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担当进取精神学理阐微

2020-08-09 07:24涂明君贾锡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

涂明君 贾锡萍

[摘 要]中国特色系统治理注重精神意志及其与组织目的、思想理论、政策制度等组织行为的系统协同。新时代以历史新时期务实闯创的改革精神为思想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仁勇三达德和赤子心、进取心等心性道德学养,以担当进取为核心诉求强化改革精神与治理意愿。因仁生勇,民族复兴之仁政目的更为明确,以敢于涉险滩强化勇毅胆量;因勇思进,奋发有为之意向更为明确,以钉钉子精神强化进取意志与韧实理性之互补关系;因进明智,改革道路更为自信,以蹄疾步稳实现快稳进取;以智践仁,治理理论更加自信,以应然顶层设计与实然基层摸索相结合实现仁政。这构成仁-勇-进-智-仁的“大仁政”治理循环,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意志对“中国之治”深层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担当精神;进取意志;系统治理;改革精神;中国之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0)06-0047-09

國家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共同的组织目的、思想理念和组织行为三个子系统,精神范畴是思想文化理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组织深层结构影响治理偏好及其变革方向。不同组织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诉求和组织意愿,它既体现了对组织目的的不同态度,也激发不同的组织行为,是联结组织目的与组织行为的内在重要环节,是组织效率、组织变革重要的驱动因素,故称精神驱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注重发挥改革精神的激励作用并根据时代需要创新发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践行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的务实闯创改革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化了改革精神: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篇,初步表达了改革领导者知难而进的信念和意志;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勇于自我革命,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表明改革既需要传承革命精神,也需要强化务实精神;2020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门以“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为题,收入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使命担当的7篇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担当进取改革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其全面和深化不仅体现在改革的对象领域、方法内容和行为方式,也体现在改革精神等深层结构。我们在互补系统治理的分析框架下认识和把握担当进取精神的生成逻辑和主要意涵,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特色系统治理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精神导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之治”的治理变革有重要意义。

一、担当进取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前一个时代精神的传承发展。担当进取精神是改革精神发展到新时代这个新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既传承了历史新时期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敢闯敢干的改革精神,也体现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践行初心使命的精神意愿;前者是担当进取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后者是其现实逻辑。

(一)“摸着石头过河”是担当进取精神的思想源泉

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时期的改革精神,人们最先想到的未必是大胆地闯、勇敢地试,而更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比喻。这些通俗的口语形象地表达了抽象的精神理念,易于理解、接受、贯彻和实施,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领导人用“打硬仗,啃硬骨头”“涉险滩”“钉钉子”等更多口语表达担当进取精神,延续了“摸着石头过河”等口语化传统。

当然,新时代对历史新时期改革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更体现于内在的精神实质。作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同时与现代科学哲学,主要是拉卡托斯的启发法(heuristic)[2](P55-62)和控制论系统论的反馈调控类似的方法论,在一开始就具有互补系统的蕴含。管理学界和实务界在很多时候将启发法翻译成试错法。严格来说,这个译法对启发法有所曲解,但试错的说法显然更接近大多数人心目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精髓。随着改革历程的推进,“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在思想认识上注重解放思想、试错探索与理性从容、稳妥地“试”之间的互补统一,而不是僵化地强调不允许犯错误;它在发展观念上强调稳步前进的渐进改革与快速发展的革命性巨变之间的辩证互补,而不是片面强调缓步慢行;它在治理方法论上蕴含了实然的实践机制与应然的制度程序之互补互动,将所摸到的石头比作制度建设的材料,而不是仅仅视为过河之后就弃之不用的垫脚石或敲门砖[3]。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有名的改革思想,就是在谈对制度进行“坚决彻底”但又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改革。邓小平强调,历史反复证明,“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鲁莽推进只会适得其反,而应该“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循序渐进。具体来说,就是“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由中央分别作出正式规定,并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在较长时期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条例,有步骤地实施”[4](P334-341)。勇敢而稳妥地试,是感性、理性与超越性的辩证融合,具有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互补性:有计划有步骤与坚决彻底,是发展理念上的互补;试点经验与体现集体智慧的中央规定制度,是实然机制与应然制度的互补。“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精神实质,就体现在上述互补关系之中。

渐进摸索的精神理念和方法导向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释放出巨大能量,但随着成绩的取得和改革的发展,试错摸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产品”——系统论称之为不可避免的冗余,也可称之为无组织力量。如当时的中央文件所指出的那样,助长短期行为, 减弱长期投资的激励,消费过度敏感, 引发较强的宏观经济震荡,金融系统脆弱, 易引发经济系统性风险等客观存在[5]。如何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

赫尔伯特·西蒙论证过:“用考虑个别行动来代替对构成完整解案的行动的考虑,可以得到很大的便利”,但也可能“具有副作用后果……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根本不能肯定完成一定目的的部分行动系列也能提供满足一切条件而且达到所有目的(虽然是只求满意的目的)的解” [6](P128)。换言之,个别试错性行动有内在的局限性。怎么办?西蒙的回答是:“实际的问题解决系统和设计过程不仅要把部分行动组合成问题解案,而且必须搜索恰当的组合方案” [6](P128-129)。启发式搜索的一般问题求解程序,不仅包括单个的试探性行动,还包括将数个行动方案组合成一定的体系,后者就是设计。

设计固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的功能就是克服短视性摸索行动的局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设计既是个别性试探摸索的必然后续阶段,更是整体性试探摸索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闯与稳、渐进与快速、实然摸索与应然设计相互补,是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的历史新时期改革精神的基本特征,它们在新时代改革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得到强化,是担当进取精神的思想源泉。

(二)担当进取精神是新时代深水区改革的现实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人们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方法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么它当然是存在一定盲目性和局限性的;但如果把“摸着石头过河”理解为具有互补系统性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闯和试,那么它就一定是有所规划、有所设计的。从历史新时期相关重要文献的表述来看,“摸着石头过河”固然强调摸索,但一直强调要有计划有步骤,换言之,作为改革基本方法论之“摸着石头过河”的完整内涵和精神实质中是蕴含着各种设计和规划的,我国多个五年计划即是明证。

事实上,作为历史新时期改革精神代表的“摸着石头过河”,其精神实质在提出之时就存在不同理解,有的侧重于渐进稳妥[7],有的侧重于敢闯敢试[8]。因为它过于依赖“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单一的口语化表达方式,难免有其含糊之处,被误会为不知道岸在哪里[9](P1-2)。在历史新时期的改革实践中,这些问题已经有所体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时代,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现实中确实存在极少部分人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认为如果只重视“摸”,不相信能实现“过河”这个目的,那么就会理想信念不坚定,意志渐趋消沉,稍遇风险就心生怯意,缺乏耐心与韧劲去克服困难;如果片面理解渐进摸索,或消极求稳,或浅尝辄止,自我满足于某个局部的摸索成就而逡巡不前,那么会失去进取心,不去思考如何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以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改革成果。

改革难免会产生新的问题,关键是想办法系统地解决问题。2012年11月,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亮相,就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在组织系统论看来就是提出明确的组织目的、共同目标,也被称为组织成员所要承担的使命或宗旨,需要有担当精神的改革者、建设者来担当使命。这就是生成担当精神的现实因素。同年12月,习近平到深圳宣示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继续向前,实干兴邦,全面深化改革。深水区的现实判断,是召唤进取意志的现实因素。显然,进取意志源于担当精神,担当精神和进取意志可以合稱为担当进取精神。

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方法论,现在也要提,要试点探索,投石问路,感觉稳当了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系统整体性,同时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10](P35)。这就明确肯定了新时代对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的历史新时期改革精神的传承,肯定了大胆进取精神,并且强调了这种进取精神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11]对改革精神作出了新的比喻。同样是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强调权变灵活性,不预设固定的理论框架,也没有预定的必须按部就班实施的行动计划;“遇河架桥”既强调勇敢面对“遇”的不确定性,知难而进,也强调“架”的计划性、建设性。架桥不是下河摸石头,它需要有河道和架桥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需要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图纸,最后才是按照技术工程规范施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遇河架桥”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2](P100),看似平常的话语转换,反映出改革精神之意涵及其背后思维模式和治理取向的演变。

二、初心之仁、担当之勇和作为之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的新时代,担当进取精神用为国为民的初心激发改革者的担当精神,因仁生勇,提振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豪情;为将这种担当落到实处,就要激励改革者的进取意志,因勇思进,砥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与历史新时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相比,担当精神对共同目的、共同信仰、理论共识、意识形态共识的阐述更为明确,要求更加严格,改革精神的勇毅性、务实性、稳妥性、系统性因之深化强化。

(一)初心使命之仁激发“敢于涉险滩”之勇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10](P30-31)为什么要啃硬骨头?是因为改革先易后难。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2](P101)。为什么要涉险滩?因为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能够摸到的石头都摸过了,要想进一步,就不得不面对激流险滩。所谓险滩,主要体现为如同藩篱一样的固化利益,如同毒瘤一样的贪污腐败。分割利益、割除毒瘤,无一不是对自身机体做大手术,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伤及自身,甚至死亡。但如果顾及这个风险,投鼠忌器,那么这个毒瘤扩散开来将不可收拾,有可能危及党和国家的整体安全。

如果说1978年的解放思想主要是要求每个人各自“放下包袱、开动脑筋”,大家比较容易“团结一致向前看”,戮力同心共襄改革盛举;那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风险主要来自“自己人”,来自机体内部,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更加复杂敏感艰巨的挑战,习近平提出“胆子要大”[12](P101),这是作为深化改革开放领路人的政治胆量和改革勇气。这种大的胆量、敢的勇气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我们党行仁政的初心和使命。

所谓仁政,最早出自孟子从民本出发的民悦国强,毛泽东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称为“大仁政”[13](P1)。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为民族复兴的使命,将这种共同目的作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确立的重要传统。习近平对传统仁政思想作了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三个敢于”就诠释了这种使命担当之仁和勇毅精神之勇的内在联系。习近平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意识,进一步表达了这种使命担当的最根本动因就是初心之仁。它既是作为一个政治有机体之中国共产党的大我初心,也是作为生命共同体之全国各族人民的大我初心。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来理解,就是大我的超越心反思初心的赤子之心;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超我反思本我的纯粹动因。

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14],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组织变革,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以全球眼光来看,敢于进行这种自我变革、自我革命的政党和组织并不多见。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具有这种勇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目的的执着追求,在于对自身的高期许和严要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强调敢于涉险滩的胆量和勇气,并不是为了冒险而冒险,它背后是以使命担当意识作支撑;只有保持纯粹的赤子之心,只有具有担当精神,才敢于在如此巨大的风险压力之下全面深化改革,革除体制机制毒瘤。传统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在这里发挥了深层作用。

习近平指出,党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体现,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而改革越到深处,就越要提高思想、政治和行动自觉,担当作为;要想在深水区担当作为,就不能有任何懈怠,不能有任何停一停、歇一歇的念头,必须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奋勇前进[15](P179)。这不仅用源于赤子心的使命担当意识系统深化了“摸着石头过河”闯与创的胆量和勇气,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革命和改革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表明担当与作为之间在实践上密不可分的联系。理论界有责任从学理上阐明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钉钉子精神中互补均衡的进取意志与务实理性

所谓作为,主要体现为知难而进的进取和艰苦奋斗的意志。以组织系统理论对组织使命、目的和文化的研究来看,担当精神与进取意志的确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织的存续,必不可少的就是组织共同目的,但不同的组织和个人为组织目的作贡献的意愿存在极大差异[16](P68-69),要想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卓越组织,就必须时刻追求进步,保持探索、创造、改善和变革的内驱冲动,不断进取[17](P27)。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先进性、追求卓越的组织,先锋队意识、先进性意识,都蕴含着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永葆进取意识、进取精神和进取毅力,增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越是矛盾大、问题多,越要“霸得蛮”,越要知难而进、勇往直前[10](P4)。进取精神之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为儒家的进取心、入世心、实学心,强调明知其不可为而为;用西方哲学来说就是实现自我。

所谓实学,就是落实于行动。换言之,进取心一定要体现在对行动的激励上。由此不难理解习近平反复要求以具体行动体现进取精神,要求党员干部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和团体利益掣肘,以更大决心积极主動推进改革[18](P509)。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解放思想、试错前进的同时强调理性从容、稳妥地“试”的务实理性,两者是互补均衡、辩证统一的[3] 。涉险滩的勇毅胆魄激发知难而进的进取意志是否会打破这一互补均衡关系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进取意志与务实理性非但不矛盾,反而互相补强,明确坚定的意志能更加坚决、更有韧性地强化务实理性,而务实理性的一步步向前推进反过来纯化和坚定了有为进取的意志品质。干事业要有理想、有计划,也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换言之,强调顶层设计,不是每天每时都在做设计、定规划,而是要在制定必要而精要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之后,就坚守定见,去干一件又一件平凡而琐碎的具体事务,去一颗一颗地钉钉子。改革进入深水区,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多,要看准了之后下狠劲去锤,下功夫去钻、去钉。显然,钉钉子不能总指望一锤子就能钉好,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15](P399-400),即要有韧性、有干劲、坚持到底,这既是进取意志的体现,也是务实理性的表现。

这里提出的钉钉子精神主要有两种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实,二是韧,以韧做实,站稳脚跟。所谓“实”,就是以理性务实的心态将事情做扎实,这就是要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摸经验、摸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才能真正作出一点贡献。

所谓“韧”,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意志品质,就是要“耐得烦”,不急不躁、锲而不舍、稳定有序地完成每一个必要的步骤,所谓一茬接着一茬地干出实绩,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才能跨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就能积小胜为大胜,稳步推进[19]。由此可见,通过强化韧劲,“钉钉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精神当中的务实性、踏实(踏石)性蕴含的进取意志更加突出,强化了改革精神的务实理性意涵。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们党要求在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中都坚持和发扬钉钉子精神。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作风建设方面,强调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反腐倡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去深化标本兼治;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要保持坚持不懈的韧劲,每件事情都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了“实”和“韧”的钉钉子精神:“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15](P54),进一步阐述了进取意志、实干精神与钉钉子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习近平要求全党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20]。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很显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钉钉子精神都具有更韧更实的时代要求,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赤子心、进取心等具有超越性的道德心性思想对改革精神和治理理念的深层影响。

三、担当进取精神与道路理论自信的相互强化

相对于历史新时期注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的试探性摸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明确自信,由此指引的道路更加明确自信,思想意识形态更加明确自信。这种智的自信强化了担当进取之勇的正当性,勇毅进取和务实理性的双向强化,更加明确自信和具体地体现在发展观念和主导方法的调整上,这强化了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一)道路自信与蹄疾步稳地稳中求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将稳和快互补地融合成一个系统的方法论,以渐进试错实现快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们党用“蹄疾步稳”这一新表述对我国发展速率提出新的要求[21],意思是稳步和疾速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有干事创业之进取意志推动的原因,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后心态更加成熟使然。

从词意上看,所谓“蹄疾”,主要是小步快跑的意思,如疾行、疾走、疾足等;还附带有敏捷和奋力的意思,如疾捷、疾便和疾力、疾争、疾作、疾战等[22](P296-301)。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拔除根深网杂的利益藩篱,痛打凶猛危险的贪腐“老虎”,打击懒政怠政的消极行为,这就是新时代的蹄疾,是疾力、疾战。当然,面对险滩和危险,我们不能一味使用蛮力,而是要敏捷腾挪,“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23]。此所谓新时代的疾捷、疾便。简而言之,奋力地、干净利索地解决问题,这是蹄疾用之于全面深化改革语境时的主要涵义。河流湍急的险滩上,看似稳妥地一步一望难免拖泥带水,或许还会带来更大风险;反过来,看清去路、看准时机之后小步快跑地迅速通过,干净利落,反而更加安全。不失时机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15](P177),我们要有蹄疾的意愿和心态,否则就抓不到稍纵即逝的机会窗。

全面深化改革在“蹄疾”要求下的“步稳”,除了强调一步一步地积小胜为大胜的稳妥之外,在结构稳定性上用力颇多,即在局部波动可控的前提下绝对保证整体的结构稳定,“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不能引起“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10](P33)。这里面蕴含着系统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一般人的常識中,要想稳,就必须慢,不能贪快,所谓变化太快容易出问题,还是慢点稳当,这其实是对改革的一种误解。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还是顶层设计的全面深化改革,基本精神都是改革,最终目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是从一种状态质变到另一种状态。而在两种状态之间的状态,系统调控论称之为中间过渡态。质变过程中,如果中间状态是不稳定的,系统调控论就认为这种变革是激进飞跃;中间过渡态如果是稳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实现质变,比如,婴儿一天一天地成长,每天的变化连续且微小,所以其过渡态是稳定的;但几个月之后,婴儿的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系统调控论定义为渐变。显然,渐变最终也能实现质变,其关键在于中间过渡态保持稳定,而不在于速率快慢[24](P151)。渐变可以快速实现质变,我们几十年“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证明了这个原理。

我们结合这一原理去理解蹄疾步稳的要求很有意义,它可以预防某些缺乏正确政绩观的人好大喜功,打着快速发展、打着“蹄疾”的旗号鲁莽行事,以所谓的“小破坏、大建设”大兴形象工程,侵占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谋求不恰当政绩。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强调在保证国家总体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目标更为明确地涉险滩、意志更为坚定地钉钉子,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地奋力革新;其次就是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稳是主基调,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25]。蹄疾步稳表达了新时代意欲有更快作为、更大作为的进取意愿,表达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将更快发展与更稳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了历史新时期“摸着石头过河”稳中求进的进取意志。

(二)理论自信视域下互补的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

精神要素关联着组织目的和组织行为,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中国梦的明确目的相对应,新时代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需要有超常的担当进取精神,也需要有强大的理论自信,用以指导宏观组织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从学理上讲,“摸着石头过河”所体现的启发式探索是蕴含着设计的,它也是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调控论的一个基本方法。顶层设计原本就是从这一基本方法中派生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系统工程理念,指从系统顶端、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安排。

我们党将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治国理政,正是看到了西蒙所说的“个别行动”所带来的副作用,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新的结构性巨变和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格局的诸多不确定性等。如何在推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防止偏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混乱,使改革能够稳健有序地加以推进?我们必须站在顶层“对未来改革方向的界定、对扭曲的经济信号的调整、对新利益轨道的设计”[26]进行系统规划。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提出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理性因应环境变化对改革发展的理念举措进行调整,它源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适应性实然摸索,体现为应然性的结构改革,是一种既有勇气也有理性的勇智兼备的担当进取精神。

所谓结构性改革,在组织系统论看来就是制度改革。邓小平对制度建设的过程和目标有一个期待:“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7](P372)。如果说历史新时期主要侧重于摸石头、摸规律、摸理论和摸制度的话,那么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的理论上显得更加成熟自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政策制度的系统规划、整体设计也更加自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10](P34)全面深化改革提出顶层设计使改革的目的导向和问题导向更加统一。之所以担当使命、自信能够解决问题实现目的,之所以我们党有制度自信、制度担当,就在于我们党有理论担当,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能够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要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28](P14),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制度体系建设目标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及随后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注重制度建设,“四个全面”制度主线贯穿战略布局。经过前期的打基础,中期的全面推进,习近平强调,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15](P179)。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系统的制度推进系统治理[29],理性的制度和治理担当更加注重系统性,更加成熟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担当和理论自信不是自满,不是人们根据理论就可以制定出巨细无遗的详细计划,更不是所有制度可以一揽子解决。习近平指出,“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10](P341-342),“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8](P497)。换言之,有了理论担当和自信的顶层设计,依然要坚持循序渐进、稳妥务实的理性精神。习近平强调,宏观的顶层设计要注重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如反复要求“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30][31],强调顶层设计不仅要来自理论自信和宏观判断,还要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注重微观层面基层摸索的经验和建议。理论与制度自信下应然的制度设计要尊重实然的摸索,既包括宏观组织层面循序渐进的摸索,也包括微观层面人民群众的实践,这不仅是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的历史新时期改革精神的基本蕴含,也是新时代担当进取改革精神的基本蕴含。

四、结束语

以历史新时期“摸着石头过河”为代表的改革精神为思想源泉,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仁勇三达德和赤子心、进取心的心性道德,新时代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更为明确的国家目的中生发出守初心担使命的担当精神;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更多困难、更大风险的砥砺下,这一精神合逻辑地推演激发为知难而进、奋发有为地干大事、创大业的进取意志。它们可以统称为担当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既总体上体现为仁政的目标更为明确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勇毅精神和进取意志,也具体地体现为意向更为明确后实和韧相结合的、更加踏实有力的钉钉子精神,道路更为明确自信后蹄疾步稳地稳中求进,理论更加明确自信后应然制度设计与实然摸索机制相结合的互补型治理取向。以上构成仁-勇-进-智-仁的“大仁政”治理循环,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意志对系统治理中国方案深层结构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之治”的中国智慧。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所体现的担当进取精神,继承发展、深化强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敢闯敢试、务实前进的改革精神,进一步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的改革精神。它使中国特色系统治理体系中的精神文化更加自信,理应坚持并发扬光大。我们不仅要更好地将科学理性与奋进精神相结合,在每一项具体决策过程中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以钉钉子精神不懈地进行制度创新,还要将这种宏观抽象的精神更好地与微观实践相结合,与每个改革者的原动力、内驱力相结合,更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担当进取精神,发挥所有改革主体、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将蹄疾步稳的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到每一件具体工作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中国之治。

参考文献:

[1]涂明君,张志明.从一竿子插到底、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治理——互补系统理论视域下70年国家治理模式变革[J].理论学刊,2019,(5).

[2][英]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涂明君,张志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互补系统蕴含[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6).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王 曦,彭业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中国改革模式的演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6][美]赫尔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7]林毅夫.“休克疗法”:震荡后平添困惑;“摸着石头过河”:渐进中愈见明晰[J].理论学习月刊,1994,(12).

[8]蔡国江.“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内涵和意义[J].党的文献,2006,(5).

[9]王小强.摸着石头过河的困惑[M].北京:大风出版社,2006.

[10]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精神[N].人民日报,2013-01-05.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4]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美]切斯特·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7][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9]習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20]习近平.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7-10-29.

[21]习近平.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N].人民日报,2014-03-01.

[2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八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3]习近平.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3.

[24]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7.

[26]刘 鹤.“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N].中国经济时报,2011-03-20.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9]涂明君,张志明,周骏驰.通往善制之路——互补系统论视野下中国治理制度的探索完善[J].探求,2020,(1).

[30]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DB/OL][2020-08-07].http:∥www.gov.cn/xinwen/2020-08/06/content_5532818.htm.

[3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DB/OL][2020-10-12].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20/1012/c117092-31887713.html.

责任编辑:王 篆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中国之治”的五重成就与崭新格局
“中国之治”的财税看点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遵循
“中国之治”的新未来
“中国之治”彰显全球魅力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