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爱军
高净值人群偏爱房产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净值人群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发展和居住类产品更迭的进程加快,高净值人群的购房偏好一直保留了下来。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财富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大中华区拥有600万元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已经达到494万户,其中拥有600万元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达到 178 万户;拥有千万元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98万户。
高净值人群规模仍处在扩张过程中。中国建设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推出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测,展望未来,在克服了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之后,2023年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有望达到243万亿元人民币,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恢复为约11%。
据调查,地产仍然是高净值人群最主要的资产配置选择,他们通过新购、置换或优化手中的房产,来沉淀家庭财富。目前国内有不少针对高净值人士置业服务的机构,尤其是海外房产开发商,更是把目标客户精准地锁定在了高净值群体上。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千万元资产高净值人群平均年龄38岁,平均年消费占总财富的4.3%,地产是他们最主要的投资方向,海外置业越来越多地成为这类人群的选择。当然,选择在海外购房,除了投资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诸如资产的合理配置,为子女海外留学做准备,甚至考虑日后养老自住等等。
诺亚财富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反映了这种变化。调研数据显示,有六成高净值客户已经配置了海外资产,并有七成左右的人计划在未来增加海外配置。
选择房产主要关注些啥
高净值人群选择房产,主要关注城市的发展潜力、区位、生活圈层以及周边配套情况等。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普通购房者对物业的选择没有多少区别,但其实不然,高净值人群购房关注的要素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高净值人群买房,首先要选择的是城市。在这个群体看来,能够满足高净值人群国际化、多元化等资产配置需求的,无非是上北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南京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城市。这一特点,在海外置业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欧洲城市伦敦、奥尔良,北美城市纽约、多伦多等等,都是颇受高净值人群关注的城市。
在地段选择方面,高净值人群做得最到位。在高净值人群看来,住宅升值的首要因素来自城市定位和地段价值,核心区位的升值空间往往比较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核心地段的住宅更容易受到高净值人群的关注。
高净值人群同样也关注配套情况。一般来说,这类人群由于公事繁忙,时间观念也相当强。因此在社区配套方面,如何提高办事效率,会成为他们在选房过程中要考虑到的问题。高净值人士的外出频次较高,因此发达的立体交通路网成为其必选项,就是为了给自身提供最为便利的出行条件。
另外,高净值人群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更为关注,在教育资源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学区房为何能够卖出高价的内在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高净值人群的关注,使得学区房的价格得到了有效支撑,并高出周边其他品质相当的非学区房15%左右。
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做邻居,也是高净值人群关注的因素。通常情况下,高净值人群较为关注个人和家庭生活圈层的营造,强调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选房挑邻居,在高净值群体看来,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带来哪些启示
我们为何要了解并学习高净值人群的选房技巧?这里面大有文章。
作为普通购房者,购房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房价因素。这种想法不难理解,对于大多数购房者来说,他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早日实现住房梦,只能把房价因素放在首位。因此,在买房过程中需要作出取舍,比如牺牲地段、交通、配套等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在房价优先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兼顾一下高净值人群选房的思路和技巧。记者的朋友小李 2007 年底买房时,在市中心看中一套总价为50多万元的次新房,但面积不大,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外围以同样的价格买了一套小三房。10年之后,这两套房产的价值虽然都已明显上升,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明显。由此可见,在买房过程中,选择是何等重要。
当然,普通购房者选择余地并不大,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住房,但高净值人群的购房思路是值得参考的。比如,如果无法在一线城市购房,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房者应该选择有发展潜力、对人口吸纳能力强以及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再比如,如果无法在核心地段买房,只能选择在外围区域置业,那么购房者也要考察所在区域规划情况,并确定其发展前景之后再出手,這也比随便买一套更加靠谱。
为何要这么操作?理由并不复杂。对于大多数购房者来说,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到两次的购房机会,首次购房为了过渡,第二次买房为了改善。如果在首次购房时,买到保值增值空间大的物业,无疑对未来改善住房条件是有利的。就如同前文中提到的小李,如果当初咬咬牙再多拿出一些钱,买入那套次新房,那么他在将来准备换大房的时候,现有房产可以卖出更高价格,这样他手中显然会更加宽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