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葫(长江师范学院)
小N,女,29岁,某高校辅导员,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进现在的学校担任大三年级辅导员,同时负责学院团学工作。去年学院新领导上任,因为觉得新领导要求比较高,小N开始出现工作不适应的情况,时间久了觉得压力非常大。去年年底小N主动提出不再兼职做学院团学工作,学院同意并调整为兼职做党务工作。因为不适应新领导工作方式,加之小N因工作已4年,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感,萌生考博念头。最近,学校学生处、组织部因岗位空缺分别向小N抛出橄榄枝。面对职业生涯重要的十字路口,小N不知该如何选择。
我对小N的初步印象是比较健谈和干练,对自身具有基本的认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通过与小N面谈,我发现小N并不是对未来的发展没有太多想法,而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想法、自信果敢。经过与小N协商,确定如下咨询方案:
第一步,充分收集来访者信息,清晰了解来访者困惑,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协助其开展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第二步,告知其职场探索的方法和内容,引导其进行职业目标探索和选择。
第三步,根据选定职业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路径设计和评估调整。
本次咨询次数为两次,采取面谈方式,每次面谈1.5小时左右,两次咨询在两周内完成。
基于同行的原因,小N很自然地与我聊起来,我感受到她比较相信我,她的倾诉欲望也比较强烈。第一次咨询主要以倾听为主,在收集到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后,引导小N做了兴趣探索小游戏。小游戏叫“志趣相投”主题派对邀请函,小N需要根据邀请函内容,选择描述最符合自己的语句或词语。根据小N在邀请函上勾画的情况,她的排序语句分别如下。
排第一的语句是:情绪稳定、有耐性、朴实、坦诚,宁愿行动不喜多言,喜欢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关系和爱。喜欢在讲实际、在动手操作中从事明确固定的工作。排第二的语句是:对人和善、容易相处,关心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喜欢倾听和了解别人。排第三的语句是:个性谨慎、踏实,做事讲求规矩和精确。喜欢在有清楚规范的环境下工作,尤其热爱整理工作。
我给小N介绍了一下“志趣相投”主题派对邀请函的原理,引出介绍了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让小N充分了解探索的内容、方法和原理。根据小N的探索,排前三的语句对应的职业兴趣代码分别是R、S、C,因此她认为自己的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是RSC。
通过职业兴趣探索,小N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后面职业选择有一定帮助。给小N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小N对三个选项进行更详细的外部探索,告知她这个很重要,对后面咨询帮助非常大。
通过对小N的非正式访谈,发现她具有较强独立自主决策能力。基于此,我让她做了生涯决策平衡单,(见表1)引导她对目前几种职业方向进行决策。
表1 小N的生涯决策平衡单
咨询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生涯决策平衡单的内容吗?
小N:目前我认为我面临的选择主要有3个,转岗到学生处、考博和留任,其中考博虽然不是目前最着急选择的选项,但它一直是我很向往的目标,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行动起来。我考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这6项,薪资待遇、升值空间、家庭支持(主要指精神支持和经济支持)、休闲时间、工作模式或者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其中我认为目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薪资待遇和升值空间,其次是家庭支持、休闲时间以及人际关系,相对来说工作模式不那么重要,但也是我的一个考虑因素。
咨询师:我看到表格中有两个醒目的数据:两个负数,一个是对于考博家庭支持分数为-2分,一个是转岗到学生处休闲时间分数为-1分,是什么情况呢?
小N:因为我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我去年刚结婚,虽然还没有小孩,但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我们夫妻俩的收入也很一般,每个月工资也只够房贷和生活开销。据我了解国内读博每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也是要好几万,更别想国外的学校了,至少现在看来我的家庭承担起来是比较吃力的。休闲时间这一块的话因为学生处工作还是比较辛苦,他们经常加班,甚至有时要加班到半夜三四点。
咨询师:在“家庭支持”方面,转岗和留任分别是3分和5分,什么情况呢?另外“休闲时间”在这三个选项里分数差异还是比较明显,能说明一下具体情况吗?
小N:基本上我的选择家里都还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有个情况是现在家里人在催促我们要小孩了,我现在的工作因为熟悉了还是比较顺手,休闲时间要多一些,相比起来到学生处可能就没那么空闲,所以家里人在这一点上更希望我留任,多一点时间能够先解决个人问题。
咨询师:我看到你的薪资待遇这一块的分数,留任的话薪资待遇比较高,那么你有了解过这个事情吗?
小N:私下有去了解,如果我现在这样去学生处的话工资待遇会比我在学院低很多,因为辅导员是双线晋升,我现在职称已经评了讲师,职级也是校内岗辅导员8级,工资系数比在学生处做普通职员要高一些。至于考博的话肯定收入就更低一些了,重心也肯定是在做论文做科研上。
咨询师:我们又来看升值空间这个因素,我看到转岗和留任分数一样的,读博是要低1分,什么情况呢?
小N:回去后我自己也思考了一下,虽然转岗到学生处看起来是升职空间大一些,平台更好一些,但是转过去要重新认定职称和职级。读博的话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回来后就是30好几了,那时候可能会更好,也可能会错过更好的机会,这个说不准,整体看来我打了4分。
咨询师:我看到表格里面最高分数是8分,即考博后工作模式的打分,另外两个分数也有显著差异,什么情况呢?
小N: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肯定是最舒服的一种状态,不用考虑人际关系等问题,不过这个也要基于我能够考上的前提。工作模式和人际关系我可以一起解释一下,在学生处的话也是要跟各个学院的领导、辅导员,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经常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上并不比留任好,而且我还要重新去认识和适应新的同事,对我来说有点排斥。
咨询师:好的,我们现在来看看你三个选项的加权得分,转岗到学生处43分,考博50分,留任74分。对这个结果怎么看,是你预期的结果吗?
小N:还行,这个方法我之前没接触过,还挺有趣的,我觉得现在清晰了不少,也释然了不少,更加肯定了心里的答案,我内心确实是比较倾向留任的。
确定目前“留任”的职业目标后,我随后跟小N进行了职业生涯路径设计和进一步对评估调整。
我做心理咨询个案已经5年了,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给我的感觉略有不同,这里我想谈的是有心理咨询经验给我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是来访者的职业问题通常带有心理问题,而职业困惑往往是源于来访者深层心理问题。有的来访者最初不会反映出来有心理问题,也许是其启动了防御机制,即便如此,也会随着咨询的深入,发现来访者职业困惑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来自他的个人成长、家庭、婚姻等等。所以如果有心理咨询经验,咨询师会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格外敏锐,对案例的把握也会更熟练。
劣势表现在如果是做心理咨询我往往会聚焦来访者的情绪、感受等,来访者表现的问题往往是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是对其过去的一种剖析。而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我相信很多人会有所混淆,会在最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时,带出以前心理咨询的习惯,这会大大降低来访者的期待,不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后续探索和咨询的进行。来访者期待的是什么呢?他期待的是咨询师能直接从行业背景、行业要求、行业潜能和个人与工作适配度、个人技能提升,乃至求职面试等方面给到他更多的解答和“支招”。所以转变观念、纠正习惯可以帮助像我这样有心理咨询经验又刚入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师少“踩雷”。
本次案例共进行两次咨询,整个过程比较流畅。一是基于来访者问题相对较明显,来访者已经在前期做过一些工作,为两次咨询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愿望比较强烈和急切,咨询全程都非常配合,咨询外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积极进行外部探索,为第二次咨询减少了很多时间。三是来访者个性健谈、敞开心扉,为我收集个人资料大大提升了效率。四是来访者自身认知较强,整个咨询中体现出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能力较强,所以来访者自我探索过程比较顺畅。
本次案例我认为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有的价值问题没有澄清,比如家庭与工作的权衡,生孩子带孩子养孩子与工作的冲突问题等等没有展开来聊,如果时间允许,再做两个价值观工具(分类卡和生涯环游)也是可以的;二是缺乏能力探索,对于来访者这三个选择,实际上做能力探索(如运用分类卡、成就事件)也是很有帮助的,能够让她更快更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三是本人资历尚浅,可能在给来访者做职业生涯路径设计方面不够成熟。
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本质上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咨询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时常提醒自己,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幸运,因为每个来访者都不同,每个案例都特殊,唯有不断自我提升,不断积累经验,才足以应万变、迎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