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聪
(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阻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细胞坏死,该疾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80%以上[1]。患者多表现出肢体无力、麻木、神志不清等症状,即使经过治疗后病人在认知、运动、语言等方面依然会存在一定障碍,导致生存质量下降。及时采取康复训练干预能促进肢体、语言、认知恢复,改善预后。为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该护理方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5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目标,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8例,年龄49~76岁。观察组男性41例,女性36例,年龄48~77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早期指导康复锻炼、并落实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穿衣、洗脸等等日常工作。观察组予以个体化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品管圈活动
我院专科护士、康复师、护士长成立品管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了解其肢体、语言、认知等方面状况。并整理康复、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潜在风险,分析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指导方案。
1.2.2 健康教育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为老年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开展健康教育,详细解释疾病发生机制、康复护理的作用、重要性,提高其重视与配合。健康教育应当结合口头讲解、床边示范、视频图片多种方式,使病人能够理解。
1.2.3 日常能力训练
在早期护理人员应当协助、指导病人翻身,避免压疮发生。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对其进行进食、穿衣、洗脸、如厕、洗澡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开展日常能力训练可避免病人因生活难以自理而过度依赖他人,同时也能提高其自豪感与自信心。
1.2.4 体位护理
对其进行体位指导,指导翻身训练、髖部训练的体位要点,提高身体移动的灵活性。解释患侧指关节、腕及肘关节的活动方法,健侧卧位、仰卧位、两只拜访以及患侧卧位的体位摆放方法。
1.2.5 肢体护理
为促进肢体血液流动,避免肌肉萎缩需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按摩部位包括肩部、手臂、掌心、手背、下肢等处,按摩速度应当由慢到快,按摩力度应当由轻到重。每次按摩持续15~20 min,每天进行4至5次按摩。还可用冷、热毛巾交替湿敷于肢体,以刺激肌肉维持其张力。
通过健康状况调查简表对两组患者在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从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5项,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观察组的5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生存质量对比()
表1 组间生存质量对比()
项目 n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观察组 77 81.19±3.86 88.35±2.63 86.16±1.35 83.38±2.16 83.38±2.16对照组 77 78.36±2.76 83.45±2.54 82.16±1.35 79.33±2.43 80.33±2.43 t-5.233 11.760 18.385 10.931 8.232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是由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引起,早期可以通过促进脑循环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若产生功能障碍的问题则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2]。该疾病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即使抢救及时病人因神经功能受损对其语言能力、肢体能力等方面也会造成影响。术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恢复,能够避免产生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患者个体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且主诉性较差,认知能力不如健康人群,难以掌握康复训练要领,甚至自暴自弃[3-4]。个体化康复护理围绕病人为中心,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结合临床康复、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且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引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体化康复护理中,设定目标,分析现状,解决实际难题,提高个体化康复护理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护理个体化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中予以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康复效果,该护理干预方式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