面,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与儒家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密切相关。最终从儒家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家文化、服务文化、休闲观、管理思想等方面汇编儒家文化资本的知识体系,作为课堂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授课采用三种形式:第一,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涉及儒家文化主题酒店的符号设计、氛围营造、产品服务和活动策划等,将其与儒家文化资本深入融合,穿插儒家文化在酒店运营管理中的运用实例,进行生动地案例和模拟教学。第二,邀请酒店高管进校讲学。聘请儒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者为学校客座教授,进行实战经验的传授。第三,田野考察教学。带领学生考察孔府、孟府、洙泗书院、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儒家文化遗产,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前两种方式主要传递身体性文化资本,第三种形式重在客观性文化资本向身体性文化资本的转化。

(三)校企合作——学生进入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实习的设计与操作

在全面考察和深入沟通的基础上,与部分儒家文化主题酒店达成合作意向,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的一线实习创造优良条件。学生实习岗位主要为服务技能岗,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管理岗。实习范围包括:具有儒家文化主题特色的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文化主题导览服务、康体休闲服务、文化商品服务、旅游咨询服务,以及相关节庆策划、演艺组织和互动性体验活动管理等。教师带队,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跟踪指导,提高其身体性文化资本的展现和运用能力。按照小规模、精品化、持续性的培养战略,进入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实习的人数每年控制在一定规模,毕业生实习的就地留用率争取达到90%以上。

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其作为该生该门课程学分能否顺利取得、毕业后是否优先推荐至优秀酒店企业工作的依据。该培养方案执行一定周期后,输送的毕业生人才达到一定规模,并取得较好反响,可考虑建立稳定的“儒家文化主题酒店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对相关人才在相关领域的就业资格、准入条件、等级晋升等做出具体限定,期望以制度性文化资本的形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含金量。这需要在学校、酒店企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的协商共议下完成。

四、课程建设方法

在儒家文化资本的摸底调研阶段,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中的常规方法。在儒家文化资本的整理和传授阶段,主要依赖于文献分析法和田野笔记工作法。在儒家文化资本的实践积累和应用阶段,重点采用教育学中的行动研究法[5]。即突出教师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全程跟踪指导,通过与学生一起行动来建立可共享的活动情境和可沟通的话语体系,易于发现该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镜鉴。

具体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构建路径如图2 所示。

结语

图2 课程体系与构建路径

本研究集中关注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与开发思路。首次将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引入到酒店人才培养实践中,提出“地域文化资本”的概念,用以标明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的核心竞争力和相关从业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按照行动者网络思想构建课程开发的系统场域,涉及学校、课堂、田野、企业等场所,以及教师、学生、企业管理者、旅游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不同行动者,在网络关系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于旅游院校课程开发和特色专业建设而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通过聚焦于人才地域文化资本和主题酒店的融合,以“文化—人—地”关系系统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理念,有望为文化主题酒店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宗旨提供理论启示。此外,儒家文化不仅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具有很大的规模扩张和地域扩张潜力[6],因此本研究的人才培养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资本课程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VR 资本之路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