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莉
摘 要 教育部关于小学教育问题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较为关注,尤其是数学这一学科,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意识、抽象思维、推理能力以及应用实践等内容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关键。自新课改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科性强的数学,或是文科性质的语文,都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但在接触核心之前,入门级的教育必不可少,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感知;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069-01
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数学基础感知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教育越来越受国家关注的今天,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之前的“棍棒式教育”,通过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建立以培养学生数感能力为导向的数学教育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开拓眼界,拓展知识面,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体系。
一、在数学概念中找寻数学核心,促进学生数感感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科目,计算方法、解题策略、公式等都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技能,小学作为数学的启蒙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的培养,从基础深入培养学生数学感知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此,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就是为学生能够更长久地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学习《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之时,首先,让学生以自己所认知的数字开始,每一位同学发言一次,从开始就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让孩子做自己最喜欢的数字形状,并将自己的数字动手操作记下来,讲给其他同学,依次传递,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教师在听学生讲述过程中记录每一个孩子的表现:“这个数字可以多种多样,同学们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在上课期间,保证孩子的注意力:“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数字呢?”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在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长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引导孩子更深入地探索:“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东西,生活中每一件物体你们都可以叫出名字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最大的三位数是什么?最大的四位数呢?那我們今天布置一项任务,将你们明天从早上到晚上所见到的东西一一记下,然后告诉老师它们的总数,作为我们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记录与练习中学习数学。
二、呈现课堂教学方式多样性,让学生表达数字感知
虽然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思路,也未记住数学乘法口诀等必要公式,但建立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将孩子保持在自己的课堂之内。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性的呈现,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数的运算》时,借助教学方式多样性可以高效完成课堂内容。数感的培养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而兴趣是助力学习的良好工具。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数的运算来玩游戏:首先,将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相互考核,“3+3+4=?”下一个“5+7=?”依次进行。锻炼学生口算能力,提倡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提出算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联系算数的口算。这样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习更加深入的知识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自主地将每一个数字做到记忆,主动地找出数字的奥秘所在,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数的运算,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感知,让学生学会表达数字的能力。
三、充分运用数学题型,理解数学感知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一般是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出规律简化问题是数学学习中必要的方式方法。由于小学生是一个自制力较差的群体,在学习数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提出新颖的提议,数学的学习必须加以练习,课堂是学生锻炼的最佳时期。
在学习有余数的应用题时,设计数学教学方式,“同学们,应用题其实与计算题相差的就是语言理解能力,每一个计算题都可以通过编写可以改编成应用题。”教师从课堂的学习中熟悉每一个学生,找到他们自身的优点、不足,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有利于提升的渠道,在课堂上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空间,及时表扬学生。口算是一种技能的锻炼,可以不用计算就掌握应用题的思路,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见解,对题目做出预判;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同学间的相互团结,有效的激励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的课程讲解必不可少,每一次课程结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数学思维呈现给教师,逐渐养成自己的数学感知思维。
四、结束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深入学生兴趣的理念之一,从以上教学方式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学习从建立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开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索取营养。正如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科目,举一反三、深入问题,就会解决问题。因此,不论任何情况,建立良好的课堂表达,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全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