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2020-08-09 08:38王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日益加剧,生态环境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生态管理对策的制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实现对不同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与管理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介绍对于不同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不同评价研究方式,分析其保护措施与管理对策,致力于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环境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并没有给予重视。生态环境恶化依然在发生,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现象依然严重,据此情况,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保障生态环境恢复政策的实行,但是将政策落实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明确需要优先采取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而评价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被认为是确定重点区域的有效方法。自古以来,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土地生态系统会对人类活动作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正是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的反映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发生生态环境变化的可能性。所以,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实质是,假定无人类活动影响,在自然情况下某一生态区域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敏感性越高,则说明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越大,越需要重点关注,优先保护。

2研究方法

现阶段,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依然是侧重于某一种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针对城市的生态问题这一对象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利用GIS技术,结合生态因子评分,对城市区域进行评价。其优点在于,对于划分过后不同敏感性等级的区域的评价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展现方式相较而言更为直观,可操作性更强,便于大众理解;缺点则是,这种评价方式多带有主观因素,受评价者的主观意向影响较大,现阶段依然无法完全定量研究,处于半定量研究状态。第二种评价方法是借助ArcInfo系统作为分析平台,从而对城市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这种评价优点是较为客观,且体系清晰。评价者通过制定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单因子生态因素的敏感性标准,同时制定相应的权重,对已完成评估的单因子等级与权重进行单因素图的叠加,利用计算机合成单因素图层,根据土地利用的敏感性不同对每层制定不同的分级。之后再加以加权,形成综合生态因素分层,将现实的建筑物,土地、水域等叠加,最终得到模型。缺点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通过重复的加权与分级来保证最终生态模型的客观性,同时对计算机技能以及系统平台的理解要求较高,不断地合成图层,叠加道路建筑,都要求评价者具有一定的專业性。

2.1生态环境因子选取原则

(1)科学性:综合理解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概念,保证进行因子选取时在理论上具备科学性和完备性。(2)可操作性:强调选取的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要保证能够获取,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得到测量,或者有明确的指标展示,同时保证因子的可控制性与可取性,既可以通过人为调控,也具有一定的统计基础。(3)主成分性:在众多可选取的评价因子中,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因子的重要程度排列出不同优先级,并能够选择出具有该区域代表性的主要因子,即为主成分性。

2.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除了评价因子的选择,在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的选择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方面。选择的指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果是否准确合理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必须能综合的反映各方面要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筛选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法、因果法、频度统计法等。实际筛选中,通常会将几种方法综合联用,根据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原则综合评估,建立体系的主要指标层次。利用好的指标,减少次要指标占比,补充其他需要的相关新增指标。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针对不同生态环境,研究其敏感性要掌握不同的方法,首先应该确定当地环境的单因子因素,设计不同的层面,并按照当地环境特征对不同层面加以相应的比重,可按照某一单因子生态因素单独分析,亦可以综合不同层面评价整个区域生态环境。按照综合评价的差异对目标区域再进行小的区域空间划分,根据各个小的区域范围的实际情况保证能做到有重点、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生态治理,对生态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恢复措施,同时对之后生态环境管理的方针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3.2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式,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管理是对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环境敏感性的评价与研究并无统一的标准,对于不同的生态研究对象的评价模型还在完善当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尺度,尚不存在完整的被普遍承认的评价体系。其中,应用较多的德尔菲法,虽然会有一定的权重确定,并且操作简单,但是其掺杂较多的评价者的主观意向,从而使权重比例无法完全精确科学,依然需要改进。通过生态划区进行生态环境的管理这方面也需要完善,需要管理者掌握足够充分的资料,结合不同分区的经济、社会因素,了解包括农、林、牧、耕地面积等方面的数据,从而体现生态指标。但是现实情况下,这些指标及其难以收集获取。

作者简介:王静(1984.08-)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廊坊市生态环境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贾三满,张群,路璐.北京大清河流域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J].城市地质,2019,14(03):1-6.

[2]徐晓伟,石小亮.基于GIS的宁安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J].环境影响评价,2019,41(04):40-45.

猜你喜欢
评价方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