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欣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认知不断的深化,阅读成为教学最佳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成为教师的关注,从小学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日渐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在这一时期为学生制定良好的阅读思维课堂,让学生掌握思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长的教学高低,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随着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发展,让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有了更精进的方式,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提升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119-01
一体化教学策略是响应新课改要求而实施的一项融合化理念,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阅读和写作被认为是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关键性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密切的关联。因此,研究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形成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要求之下,语文教材进行重大改编,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策略与教学理念,将认真对待语文教学,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重视语文作文的学习,认识到作文与阅读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断的记忆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能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摘抄优美的语句、运用多种写作方式,在这种教育往往让学生局限于作家的思维模式,作文写作也缺乏新意,写作水平也难以提升,因此,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让教学体现思维发展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之乐》一文中,从文章中可以解读到拟人、夸张、暗喻等修辞手法,文章内容深刻,令人热血沸腾,在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联系学生所读的阅读材料,鲁迅先生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花,只有读过很多书,才能酿出蜜来……”周恩来说“为人类之崛起而读书”,学生们说“为打造优秀的自己,去吸收读物的营养”,以此展开教学内容,如果可以教学联系生活,将生活中所学应用到作文中,将会是优秀作品。学习之乐,在于人之所乐皆源自学习后的充实,正如学生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才了解到精神食粮的可贵,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增长见识、扩散思维的最佳方式。古诗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阅读与写作融合一体,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也成为成长的最好伴侣。
二、深入阅读扩展知识面,加强写作重视融合教育
鼓励学生进行深刻阅读,多阅读、常写作,增加对文学作品感知,通过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从未接触的生活世界,并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后,既能为自己的写作积累大量美文佳句,也能从作品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养成分,将阅读与写作同时并起,具体如下:
在学习诗歌写作《寻隐者不遇》时,从诗歌内容出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诗中意思并非难以理解,仅仅三言两语就交代清楚地点、目的、人物等基本要素,既简洁又形象,这基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与广泛的阅读,才可能以短短几个字就展现出一副生动的场景。教师一定要将阅读与写作融合一起,以新型的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教育,正如文章中指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学习诗歌理论之后,多尝试写于此相关的作文风格,让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加深其感受,记录真情实感,进而促进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以“一体化教学策略”为理念,促进学生阅读、写作技能
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策略,成为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是从小学阶段就需要注重的必要事项,培养小学生最佳的时间就是小时候,在任何思维尚未完全建立之时,必须通过以下环节,开展此项策略。
在小学教育课堂《狐狸与刺猬》中,从开篇的文章介绍来看,铺平写实的记忆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在之前,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写作课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仅仅是语文学习中的附属课程,但现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教学,“狐狸的学习战胜了狡猾,刺猬也变的友善……”采用拟人的风格将两位人物的性格走向详细描述,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将具有极大的意义;让学生自己扮演文章角色,体验角色人物,用自己的视角将人物重新杜撰,这是为写作训练而打下的基础。“如果刺猬从来不会展开自己的小刺,以友善对待自己的朋友或其他陌生之人,那么,会不会狐狸也收起敏锐的心思,与他人友好相处?同学们,这样的结局你们可以做到吗?按照自己课堂所学,课后完成文章内容的模仿写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和理念,是为构建良好逻辑的而设计的教育,在一体化教学发展的之下,学生越来越注重的思维品质,注重构建小学语文阅读体系。在现当代的知识教育中,语文是三大主力之一,必须毫不动摇的掌握其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伴随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冀斌.拓展性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