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红妹
语词在语文教學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语词都极富有伸张力和想象力,它们不是死板孤立的,而是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词,掌握语词,运用语词,发展语词。
一、创新语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传统的语词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对于语词的朗读指导处理过于简单化、机械化;解析靠像套套子似的然后死记硬背;听写和摘抄如统计般堆积;造句方式要求必须整齐划一,极不科学:脱离语言环境,把语词拎出来单独教学;不注重个性化理解,片面追求统一答案……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语词不感兴趣,无法及时生成对语词的敏锐感悟和准确理解,更无法及时内化和积累这些语词并恰当地使用,进而造成课堂学习的无效或低效,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逐步下降。
2.创新语词教学势在必行。感悟语词鲜明的形象,体察语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文本中每个有深度的、有内涵的词、句、段慢研细磨,在细节、深度上下大功夫,使语词立体化、形象化、情感化。语词横躺在文本里是一种“僵”,而当它们被激活,或出现在黑板的某个角落,或念诵于孩子们的口中,或集结在学生的习作中时,语词才是一种站立的“生”。为了寻求这种站立的“生”,我们的课堂必须变得民主,和谐,激扬,丰富。个性,创新。
二、创新语词教学的思路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位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语词的品析,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例如教学《三个儿子》一文,对于“沉甸甸”这个关键词,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巧妙地处理:先从听觉人手,感受“沉甸甸”的分量;接着引导学生看图,从视觉上感受“沉甸甸”的重量;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从触觉上感受一桶水的“沉甸甸”;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妈妈可能会怎么想?那个孩子看见了,他又会怎么想?这样,持续不断地引发学生对“沉甸甸”一词的探讨,从而引申出学生对这个儿子的看法:原来这个儿子只是比另两个儿子多了一双观察的慧眼,多了两支援助的小手,因而也就多了一颗“沉甸甸”的孝心。这样,学生对“沉甸甸”一词的学习就有了深刻的记忆。和语词的深度“握手”,这样的学习才是创新语词教学的真正思路,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找到语言的真正意义。
三、创新语词教学的策略
1.注重语词的动态生成
语词教学不是一种以词解词的死板解说,也不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套用方式,更不是一种无限拔高的品析,它应像一株生长的树,有自己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在语词和语词的缝隙之间寻找到语词生长的“水源”——思维,让思维在语词间自由穿行。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对“歧途”一词这样处理:歧途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意思?为了不被引入歧途,我们应该怎么做?紧接着,出示课件,引发学生讨论……通过教学,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在语词间找到自己合适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了语言的无限蕴涵和生长力。
2.注重语词的对比生成
不同的语词有不同的词性、适用范围和呈现方式,因此就有不同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也就有不同的厚度、深度和广度。教学中,教师应“揪”出课文中可比的语词,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说出其可比之处。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的比较当中。才可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品评语言的韵味和情感。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有一位老师对“饼干丁”一词没有放过,而是对它进行比较学习,先引导学生发现“饼干丁”一词,然后放手让学生找出“饼干”和“饼干丁”的区别,又敞开思路和广开言路。学生通过鉴赏玩味、掂量比较,从“曲径通幽”处突然顿悟:原来“饼干丁”这一细节词细致入微地反映了老人对海鸥的极度呵护与关爱。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让人感到乏味厌倦,还让人感到有一股语言对比的冲击波在滚滚流淌。
3.语词的角色体验
语词的理解运用是学生学好语言文字,认识周围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关键。李吉林指出:“形象与词的分离,就难以使儿童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实践也证明,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词教学。表演可为语词教学提供形象可感的语境。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充分领略语词的神韵,达到理解和运用的要求。如《慈母情深》一文的语词写得感人至深,我常读得落泪,因此在教学时经常会特意引导学生深入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进入角色,带上情感朗读,多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自己的体验。
4.画面幻化
语词不是一个干瘪枯燥的符号,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把一些语词幻化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引导学生揣摩、推敲、咀嚼语词的妙用。如《钓鱼的启示》中,我抓住“不容争辩”一词,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脸色、神情,甚至嘴角的皱纹,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的严格教育以及爱的深切,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朗读触摸
俗话说“文字是生命的酒”,那么朗读就该是生命的佳酿了。反复比较、感受、体验、朗读触摸一些词串,是真正理解语言运用规律的有效途径。在朗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引导他们随自己的情感意识,凭借自己的理解程度找到朗读的感觉,让语词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继而顺畅通达地表达语流。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引导学生朗读“顿时一片漆黑”、“坚定地站起身”、“双眼直直地”、“到处都是血迹”这些词串,让他们觉得这就像在欣赏一首饱含父爱的诗,就像在触摸生命最柔软的情环,就像在成长一颗感恩的心,学生的情感反应非常强烈,教学效果甚佳。
6.及时巧妙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又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欣赏、对话,应该是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的欣赏和评价,这一点很关键。很多热闹的课因为脱离了文本,脱离了对书面语言的训练,从而成了“假把戏”、“空头支票”。因此,教学中对文本语词应做到及时和巧妙地训练,充分落实课标要求,实现新语文和新语言的科学发展。进行切实可行的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悟、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例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学生对“龟裂”一词比较陌生,此时应该紧紧依托文本.在文本中找寻训练点,充分落实,使之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具体步骤可如下:1.“龟裂”是什么意思?2.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3.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4.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是钱吗?5.你从这双龟裂的手看出了什么?6.用“龟裂”一词造句。通过这样教学,真正让学生在语词中发展语词,在语言中发展语言,实现了文本语言向生活语言、人性语言的顺畅转化。
7.语词的有效积累
真正的语词积累不是来自文本语词的堆砌,而是学生发自心灵表达出来的有效运用。为了达到语词的有效积累。我们应下力气从以下几点着手:(1)归类积累。(2)联系生活经验积累。(3)联想积累。(4)交谈积累。(5)画面积累。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创新语词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佳径,它必将实现语词的有效飞跃,拓宽一个人的生命疆域和思维视野,真正落实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生命情愫。
(责编蓝能波)