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理浩,陈嘉成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身体活动[1]是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包括工作期间的活动、游戏、家务、出行和体育活动等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能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Ⅱ型糖尿病等,还能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从而实现对体重的控制;在改善情绪、感知觉、内部动因以及与创造力相关的人格维度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2-3]。缺乏身体活动已然成为全球第4大死亡风险因素,身体活动水平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疾病[4]。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群体的身体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和运动科学等研究的热点。身体活动水平从14岁开始呈持续下降趋势,由中学向大学过渡时,环境发生的改变也会对身体活动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在成年前期到后期,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尤为明显[5-7]。大学新生正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角色转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产品供给丰富,大学生由动态生活方式向静态生活方式转变趋势明显,身体素质逐年下降[8]。目前,全球成年人中有1/4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活动水平标准[9]。大学生中缺乏每周3次及以上课外体育锻炼习惯者超70%,大学生群体可能是未来人口中身体活动水平不足的高风险人群之一[10-11]。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12]建议向未达到身体活动推荐量的人群提供指导方法,以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少见关于大学新生的身体活动现状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非体育专业大学新生在校一周身体活动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大学体育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于2019年10月,从华中师范大学大学体育公共课30个教学班级中招募大学新生1 000名,平均年龄18.7±0.82岁。参与对象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均无明显生理缺陷,没有关节骨折或脱位现象,所得的抽测样本量大致符合2019年新生男女比例和学科比例(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n=1 000)
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long,IPAQ-long)进行身体活动水平测量。IPAQ长卷量表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整体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32,各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 0.53~0.81之间[13],内部一致性较好,为研究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可靠测量工具。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化,主要考察静止、轻度和中高强度等身体活动类型。1)轻度身体活动。例如在实验操作中的行走、逛街散步等;2)出行相关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例如骑单车、爬楼梯等;3)家务相关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例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4)高强度身体活动。例如体育课程(社团)相关的各类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素质拓展项目等;5)静坐少动时间。例如刷剧、看电影、午休等。此外,加入被测的年龄、性别、学科、每日步数、课时量等基本信息。
本问卷共7页,包含从周一至周日每天的身体活动情况,记录时间区间为8:00~18:00,被测人员通过回顾当天身体活动时间及内容进行问卷填写。填写完毕,由课题组成员统一收回。
采用Excel和SPSS 22.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身体活动时间均以分(min)为单位。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组别学生的身体活动进行差异分析,数据均以“平均分±标准差(M±SD)”呈现,显著性标准水平为 p<0.05。
本次调查共发放不记名问卷1 000份,因被测人员不慎遗失、损坏52份,收回948份,问卷回收率94.8%;最终剔除未按要求填写的废卷32份,问卷有效率为91.6%(见表2)。
表2 有效参与者基本情况(n=916)
根据IPAQ国际体力活动工作组[14]将问卷划分的3个级别评价标准:1)低强度身体活动指一周内未参与任何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2)中等强度水平身体活动:符合以下任一标准:①每周3天或以上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每天至少20min;②每周5天或以上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步行,每次至少30 min;③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计5天或以上,能量消耗合计600 METs·min;3)高强度身体活动:符合以下任一标准:①每周3天或以上高强度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合计1 500METs·min;②每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合计7天或以上,并能量消耗合计 3 000 METs·min。
调查数据显示,在916名被测中,每天以静态生活方式为主的学生占总68.4%,包括坐姿或卧姿状态下的阅读、休憩、做实验、使用智能设备等,整体静坐少动时间平均值超过300min;有78.3%的被测学生每天以从事轻度身体活动为主,最为常见的有,步行上课、购物逛街、扫地拖地等,时间在60~90min不等;仅有168名学生达到每天75min中高强度国家身体活动推荐量,占被测人数的18.3%,主要内容为休闲类和竞赛类体育活动,例如球赛类、跳绳、慢跑、健身活动等(见表3)。
表3 大学新生一周每日身体活动调查结果
为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身体活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就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男、女生身体活动分别作横、纵向比对分析。结果发现:对于静态身体活动而言,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男、女生之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即女生参与静态身体活动的时间显著多于男生。纵向对比发现,男、女生在休息日的静态身体活动时间较之休息日均有显著下降;对于轻度身体活动而言,通过横向对比工作日发现,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纵向对比时发现,女生的工作日与休息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女生在休息日所花费的轻度身体活动时间显著高于工作日,男生差异不显著;对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而言,男、女生在休息日与工作日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男生从事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显著多于女生;纵向比较发现,男、女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在休息日均有所提高(见表4)。
为考察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学科学生的身体活动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就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文、理科生身体活动分别作了横向及纵向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就静态身体活动而言,文、理科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工作日,文科生从事静态身体活动的时间显著多于理科生,而在休息日,理科生花费在静态身体活动上的时间显著高于文科生。纵向对比发现,仅有文科学生在休息日的静态身体活动时间较之工作日有所下降,理科生的静态身体活动时间不降反升。
表4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身体活动对比分析
就轻度身体活动而言,无论是在工作日还是在休息日,文、理科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纵向比对工作日与休息日发现,二者在不同时间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即文科生与理科生一周花费在轻度身体活动上的时间相近。
对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而言,文、理科生在休息日与工作日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理科生从事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显著高于文科生;纵向比较发现,相较于工作日而言,文、理科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在休息日均有所提高(见表 5)。
表5 不同学科大学新生身体活动对比分析
静态身体活动不仅耗能少,而且挤占了从事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本研究发现,除体育课外,目前绝大部分课程安排于室内,学生以坐姿为主,平均每天上课时长约为180min,久坐行为伴随着理论课程授课时间增加而增多,参与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有效时间也随之缩短,由此而言,静态生活方式与课时量密切相关。该结果证实了卢会醒[15]调查的关于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力活动的相关论据分析。研究建议[16],成年人应当保证每周至少参与150min的中等强度或者每天至少参与75 min的高强度有氧活动以预防疾病发生,进行相同时间中、高强度有氧活动的组合也能达到上述效果。
进一步调查得知,女生每天参与静态身体活动的时间高于男生的原因是因为女生偏文静,喜欢静坐听歌、阅读、写作等,心理特征表现为好静不爱动,而男生喜武不喜文。因此,女生静坐少动时长较男生高,这与杨秀锦[17]报告的结论描述内容相同。
在轻度身体活动方面,男、女生在工作日的出行方式多为慢走步行去自习室或周转于不同的课堂之间,时间大致相同;在休息日,女生参与轻度身体活动的时间高于男生,调查发现,休息日为女生出门逛街或参观风景区的高峰期,因此女生轻度身体活动时间较男生高。
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方面,男生每天的身体活动时间高于女生。出于性格差异和体能限制,男生表现出活泼好动、代谢旺盛、表现欲强等特点,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项大强度、不间断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来展现自己男子汉的体魄,如校园篮球赛、足球友谊赛等;女生更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性格偏内向,多数情况下不喜欢参与同场对抗类活动,而是更倾向于参加活动强度小,且以发展柔韧和协调为目的的运动项目,例如毽球、跳绳等。因此,男、女生在身体活动时间及能量的分配上存在不同,参加的项目也不同。长此以往,二者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日趋显著。所得结果与张中江等[18]研究比对影响男、女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关分析所呈现的结论一致。
研究发现[19],文、理科生因学科背景不同,在学习压力、生活方式、运动偏好等方面呈现差异。就静态身体活动而言,文科生工作日的静态身体活动时间高于理科生的原因在于文科生的学习内容以理论研讨、论文写作等居多;而理科生则更多的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科研实验、学术兼职或互联网社交等。在休息日,理科生的静态身体活动时间高于文科学生,究其原因在于理科课程安排了较多课外实验、实训环节,学生需要长时间在电脑、操作台等设备前动手操作,导致静坐身体活动时间显著增多,这与盛佳洁等[20]报告的不同专业大学生身体活动调查现状大致相同。
但在轻度身体活动方面,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在工作日参与的轻度身体活动通常以步行上课、走路去食堂吃饭和上街购物较为常见,而休息日则大多利用课余时间坐公交车、搭乘地铁前往附近旅游景点进行参观,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
调查后发现,就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而言,理科生较文科生更喜欢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常见的有器械健身、长跑等。在休息日,较文科生而言,理科生从事的身体活动强度高、持续时间久,尽管大部分理科生需要在静坐少动的状态下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实践操作,但学习或工作任务结束后仍倾向于组织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等,以此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和学业负担。文科生除了要兼顾上课及课外作业,还喜欢参加各种文学、艺术类等社团和学生工作,任务繁重,挤占了锻炼时间。所得结论证实了谢朝军等[21]对武汉市大学生的体力活动现状的调查结果。
1)华中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新生的生活方式以静态为主,静坐少动时间多,未达中高强度国家身体活动推荐量。
2)在静坐少动时长和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上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学科间差异,表现在男生比女生、理科生比文科生身体活动水平更高。
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学科划分及年龄阶段,设计每周锻炼活动指导方案。针对大学新生静态身体活动时间整体偏高的情况,可从性别、年龄、学科分类维度出发,着重发挥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课外社团活动中的“帮扶”作用,提供科学可行的身体活动方案和简便易学的健身指导计划,如搭配当前较为热门的体感游戏作为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有效地选择[22],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