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绘画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丰富了艺术的形式。在技术上,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文字生成一幅作品,那么它所使用的文字是否具有指称意义?显然,只有人使用的文字才有指称意义,而人工智能绘画中的文字不具备指称意义。在哲学的视角下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一问题: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中关于文字的转化;从“缸中之脑”的假说对人工智能绘画中文字指称分析;人类绘画创作中文字指称分析。
关键字:人工智能;绘画技术;指称;文字
在技术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发展,展现了更强大的能力。在艺术领域经过不断探索,诞生了人工智能绘画,并且在技术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艺术创作,其中有一项技术可以通过文字来生成一幅作品,好像具备了和人一样对文字的理解和处理能力。那么,人工智能是如何将文字转化成画的?它所使用的文字是否具有指称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文字指称有何差异?对于我们的绘画创作有何启示?下文将通过三个方面来思考这些问题。
一、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中关于文字的转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绘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国外人工智能绘画已经进入艺术市场。2018年10月25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幅由人工智能所创作的《埃蒙德·贝拉米肖像》拍出了43.25万美元的高价,引起了大众的热议。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在2019年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文创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人工智能互动艺术展,向大众展示了多种不同的人工智能绘画。其中有一项技术是利用文字生成一幅画,已经具备对文字的基本识别能力。
人工智能绘画的核心技术是依赖GAN模型(生成对抗模型),是一种基于博弈论的深度生成模型,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负责对绘画作品的学习,判别器负责对生成器进行监督,判断其效果是否符合要求,两者相互作用、不断提高,从而达到能够创作一幅画的能力。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利用NLP分词技术将文字分解为物体与位置关系。面向单个物体的生成算法来产生对应的物体,例如:苹果、梨、玻璃花瓶、一束红玫瑰花,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物体进行识别和理解,对应的文字形成一个单独的对象。对于难以处理的位置关系,将这些位置信息表示为一个图,通过深度模型再将图转化为模型能够理解的图像在空间中的位置,利用这个位置将产生的物体进行归位与渲染,最终得到一幅画。
二、从“缸中之脑”假说
对人工智能绘画中文字指称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中有一种逻辑构造,世界中有一种必然的联系,由于语言和世界的逻辑关系是同构的,所以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描述或谈论世界。换而言之,语言是世界的图像。文字作为语言的音译符号,传达了关于世界的图像,从这一方面看,文字与世界具有对应关系,即表达了对世界中具体某物的指称。那么这项技术和人所使用的文字存在区别吗?显然是有区别的。在形式上,虽然和人一样通过文字的理解去创作一幅画,但是在文字的指称上显然有巨大的差别。在哲学上早就有过类似的探讨,1981年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缸中之脑”的假设,其中关于“语词”指称关系的论述上,对于理解人工智能绘画中文字的指称有重要的意义。“缸中之脑”的假说中设想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大脑切下,放入营养液的缸中,大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大脑所感受的所有刺激均来自这台计算机。虽然实际未发生,那么“缸中之脑”能否“说”或“想”我们是缸中之脑?对于“缸中之脑”是否能“说”或“想”我们是“缸中之脑”,这里不做论述,在假说对“语词”的指称分析上,单独做详细说明。
普特南从关于语词的指称关系上做出了具体分析。“缸中之脑”使用的语词与人相比较是有区别的。它所使用的语词不指称外部的对象,是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图像,与外部世界没有关联,仅指称意象中的图像或者事物。这里他提出了“语言进入规则”和“语言退出规则”两个条件。前者是指我们必须有关于语词所指称对象的实在经验,可以基于生活经验去全面地把握对象,对语词的理解与世界有强烈的对应关系。而“缸中之脑”所用的语词是由计算机提供的,和实际生活是脱节的,它与世界是一种弱的联系,语词没有指称意义。后者指“我们从语言形式表达的决定……做出不同于言说的行动”。即对于语词所对应的具体事物可以在实际中做出行动,例如:去买一束花。“缸中之脑”是在计算机内部完成对于语词的识别、处理,不存在实际行动,语词不能指称对象。可以从上述两个规则看出语词指称对象需要与实际存在因果联系,对于一些没有实体、概念性的、抽象的物体,很难按照上述两个规则,普特南则借助于历史因果链。没有实体的语词是人基于历史因果关系的把握,计算机不存在对于历史因果链的把握,只能在数据层面上识别,所以文字没有指称。普特南实际上是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语词的意义,语词是在生活实践上得到不斷补充、完善,它本身没有固定的限制条件,不能停留在对语词与对象的分析层面上,要基于人的使用和实践得到充分把握。综上所述,“缸中之脑”所使用的语词不具备指称意义,没有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关系,而是一种私人的、不可言说的意义。
从“缸中之脑”的假设对于“语词”指称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理解人工智能绘画中文字的指称意义。两者有同样的机制,人工智能绘画也是由计算机给出的指令,是计算机基于语义层面上的分析,不存在与实际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例如:苹果、梨、玻璃花瓶、一束红玫瑰花,计算机在系统内搜索相应的词条进行对应,是在语义层面上的分析,不具备对文字含义的实际理解和使用,在语用角度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人工智能绘画中使用的文字并不具有指称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当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成具备涉身交互的功能,具备和人一样行动、理性的思考时,人工智能再利用文字进行绘画创作是可以获得文字在语用角度上的意义的,文字也能具备指称关系。
三、人类绘画创作中关于文字指称分析
人类在利用文字进行绘画创作时,文字是否具有指称意义呢?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首先,通过“缸中之脑”的假设对人工智能绘画的文字指称进行诠释,可以得出人工智能是没有指称关系的。那么人类在创作中使用文字是否有指称?显然是有指称的。从“语言进入规则”和“语言退出规则”分析,人类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与身边的事物时刻发生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事物,更新对事物的理解。对文字的理解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每个人所理解的文字也会存在差异。文字并非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语义标准层面上,通过实际生活对具体事物的把握,获得不同的实际感受。正如不同的人用文字创作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效果,有各自不同的情感、理解、经验,艺术的多样性也是如此。
其次,从历史、抽象物体的文字上分析,例如“秦始皇”“麒麟”等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文字没有具体的呈现,也不能靠生活经验去把握。与计算机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人类与文字存在历史因果链的联系,因果链是指有序的事件顺序,历史因果链即我们的当下是在历史中不断发生和积累产生的。这种描述不一定是由自己与对象的直接因果作用而来,它可以是由一种历史因果链把别人在因果作用背景下对于对象的描述传递给我们。因此人类对于历史、抽象物体的文字也是有指称的。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人类从精神上需要“人”创造的、以“人”为主体的纯粹艺术,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哲学表述,也是对其社会功能的表述。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是时代进步的产物,目前正以加速的状态来到我们身边,这股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人工智能绘画在技术上能够通过文字生成一幅作品,在笔者看来,目前人工智能绘画对文字的使用不具备指称意义,创作的画只是一些算法图像,与人类使用文字创作的绘画作品有明显的区别。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一旦具备和人一样的意识和行动能力,那么这一切都将颠覆。此时,文字不但具有指称意义,而且人类将难以分辨出作品之间的不同,是可怕的竞争者。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人类的智慧、体验能力以及情感力量是人类独有的。艺术创作者对此应当借鉴反思,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进行探索,为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增福.现代英美哲学十五讲[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100.
[2]陈亚军.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到普特南[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72.
[3]陈亚军.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义:普特南哲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76-80.
[4]盛葳.从视觉机器到人工智能[J].艺术工作,2018(2):29-32.
[5]谢兴伟.机器智能时代:艺术何为?[J].艺术工作,2018(3):22-25.
作者简介:吴振天,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