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 罗争光 刘奕湛 林晖
天下大治,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寻。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是会议的鲜明主题。
蓄积七十年磅礴之力,奋进新时代筑梦之途。
时代正见证,历史将铭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改革创新、开拓前行,不断迈向“中国之治”更高境界,必将实现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新的中国贡献。
金秋时节,北京展览馆人潮涌动。走进“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沿着波澜壮阔的时光隧道,人们纵览新中国70年来改天换地的巨变。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选举制度……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展品,勾勒出70年发展奇迹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初步确立到逐步完善、从探索前进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跃升曲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出许多重大改革,使得中国飞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高效和成功。”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戴维·戈塞感慨。
站立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求索之路,始终高擎真理火炬、深植中国沃土——
2019年9月,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会徽高悬。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在这里召开。90岁的田富达置身其间,纷飞的思绪,不禁回到70年前。
那是1949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各界贤达共商建国伟业。时年20岁的田富达作为参会代表,怀着欣喜之情,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憧憬伟大祖国的新生……
制度,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不能指望搬来一座“飞来峰”。“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发人深省。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探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形成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之治”奠定制度基石。
求索之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归依——
“你们叫翻身村?翻身了吗?”51岁的湖南省龙山县翻身村村民李红云,曾经窘迫于这个问题。
如今,走在街上,已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李红云昂着头:“我現在就盼着别人问呢!”
小康路上的一张张笑脸,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更源自以人民性为鲜明特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从“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义务教育制度,到“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的收入分配制度,再到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并非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蕴含着暖心的温度。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下最好的注脚。
求索之路,始终在传承、坚守中与时俱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打破“理论禁区”,为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洞察时与势,融通“制”与“治”,深刻把握发展的“变”与“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系统完备,涵盖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科学规范,各项制度设置合理、程序严密、于法周延;运行有效,制度之间运转协调、顺畅有序,不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总体合力……
累土不辍,丘山崇成。
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发展壮大、日益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之治”在波澜壮阔中谱写华章。
数日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结束了任内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例会。
经济增长几近停滞,就业增长放缓,通胀持续低迷,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日益高涨,德拉吉的继任者将继续面对欧元区之困带来的难题。
目光投向东方。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2%、消费增长贡献率超六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中国经济“三季报”,压力下更显韧性。
中国经济之稳,得益于有力有效的宏观调控,得益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曾经拥有人口红利,并长期拥有改革红利,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路子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收获,将带来更大的制度红利。”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晋说。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6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前所未有的改革蓝图,指向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指引社会主义中国继续前行。
6年后的今天,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奋进,中国已经站上怎样的新起点?
以愈加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完善和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依靠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越来越完善的对外开放制度,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
中国之治,正在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着有力保障。
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奋进,中国还将面对怎样的挑战?
环顾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涨潮落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散,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催生发展理念模式深刻变化,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已在眼前……
聚焦自身,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深远,各类挑战和风险交错叠加,改革发展稳定重任在肩。
更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亟待破解: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比以往更加需要既确保效率也维护公平、既鼓励竞争也保障底线、既尊重差异也凝聚共识;迈向高质量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等,完善制度环境,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盼亟待回应:
应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如何让庞大的老年人群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面对“留不下的城市”与“回不了的乡村”,如何让亿万农业转移人口“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梦想照进现实?
……
制度,是破题之钥、治理之基。
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奋进,就是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31位!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以15个名次的跃升,首次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前40。
“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制度安排落地生根:在北京,一个小时不到就能办完二手房转移登记手续;在深圳,已实现企业营业执照“秒批”……
如同硬币的两面。制度的好坏决定发展的优劣,发展的进程亦能推动制度的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相匹配,制度的现代化已然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制度法律等作为现代政治要素不断地、连续地从低级到高级突破性的变革。”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这一过程一定是不断升级、增强的过程。
不日新者必日退。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在与时俱进中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变化的形势和任务,不变的梦想和使命。
拉长时代的坐标,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前行之路更加清晰——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
“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话语,标注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创的辉煌,也开启了新的伟大出发。
两年前,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国之治”时间表、路线图——
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
破解这些难题,创造新的历史,都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更大步伐。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回望极不平凡的来路,眺望指引复兴的前路,我们比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更加需要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逐梦新征程凝聚强大力量。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
“气势恢宏、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刚刚落幕的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以国之大典惊艳世界。西班牙《国家报》网站评论:“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具创新能力和更宏伟的国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金民卿认为,“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从一穷二白起步,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古老的东方大国扎根生长,让一种新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神州大地上完善发展,历经无数风雨艰辛而生机勃发。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既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又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方向坚定、行稳致远。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80后煤矿工人董林为煤矿工人“代言”的第七个年头。
几年来,他连续提交免征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个人所得税的议案,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正是这样的制度设计,申纪兰这样的普通农民能影响国家根本大法的修订,农民工、快递小哥等能参与国家大计的共商。
正是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国国家制度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凝聚人民智慧,从国家议政殿堂到田间地头,都闪现着一道道“中国之治”的时代风景线。
前进路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各项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中,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使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工作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10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继续审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这是此项关系全民的基础性法律第三次进行审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从制定到一次次修改,映射着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的进程。
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要靠法治守卫。
“新的征程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就能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说。
激荡自信之力,走好自信之途。
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进,我们清醒而坚定:
要在不断推动制度創新、完善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功夫,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产生制度合力;要在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上下更大功夫,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1957年,新中国的缔造者言语谆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2019年,新时代的领航人庄严宣示:“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提供更好制度保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人类制度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