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应急科普在科技馆的实践与探索
——以《返工复产心理调适》系列科普动画视频为例

2020-08-08 11:40姚珊珊
科技传播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技馆心理学科普

胡 滨,姚珊珊

2020年春节假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心、众志成城投入这场抗疫阻击战。作为科普主阵地的科技馆,在闭馆情况下将日常科普在线化的同时,也迅速投入应急科普工作当中,通过音频、视频、图文、网络展览等形式在线为公众科普疫情相关的科学本质、防控措施、技术手段、卫生习惯等内容,及时发出科学的声音,有效助力抗疫阻击战。但是,科技馆在对公众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心理学应急科普却发力不足。尤其是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发展总体向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全国科技馆更是鲜有声音。

作为国家级科技馆理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中国科技馆迅速补齐心理学应急科普这块短板,为贯彻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联合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推出心理学应急科普系列动画视频《返工复产后的心理调适》,并由北京全景多媒体信息系统公司免费制作,针对各行各业有序返工复产的新态势,帮助公众消除返工复产后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不适,以科学的态度自我调适,迅速恢复工作状态,助力疫情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 心理学应急科普概述

随着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多次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等方面遭受重大损失,人们防控意识逐渐加强,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应急科普的氛围。应急科普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政府、组织的应急水平,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等。应急科普是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决策的能力[1]。

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公众的心理,而这种对公众心理造成的影响将会反过来恶化其不良局势。例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华医学会第一时间联系有关专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百度百科、腾讯网、《人民日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媒体及时开展地震知识、医疗抢险和灾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科普宣传[2]。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同时,心理学应急科普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的组成部分,是应对危机和尽快控制局势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应急科普属于应急科普的一种,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针对公众心理健康进行的科普,应区别于针对个人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度重视公众心理健康”重要指示,既包括针对直接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也包括针对间接人群的心理学应急科普。

2 实践案例分析

应急事件的应对,除了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管理,也需要通过科普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科技馆作为科普主阵地,要在突发疫情事件中及时、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充分调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组织动员能力,整合应急科普资源,拓宽传播载体和渠道,推动应急科普向广度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馆广泛联系学会、院校等科技社团和科普企业的特点,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联合协作机制,推动应急科普向纵深发展。

疫情期间,全国科技馆应急科普工作不仅在广度上推动了大量工作,而且也在纵深方向做了积极探索。以《返工复产心理调适》系列科普动画视频为例,在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后,中国科技馆迅速响应、贯彻精神,将自身科普平台优势、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科技社团专业资源优势和北京全景多媒体信息系统公司科普企业制作优势三者聚合形成合力,在心理学应急科普这一个点上向纵深精准发力。此系列科普动画视频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线后,在短短20天内就获得了累计超过400万的浏览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1 传播内容

随着疫情事态发展总体向好,心理学应急科普内容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消除对病毒的恐慌,还需适应有序返工复产的新形势新要求,筛选相应的内容,引导公众心理逐渐调整适应疫情环境下的工作状态。内容筛选紧扣返工复产的时间节奏,根据公众在返回工作岗位时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扰,拟定了四期内容,自3月1日发布以来,每周发布一期,分别是:《总忍不住刷手机怎么办?》《复工后对工作提不起兴趣怎么办?》《为什么回到单位与同事见面后感觉疏远了?》《有员工不配合管理措施怎么办?》,尽力做到既符合落实中央精神,也符合公众的科普需求。

从全部内容上线后,根据公众浏览和关注的各期占比数据分析来看(如图1),规划的四期内容基本都属于公众关心的方面,但是其中第二期和第三期明显相差了21个百分点,说明内容规划上还是存在部分偏差。

图1 每期视频关注度

2.2 传播形式

在线科普资源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图文、漫画、云展览、音频、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形式。为了达到应急科普的科学准确、及时有效、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等要求,结合拟定的内容,选择确定了网络热度大、传播量多、渠道广的短视频作为传播形式。短视频脚本采用三段式,第一段用文字押韵、容易记忆的三句半提出问题;第二段用心理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第三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总体时长控制在1分半左右,画面采用动漫风格,并采用艺术字体在画面中突出重点内容。

2.3 传播渠道

动画视频传播渠道由三方在各自有平台和掌握的发布渠道进行上线传播。

中国科技馆利用自有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工作,包括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公众号、中国科技馆快手和抖音公众号、掌上科技馆等,同时利用科普场馆与各线上科普频道、各大新媒体的长期密切联系的优势,也通过这些渠道进行线上传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及中国心理学会在自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发布,也得到了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官方账户“中科院之声”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的主动转发。

北京全景多媒体信息系统公司作为科普企业,除了自有平台还在网易财经微博上以及网易新闻发布了本系列视频。

此外,本系列视频还获得了大量转发,既包括中新社、中国科技网、千龙网、人民旅游、科学探索、环球杂志等多家知名媒体微信、微博账号持续转发,也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爱奇艺、腾讯视频和搜狐视频等个人自媒体客户端的多次转发。

上线25天后(如图2所示),累积浏览量达4 140 835人次,其中单日最高浏览量近60万人次。

图2 视频累计浏览量

从发布时间来看(如图3所示),系列视频分别于3月1日、3月4日、3月14日、3月19日发布,在每期视频发布当日,浏览量激增,并出现峰值。其中,前两期发布时间接近,出现重叠峰值。这个数据分析也表明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学应急科普必须符合注重时效性的传播规律。

图3 视频当日浏览量

3 心理学应急科普模式探索

根据上述实践案例分析,本文尝试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角度搭建心理学应急科普模型,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运行高效、可操作落地的工作模式。

3.1 传播主体

心理学应急科普传播主体是科技场馆、科技社团和科普企业共同组成的工作组联合体,三方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应急科普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需要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3],科技社团(科研院所和学会)由科学家组成的科技工作者队伍,科学家有责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应急事件中及时发声,传播正确的科学应急理念。

科普场馆是由科普相关创作人员组成的职业科普队伍,熟知公众科普需求,也掌握科普工作规律。在应急事件中,本职工作就是要积极开展应急科普工作,尤其是团结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力量,推动应急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科普企业是由各专业分工的制作人员组成,在应急事件中,也存在通过公益行为向社会贡献力量的诉求,愿意发挥自身制作方面的优势并且免费为应急科普制作科普资源。

以上三方各自积极地投身应急科普,自觉担负起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社会责任,在应急科普工作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此次心理学应急科普工作实践,通过三方紧密的分工配合,才能有效满足公众科普需要,为应急科普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3.2 传播客体

心理学应急科普传播客体是应急科普资源,与一般科普资源相同,是由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三大要素组成,但是本质区别在于时效性。根本目的在于针对社会关注热点,通过更加朴实的语言、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便捷的渠道及时与公众沟通交流,让公众乐于倾听、接受、认同。内容阶段,科技社团为主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科普场馆发挥熟悉公众需求的专业优势,科普企业发挥制作落地需要考虑的技术细节;形式阶段,由科普场馆和科普企业共同策划制定脚本和具体的动画制作技术细节,科技社团作科学顾问把关科学性;渠道阶段,三方共同发力,经数据统计发现浏览量主体来自中科馆的自有和合作平台,因此在渠道方面以科普场馆为主。

3.3 模型搭建

构建协同应急科普工作模式是目前当务之急,对国家层面来说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对科技馆行业来说是充分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对公众来说是进一步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

本文以《返工复产心理调适》系列科普动画视频为例,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两个方面,构建心理学应急科普工作过程模型,进一步研究完善科技馆应急科普能力,提升响应速度,提高科普质量和效果,为科技馆开展应急科普提供经验参考。

图4 心理学应急科普工作模型

如图4所示,传播主体(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科普企业联合体)在经过内容、形式、渠道3个阶段的分工协作,形成传播客体(应急科普资源),初步探索构建了心理学应急科普工作模型(金字塔模型)。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返工复产心理调适》系列科普动画视频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模型搭建,初步探索建立了心理学应急科普工作模式。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心理学应急科普时,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第一,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学应急科普的正确认识,意识到心理学应急科普与其他领域应急科普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二,应由科普场馆探索建立心理学应急科普的社会协作机制,调动科技社团和科普企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应急科普合力;第三,在动员体系和协作机制基础上,建立心理学应急科普资源共享机制,解决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互用率不高等问题,实现心理学应急科普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科技馆心理学科普
科技馆一日游
我在四川科技馆
科普达人养成记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参观诚毅科技馆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